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亮:我不爱你的钱 我的电影只给20个人看

2010/11/8 1:57:12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蔡明亮还带着他的团队去跟戏院老板谈判,跑校园巡回宣传,做包场放映……这些举措使得戏院渐渐开始接受他这种“慢不拉叽”的影片。在国外多次参加影展的蔡明亮,对于欧洲的艺术片待遇羡慕不已,他说在欧洲的戏院可以看商业片,也可以选择看伯格曼的艺术片,那个环境提供了观众选择的可能性。

上海美术馆展厅里的蔡明亮

上海美术馆展厅里的蔡明亮

《河流》海报

《河流》海报

《爱情万岁》海报

《爱情万岁》海报

《不散》海报

《不散》海报

  对话

  爬出市场的陷阱

  媒体:李康生哪一点打动你?

  蔡明亮:1991年我拍单元剧《小孩》的时候,去街上找人客串角色。在开拍前一个礼拜,我遇到李康生。他的样子很吸引我,跟他讲话很有趣,他反应很慢,但好像又不是慢,是思考比较久才回答,这是他的个性。我问他要不要来演戏?他不回答,只是盯着我看很久,然后写下电话号码给我,我们就这样开始合作了。

  媒体:合作那么多部戏,你们对彼此的认知不仅仅是导演和演员这么简单吧?

  蔡明亮:我们的关系很特别,小康像我的父亲,很内敛,很沉默,又有点固执,连抽烟的姿态都像我父亲。对他我觉得有点像移情,总是想了解他。我真的希望能拍到不能拍为止。

  媒体:没有拍腻过?

  蔡明亮:你会对你妈妈很腻吗?我觉得我们腻的概念还是主流的概念,它卖不卖钱,观众喜不喜欢。你要看刘德华有刘德华,你要看新脸孔也有新脸孔嘛,对不对?

  媒体:李康生在采访中说拍你的戏好累。

  蔡明亮:每个人拍我的戏都很累,我自己拍电影也很累,创作很累,要做好很累。所以我说观众要有个心态,就是没有容易的事情,容易的就是骗你钱的事情,只是要你的钱而已,它并没有要改变你,最好你不要改变。现在有很多流行文化,打电动,FACEBOOK,为什么流行?因为很容易嘛。

  媒体:不少作品不能在影院上映,会觉得很可惜吗?

  蔡明亮:电影一定要在市场中被消费吗?一定要在影院里面上映吗?一定要变成DVD吗?这已成为一种制式了,因为这种模式长期都是固定的,所以你的创作是被限制的。比如你要放到电视上你就不能有**露,你就不能讲什么议题。当你要符合大众口味的时候,你就没有了创作的自由。所以我就必须要放弃一些东西,比如我要放弃大众市场,我才有自由,这个概念我很早就形成了。有些东西别人去就好了,我不用去。我没有去那个市场,那个市场不会缺少电影,当那个市场需要艺术创作的时候,我才能去。

  媒体:最早拍电影的时候,总是希望在大银幕放映的吧?

  蔡明亮:对,每个人都这样想。可是久了你会发现它是一个陷阱,它使你越来越被约束,你需要从这个陷阱里面爬出来。我也听流行音乐,我也看流行电影,我知道这个大环境是怎样的。只是我的个性让我感觉到不舒服,感觉到被捆绑。我要挣脱这个东西,做我一辈子都要做的事情。

  媒体:可是这样的自由,会让你有独行侠的孤独吗?

  蔡明亮:这就看你要什么了。我举个例子,你要你爸爸妈妈赞美你,因为你迎合了他们,还是你做了一个自己的事情,你爸爸妈妈觉得说,哦,他有他的想法,他的世界是不同的。我常对观众讲,我连我爸妈都不管了,我干什么管你们。可是我爱我爸妈,我也爱观众,就是因为太爱他们,所以我想改变他们。如果我只爱你的钱,那是另外一件事情,你觉得如果我只爱你荷包里的钱,我当然迎合你。可是我不是爱你的钱,我希望你变成好一点的、有质感的观众,这个世界才会比较正常。有一个评论家说我的电影只拍给20个人看就够了,这20个人使很多人看到。

  媒体:在您的作品中,有很多静止缓慢的镜头,很多同样的场景和空间,为什么这么处理?

  蔡明亮:在这么多年的创作中,我发现如果我的镜头一直对着一个人,我才能看到他的变化,如果我只当他是一个消费品,那他不需要有变化,只要换一个新脸孔,观众喜欢就好了。到后来你会发现你什么都没有,你什么都没拍到,只是做了一个商品而已。那如果我老是拍一个人的话,这个人就会变老,会变丑,会变胖,会有很多生命的挣扎在里面,你不希望他丑,不希望他老,不希望他胖,但它的确是会的,一直在发生。

  媒体:印象最深的一次参展经验是什么?

  蔡明亮:大概是第一次参加国际影展,东京影展,当时是张国荣做评审给我颁的奖。很遗憾,我们后来也没有合作过。

  不只迎合大众的电影导演们

  贾樟柯,男,山西汾阳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在校期间组织了“青年电影实验小组”,由此开始了他的电影实践。1995年拍摄第一部57分钟的短片《小山回家》得了香港映像节的大奖。被誉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在大量中国电影沉沦于虚无缥缈的非现实主义题材的时候,贾樟柯对中国现实的强烈人文关注显得尤为可贵。从《小武》发端,到如潮好评的《三峡好人》,贾樟柯的影像世界正在逐步成为理解中国的一种特殊方式,亦在重新诠释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

  李杨,1959年生,陕西西安人,1985年考入广播学院导演系。2003年完成电影处女作《盲井》,该片获第5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银熊奖,第5届法国杜维尔亚洲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影评人、最受观众欢迎等五项大奖。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有关人性的故事,两个生活在矿区的闲人靠害人赚钱,他们先是将打工者诱骗到矿区,然后将打工者害死在矿井下,并制造事故假象,再作为死者家属向矿主索要赔偿,他们一次次得手,金钱似乎已经让两人丧尽了天良……但在一个小男孩成为他们的目标之后,其中一个谋杀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在施害与保护之间他难以取舍,最后自杀在深深的矿井下。

  路学长,北京人,生于1964年6月25日,1985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在校期间拍摄有短片《代价》、《孩子和苹果》、《荒草地日记》、《玩具人》等。 现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卡拉是条狗》是路学长的第三部故事长片。老二是个普通工人,他养了一只宠物,一只名叫卡拉的狗。但是在他上夜班的晚上,没有狗证的卡拉被公安局带走了。于是接下来的一天,老二得为了他的小狗——或者为了他自己的存在意义,奔走在寻狗与筹钱的道路上。通过狗来说的这个关于人的故事,有种种让人心酸之处,甚至还引发人思考社会问题与尊严问题。

  张元,1963年出生于南京。1985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1990年,张元自筹资金独立完成影片《妈妈》,成为该届电影学院毕业生的第一部作品。1991年该片获准参加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荣获评委会大奖和公众奖。张元执导的第二部影片《北京杂种》也是一部独立制作的影片,影片获取1993年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2003年,执导《绿茶》。2005年,执导《看上去很美》。2007年,执导电影《达达》。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