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姜文纵论17年4部影片:只想让观众彻底舒服

2010/12/7 11:33:17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南都:大家有种猜测,《子弹》不是姜文想拍的片子,而是姜文想以此证明自己也能拍挣钱的片子,黄秋生就曾这么说过。姜文:轻松了,想想都后怕,以前那么大的片像《鬼子》、《太阳》,就我跟工作人员在那比划,太累了,那会儿年轻。

姜文写真 《芭莎男士》杂志供图

姜文写真 《芭莎男士》杂志供图

《让子弹飞》海报

《让子弹飞》海报

  南都记者 方夷敏

  录音整理:实习生 李肖娟 区谷怡 王姗姗

  《让子弹飞》12月16日就要上映了,姜文还在忙着做后期,调光,配色……他笑说:“假如再给我一个月,不,两个月,就更好了。”尽管如此,未完成的版本已经赢得了来自业界、媒体和影评人的一片叫好——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评价其“有看头,有说头,有想头”,院线负责人预言票房可达6亿元,媒体和影评人更是不吝夸赞之词。

  但对于观众而言,大家最关心的话题是:这次我们能看得懂吗?

  姜文显然已经无数次面对这个问题。2005年《太阳照常升起》因为独特的叙述方式,遭遇“看不懂”的诟病,票房失利。他笑说,从那之后,投资人对他都只剩一个要求——要让人看得懂。

  “拍得让人看得懂还不容易嘛!”所以,《让子弹飞》绝不存在看不懂的问题,姜文用它证明了自己也能自如地玩转各种商业娱乐元素。

  但除了这一点外,姜文依然是姜文:恣意、自信、霸气外露。无论是他自己、他的电影,还是他对电影的看法,都没有如外界所猜测的那样、因为《太阳照常升起》的失利而变得低眉顺眼。他在《让子弹飞》中扮演的张牧之的一句台词“我就是要站着也能把钱给赚了”,被大家视为他对这部电影的注解。

  姜文的变化,与其说是因为妥协,不如说是因为他变得更加圆通了。在接受独家专访时,他聊新片的创作,也聊起此前的三部作品,有得有失,有破有立,有享受更有教训,从他的叙述中,大家或许能看到姜文的这种转变。

  《让子弹飞》的商业和艺术

  3年前戏,2小时g.c 让影片有才有貌,赏心悦目

  :经过几次看片,很多业内人士觉得《让子弹飞》的商业和娱乐结合得很好,看片时笑声不断,你一开始就想做商业喜剧的吗?

  姜文:我们从没想过要做商业喜剧,我就想做部好片子,就像韩三平看了电影后总结的那样,“有看头,有想头,有说头”,说得好。我们就想拍一部好片,好片就包括这三点,要对得起观众,人家拿钱看电影,不能蒙人家,得花功夫和时间。

  南都:我相信最初会有很多剧本给你选,为什么最后选了这个故事?因为它更适合你的自我表达,还是因为它很容易做成一个商业大片的剧本?

  姜文:没有剧本,是小说。为什么?那是3年前的事了,我肯定(当时)是觉得有意思的。不能说是有商业大片这个前提,首先(只是想)要拍好,拍部让人有快感的片子,看的人多了才有商业这个结果。如果直接想的就是商业片,没拍出质量,不好吃,谁吃这饭呢?首先考虑的还是质量,销售是制片人马珂的事。

  南都:听说剧本做了三十多个版本?做这么久、改这么多次,是要解决什么问题?

  姜文:剧本一改再改,3年的前戏,2个小时的g.c,要做好,不愿有遗憾,不愿有各种懒惰的借口,也不愿意有别人剧本里常见的毛病,总之希望观众吃好、喝好、看好、乐好,回去不会觉得“我被骗去看什么电影了”……要让大家看得彻底舒服,听着舒服,看着舒服,回家也舒服。

  南都:会为了让观众舒服,加进未必你想要的商业元素吗?

