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也演唱《走进新时代》 记者 齐洁爽 摄
王佑贵
戴军
戴玉强演唱《又见西柏坡》。
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至新世纪初期,深圳音乐创作先后呈现两条源流:流行歌手相继北上、“主旋律”创作异军突起。随着在主旋律创作上取得一个接一个成功,深圳音乐创作迎来了第二个“黄金年代”。
一方面,深圳的歌舞厅文化迅速衰落,深圳流行音乐创作跌入低谷。上世纪90年代初,戴军、黄格选这两位深圳歌舞厅的“台柱子”相继北上发展,取得巨大成功,动摇了当时深圳跑场歌手们的军心,许多歌手纷纷“出走”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深圳在流行乐坛渐渐失去了自己的声音。
紧接其后的就是深圳在主旋律歌曲创作上的独辟蹊径、异军突起。《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作曲流行全国,形成另一道灿烂风景。从《春天的故事》开始,深圳的主旋律歌曲创作呈现出“井喷”之势。《走进新时代》、《我属于中国》、《又见西柏坡》……每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背后都有市宣传文化部门的精心策划与词曲作家的呕心沥血。
尤其是1997年的《走进新时代》,更开启了主旋律创作的崭新模式:政府组织策划,深圳与国内音乐人紧密合作,联袂生产“深圳制造”文艺精品。
深圳起飞:一线流行歌手相继北上
当时,随着卡拉OK的兴起及未能形成好的音乐产业链等多种原因,深圳名冠全国的歌舞厅文化迅速从顶峰跌到低谷,歌手的生存空间极大萎缩,而戴军、黄格选北上后的迅速成功也让深圳歌手们艳羡不已。内外因双重诱惑下,1993年前后诸多一线歌手出走,包括李春波、毛宁、杨钰莹、金学峰、潘劲东、高林生、张萌萌、林依轮、陈明……
戴军和那首轰动一时的《阿莲》就是当时深圳流行音乐人出走道路的典型足迹。1988年,戴军来到深圳,随后和陈明、张秋秋等开始了跑场生涯。在深圳度过了4年青春后,戴军也跟上当时广东歌手北漂寻梦的潮流,踏上了北去的列车。一年后戴军有幸投到了知名音乐人邱振庭门下。邱振庭自己掏钱为戴军等几个学生举办了一个小型音乐会,戴军首次唱响了原创处女作《阿莲》。结果他被音乐人蒋涵一眼看中,很快成为签约歌手。眼看着成功在望,他的老师邱振庭却意外遭遇车祸身亡,令戴军痛不欲生。几天后,他走进录音棚,开始录制那首《阿莲》。
1995年初,《阿莲》这首真挚动人的歌一经推出,便雄踞各大排行榜榜首,一时间唱响了大街小巷。随后戴军又拓展了自己的演艺领域,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娱乐主持人之一。
许多歌手永远忘不了在深圳歌舞厅那段岁月的锤炼。当时,“深圳歌手”是一个响当当的品牌,这源于深圳歌舞厅高度市场化的环境带给他们的锻炼。在歌舞厅里,听众就是上帝。如果被客人反对或投诉,则唱不满一个月就得走人。高淘汰率带给歌手们的是强烈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一生受益。
春潮激荡:“主旋律”引领流行亮色
深圳乐坛的空巢僵局很快被一股异军突起的原创力量所打破。1993年1月,文化干部蒋开儒的词作《春天的故事》在《》发表,随后这首动听的主旋律歌曲风靡大江南北,一大批擅长主旋律创作的词曲作家如姚峰、唐跃生、田地、王佑贵等相继涌现,《多情东江水》、《走进新时代》、《金光一缕》、《跟随你的队伍越来越长》、《亲爱的中国越来越美丽》、《又见西柏坡》等传唱全国,深圳原创音乐的又一个黄金时代从此开创。
这些主旋律歌曲的风靡,可谓彻底颠覆了人们心中长期以来对“主旋律”所存在的偏见,创造了主旋律题材与流行音乐元素完美融合的一个范例,引领全国潮流。至今在卡拉OK以及各种节庆活动中,这几首大气磅礴的歌曲的出现频率仍然居高不下。主旋律开始占据深圳原创歌曲创作生态的主流位置。
