《唐山大地震》凌晨公映 “催泪唐”亦苦亦酸

2010/7/22 20:08:44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1976年,唐山发生了大地震。不论从任何角度出发,该片的不断勘察及修正,都无法避免成为对人间惨剧“唐山大地震”的一次含有功利色彩的开发..

 

《大地震》观影:煽情片段滥 灾难场面短

《唐山大地震》还未公映,已经引发各种争议。

  【故事梗概】 1976年,唐山发生了大地震。为救孩子,司机方大强死了,方登和方达被同一块楼板压在两边,无论想救哪一个,都要放弃另一个。母亲元妮选择了从小体弱多病的弟弟方达。母女、姐弟从此天各一方。方登被军人王德清夫妇领养,却从此对母亲的选择充满怨恨。多年后,姐姐最终理解了母亲的痛苦,重新回到了久违的家庭。

  《唐山大地震》未映先热,已成为一部话题之作。围绕该片的是是非非,也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记者通过对主创人员和各种代表性观众的采访,为读者分析先尝催泪“唐”的感觉。

  苦

  呼唤爱与宽容的情感大片

  将《唐山大地震》看作传统意义上的灾难类型片,是对该片的最大误读。

  对于广大中国观众来说,该片的主题几乎是未看便知,甚至下意识地将其与纪实和纪录片相提并论,这些错觉源于片名所呈示的是一场真实的自然灾害。事实上,该片的核心故事来自小说,剧本也是依照旅居加拿大的女作家张翎的小说《余震》为底本改编。因此,它首先不是一部灾难纪实片,不是一部接近纪实的《龙卷风》、《纽约大地震》,更不是完全虚构的《后天》、《2012》之类的灾难类型片。

  小说《余震》只是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作为背景,讲述的是在大灾难之后,心灵的平复过程。电影《唐山大地震》以此为核心故事,注定了这是一部关于爱与宽容,一部充满忏悔与骨肉亲情的情感大片,而非灾难类型片。

  正如影片编剧苏小卫所说:“这部电影里既包括人物命运,又包括感情纠葛,还能体现时代变迁,我觉得这就规定了影片的格局——它不是一个在虚构的历史背景下,你不知道发生在什么时候的故事;也不是只有大事件,没有人物命运的宏大叙事。它是丰富的多层面的,并且相互补充映衬的,在故事的推进中揭示人物内心,时代氛围也随之变化。”为此,影片选择了几个重要的时间点,如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一直到2008年,在这些时间点的横截面上,截取几个人物不同的生活经历。其中包括唐山的变迁,苏小卫说,“我们不是很刻意地去表现,但也表现了唐山发展的几个阶段。影片里有废墟,也有高楼,其实就是表现生活是可以重建的,心灵同样是可以重建的。”

  网上有人痛骂该片是“1分钟蜻蜓特效+3分钟地震特写特效+两小时10分钟家庭剧”,其愤怒是奔着想看像《2012》那样的灾难奇观而最终落空产生的,这是观看期待的偏差导致的误区。《唐山大地震》的片名容易让人认定是传统的灾难类型片,其实从始至终该片都没有朝此定位,而是聚焦亲情的情感大片。

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