  姜文:商业元素未必是坏事,看怎么用,要是有质量的、大家非常喜爱的。大家一聊商业和艺术的区别,就会说商业片好像比较糙,艺术片就一定怎样怎样。其实好片子可以不糙、有想法同时也有快感的,就像美女一样,有些美女有貌又有才,我们就想拍有才又有貌的片子。所以,我们是花了功夫要做一部赏心悦目的电影的,同时也保持了我对质量的一贯要求。

  南都:大家有种猜测,《子弹》不是姜文想拍的片子,而是姜文想以此证明自己也能拍挣钱的片子,黄秋生就曾这么说过。

  姜文:谁说我拍片不挣钱?《阳光灿烂的日子》(以下简称《阳光》)挣多少钱啊?!那时公司刚起步就有几千万进来了,不过两年就被花光了。钱体现在哪儿?敢赔钱,这就是有钱!我敢拍这个片,敢无所谓,像《太阳照常升起》(以下简称《太阳》)那样的,让大家看了又快感又有营养,像《让子弹飞》这样的。别人这么说很正常,我是摩羯座,对摩羯座想作出全面评价、正确评价,那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所以我不怪他。我对我都有误解,别说黄秋生了。

  南都:从演员组合来看,周润发、葛优还有你,三个演员看起来就特别有商业大片的感觉,你一开始这样组合演员,比如找发哥,会不会就有票房上的考虑?我听过一个段子,本来发哥这个角色不是找他,是想找张国立的,是吗?

  姜文:不是,传错了,是葛优看剧本后说“我演这个(发哥的角色)得了”。他也提过意见,说咱们可以换着演,但我想省事,不和观众做太大挑战,把不必要的挑战留到《让子弹飞3》吧。

  南都:我真正想问的是:导演这次在选演员时,是不是从一开始就有这种商业上的考虑,掐准这种脉搏——这些腕儿可能对后期的商业运作、票房带来一些助力,对吗?

  姜文:其实我还真不是以此为第一目的。最早提出和周润发合作的是制片人,我说好哇,办呗。你要找这两人(发哥、葛优)得拿东西去办,那时还没剧本啊,我就写了两封信。发哥是聪明人,知道跟老姜拍戏有好戏,不是借名儿,他跟我第一次见面时就说,十几年没碰到过这么好的剧本。葛优这么多年一直在寻找个性的、能发挥他特长(的导演),这些年他碰到过要么利用他剩余价值的、要么利用他粉丝的(导演),他不乐意,他一来跟我说“能给我扮上吗?”他的话是:“我是个会演戏的人,我是个能有创造性的人。”这种戏又能有人物,又能有个性,又能发挥他的强项,能让人笑声不断还能让人流泪,他当然很高兴演。演员希望碰到好角色,我也一样,角色一摆就很开心,一开心就找来一批也想开心的男女老少,很多人都是自己要求来的,比如陈坤,他说来,我说好!我欣赏他这种人。

  南都:你给葛爷和发哥都写了一封信?写的什么?

  姜文:没剧本,我要把他们抓住,不能让他们拍别的戏。(写信)还真管用呢,一开始我勾搭他俩时就是开心的态度,他俩还没看剧本,就看信,就说“这么好?”就决定加入了……信的内容归结起来就是8个字:威逼利诱,坑蒙拐骗。哈哈!

  南都:张牧之有句台词说:“这回我们要站着把钱挣了。”这部电影里你有“弯腰”吗?

  姜文:张牧之都站着,我们干嘛还要弯腰啊?

  南都:说到底大家好奇的是,这次拍片你的身段放下了吗?

  姜文:放下了,我们从一开始就放下了,早就放下了,把心态放得最低,以最轻松的方式做,舒舒服服地拍。如果我不放下,我不好意思拿这个来耍,后来我发现,其实无论你拍什么,大伙开心最重要,你别把人吓到就好了。

  《太阳照常升起》的得和失

  投资人找我时就只一个要求:要让观众看得懂

  2005年姜文推出《太阳》,这部积攒了7年力量的爆发之作,在口碑和商业上都未能达到预期,票房惨遭滑铁卢,剧情被指晦涩难懂。很多人以为这部电影给了姜文一个很大的教训,让他重新思考如何与观众相处的问题。姜文总结了《太阳》的得和失,他认为失利的原因在于商业操作失误。正因如此,他这次找来了投资人马珂,希望能规避《太阳》时的失误。

  南都:《太阳》时有种说法是“看不懂”,现在回过头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姜文:其实这个不是观众的事,我相信观众没人会说看不懂,是写文章的人(说的)。

  南都:媒体?