深圳著名作曲家姚峰曾经这样阐释“主旋律”:“深圳是一个开放宽容的城市,任何的音乐演绎方式都应该成为可能。主旋律作品不光是指政治性、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作品,大部分老百姓喜欢的也应该是‘主旋律’,把主旋律推到市场接受、观众喜爱的位置是我们一直以来的目标。”他认为,流行音乐只是一种样式与种类,从内容上来说其实它非常宽泛,而且往往与观众发生着最直接的关联。“不要低估老百姓的鉴赏能力。”
全面井喷:
主旋律创作开启“深圳模式”
1997年9月12日,党的十五大开幕前5分钟,一首动人的歌在人民大会堂响起:“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总想对你倾诉,我对生活是多么热爱……”这首《走进新时代》是深圳在《春天的故事》之后又一首唱响全国的歌曲佳作。如果说《春天的故事》诞生来自几位作者的自发抒怀,《走进新时代》唱响的背后则有一双来自深圳市、区党委政府的强力推手,离不开高屋建瓴的策划和群策群力的创作与推进。
1997年6月,为了迎接香港回归,组歌《香港早晨》在深圳首演,其中压轴歌曲《中国有幸》格外引起深圳市、罗湖区两级领导的重视。这首歌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的历代领导集体比喻为“伟大的接力赛”,尤其是歌曲中“唱着东方红,我们当家做主站起来”等精彩歌词广受好评。策划者们灵机一动:为何不把这首歌单独提炼出来?市、区领导果断拍板,要求将这首基础很好的歌曲重新加工、修改,为党的十五大献礼。
一个向更高目标的冲刺开始了。歌曲的创作经费迅速下拨,艺术家蒋开儒查阅资料,请教专家,调动自己所有的创作热情,印青在不到两个小时内便谱好了第一稿旋律。很快歌曲小样制作出来传回深圳。市领导反复审听此歌,最终为歌曲定稿,并定名为《走进新时代》。音乐电视的拍摄也在日以继夜地紧张进行,完成时离十五大的开幕还不到24个小时。随后,歌声如一夜春风拂过整个神州大地,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走进新时代》的成功开创了深圳主旋律歌曲创作的一种新模式,即在党委、政府及宣传文化部门的主导、组织、策划和支持下,充分调动深圳本土词曲作家积极性,加强与国内知名音乐家、歌唱家的合作,创作出紧扣时代主题、传递人民心声的歌曲佳作。
这种行之有效的主流文化推进模式使深圳音乐在1997年以后产生了高质量的“井喷”,一大批优秀歌曲呼之而出,形成了中国主旋律歌曲的“深圳现象”。这批唱响大江南北的主旋律佳作,令深圳音乐形成了第二波g.c,也奠定了深圳原创音乐的基础。
王佑贵:每次创作都怀着感恩和珍惜
王佑贵作曲的《春天的故事》、《深圳湾情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歌曲在国内唱响,显示了出众的创作才华。他的作品,被评价为“描绘了、浓缩了一个多彩的时代,真诚地用音乐倾诉着对人民的热爱”。
记者:当时是什么原因让您南下深圳的?
王佑贵:还不是因为老朋友田地来的一封信。在信中他热情洋溢地邀请我去深圳“试试身手”。他所描述的深圳处处欣欣向荣的景象深深吸引了我。没过多久,我便挟着一个小包裹来到了深圳。
记者:《春天的故事》改变了多少年来中国主旋律颂歌的创作模式,为什么您能做出这么大的改变?
王佑贵:我们这代人,从上世纪70、80、90年代一路走来,所听到的颂歌都是高调的。我创作时在深圳,这一片年轻的沃土,让我最想表现的是百姓对领袖的那种多元的情感,同时也想抒发一下自己内心的感激之情。我们这辈人大都和共和国同龄,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发生的所有事件我们都经历了,这就让我们更懂得珍惜和感恩。所以,我写这首歌完全是源于情感,选择大抒情、大写意的模式。
记者:在那以后又有了很多歌被广为传唱,深圳对您来说有什么特殊的情结吗?
王佑贵:深圳对我来说当然很重要。如果我当初没有来到深圳,没有经历那样的生活,没有体验过黑夜中的失落,就不会爆发如此澎湃的音乐情怀。我调遣那些各具色彩的音符,是为了尽情抒发内心对深圳的热爱和面对崭新时代的豪情。
戴军:在深圳练成“铁皮嗓子”
很多从深圳歌舞厅走出的成名歌手,在回首从艺道路时往往讳言当年在歌舞厅中打拼的故事,因为觉得“不光彩”。可戴军却从来不会这样,每每念及成功之路总要感恩20 年前在深圳度过的那段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