  姜文:也许不是你们,是有人那么写,这样一写,发行不排那么多片,观众也就没机会看了。后来我才了解,网上看《太阳》看得很疯嘛,但当时它等于被人家给集体“谋杀”了。但我觉得无所谓啊,我愿意碰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我拍了部我喜欢的片子,我依然很高兴!《太阳》一直是我最喜欢的片子,我很为它自豪,“啊,能拍成这样!”在2005年不可能拍出这样的东西。那时是“傻大胆”。

  南都:但你还是介意“看不懂”这个说法的吧?否则《让子弹飞》发布会时不会专门强调“这次大家都能看懂”。

  姜文:噢……我觉得其实挺可笑的,这事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比如原来我拍戏找钱,投资方对很多东西都要研究研究,现在所有制片方一来,对我没有任何要求,(只)说“不要说别的,只要拍得让人看得懂的就行,就一个要求”。哎,这帮了我一个大忙了!以前起码有十个因素要跟你聊,包括选演员什么的,现在都不聊了,什么都不问,就一个要求“让观众能看得懂”,这就太好办了!所以那天我就是开个玩笑,因为投资方都在上面坐着嘛。你得替我感谢那些说看不懂的人,要不然还真成不了这大局,弄不到这一两个亿元的投资。投资人现在根本不管别的了,只管(观众)看不看得懂(笑)。我觉得挺逗的,怎么会是这样呢?我估计这回把片子拍得让观众看懂了,将来还麻烦了,有别的要求。有这可能(笑)。

  南都:这次《让子弹飞》的故事确实是通俗易懂。是一开始就想好的吧?

  姜文:可以这样理解,我说过拍出来就是要大家看懂的,不让大家费劲。

  南都:《太阳》上映前你讲过这么一个观点:电影跟观众有个“调情”的关系,《太阳》后你这种观点有变化吗?

  姜文:没有啊,我们的片里每个人都风情万种。人和人之间应该有点礼貌,导演和观众之间也应该有点礼貌,别把自己当成观众的糟糠之妻,就想耍赖、撒娇、耍泼,这个不太讲究。借着电影向观众撒娇、耍赖,我做不到,我不喜欢那样。另外,那时荷尔蒙多啊,我攒了好几年才耍的。我也不会年年耍,年年耍就耍不来了,你看那些年年耍的,恐怕也没什么荷尔蒙了。也难为他,就是一壮小伙也没多少荷尔蒙啊。

  南都:《太阳》上映前,你说过不能低估观众的智商,可《太阳》的结果,你是觉得你高估了观众的智商,还是观众低估了你的智商?

  姜文:没有,我不敢。观众当然是聪明的,我觉得跟智商没关系,我仍然强调观众是聪明的,我不是拍观众马屁,因为我脑子里有个理念:第一,人是平等的,第二,没什么人比别人更聪明。我只是确实觉得《太阳》的行为是被人为垄断的,《太阳》这样的电影(停顿了一下),可能对中国观众来说有点陌生,但大家并不一定不喜欢,是你没给他们这个机会。现在中国片子的竞争很混乱,有些人可以有财力和办法把宣传搞好,(这样)电影院就放了。有些新导演的片子,本来是很好看的片子,可没机会通过院线,你觉得它是去了院线,但它去的是特别不靠谱的院线、不靠谱的厅,那怎么能公平呢?如果把每部片子都交给质量,而且宣传全都一样,你看会是什么结果。

  南都:你对《太阳》很偏心。

  姜文:我强调了我喜欢的是《太阳》,因为《太阳》很孤独,那么漂亮的一个姑娘那么孤独,我当然更疼爱她。在法国、纽约拍个《太阳》,没人说什么,在中国,大伙都奔着钱、输点钱就要死的份上,(在)2005年(拍出这样的片子)……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再过50年可能有这样的机会。它不是个一开始就要求你懂的片子,而是让你感动的东西。一个男人看老婆生出婴儿,他感动,但他懂吗?如果感动建立在懂的基础上,那就不是真感动。不信你再看看《太阳》,你未必懂,但你肯定感动。

  南都:但当年《阳光》就没有这种问题啊,它的票房跟艺术都结合得挺好,在当年的电影市场环境下也很能卖,但到《太阳》时怎么就不行?包括你讲到的发行、院线可能不会排那么多,是不是因为市场环境变了?

  姜文:不是电影环境的事,也不是观众的事,关键是:只要制片、发行一体,结果就会好。你仔细看看这几部发得好的(片),制片、发行从没换过,只要制片环节(或是)制片和发行有裂痕了,就会出现各式各样的矛盾。

  南都:这些都是你总结的?

  姜文:不是我总结的,马珂告诉我的,他说你甭管,咱们制片和发行是一体的。从结果看现在还是比较正常的。

  南都:你之前没考虑过这些事?

    姜文:以前没有,我不懂,我只拍片。《阳光》是我自己发行的,因为没有发行方,挺容易的。《鬼子来了》(以下简称《鬼子》)是没让发行嘛,《太阳》交给别人发行,所以出现了大量的“掉链子”。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