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期叛逆的三毛
青春时期美丽的三毛
三毛在成都老茶馆
陈家首度出书披露三毛诸多故事
昨日,三毛离开尘世整20周年。我们推出了《滚滚红尘,三毛逝世20周年祭》专题。
今天,面对网络如潮的追思与怀念,还有对于三毛“故事”的种种议论,我们为您梳理三毛人生的轨迹、情感的丰富与内心的孤独。我们无意八卦,也无意“以正视听”,我们只是提供一个视角,并唤醒你内心对与三毛有关记忆的重新缅怀。
毫无疑问,在阅读三毛的岁月里,氤氲着我们自己的青春!
他们眼里的三毛
■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地活过
我女儿常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地活过。我想这个说法也就是:确实掌握住人生的意义而生活。在这一点上,我虽然心痛她的燃烧,可是同意。——— 三毛父亲陈嗣庆
■在她的世界里,不能忍受虚假
在我这个做母亲的眼中,她非常平凡,不过是我的孩子而已。三毛是个纯真的人,在她的世界里,不能忍受虚假,就是这点求真的个性,使她踏踏实实地活着。也许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够完美,但是我们确知:她没有逃避她的命运,她勇敢地面对人生。——— 三毛母亲缪进兰
■她太不注意保护自己
三毛曾说过很羡慕我和秦汉恩爱,也想找一个关心自己、可以谈心的以及工作上的伴侣,可惜未能找到理想对象。对于死去的丈夫,她仍然十分怀念。她太不注意保护自己……我曾经劝她不要太过任性,就算自己不在乎自己的身体,也要为父母保养身体。 ——— 林青霞
■艺术靠征服而存在
三毛不是美女,一个高挑着身子,披着长发,携了书和笔漫游世界的形象,年轻的、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分的。许多年里,到处逢人说三毛,我就是那其中的读者,艺术靠征服而存在,我企慕着三毛这位真正的作家。 ——— 贾平凹
■还是称她为奇女子吧
有些本来是含义美好的名词,用得滥了,也就变成庸俗不堪了。才子才女满街走是一个例子,银幕、荧屏上的奇女子频频出现也是一个例子。我本来不想把这种已经变得俗气的头衔加在三毛身上的,但想想又没有什么更适合的形容,那就还是称她为奇女子吧。“奇”的正面意思应是“特立独行”,按辞海的解释,即志行高洁,不肯随波逐流之谓也。 ——— 梁羽生
■她的“美丽的”爱情故事,是她真人不胜负荷的
三毛很友善,但我对她印象欠佳。三毛说她“不是个喜欢把自己落在框子里去说话的人”,我看却正好相反,我看她整天在兜她的框框,这个框框就是她那个一再重复的爱情故事,其中有白虎星式的克夫、白云乡式的逃世、白血病式的国际路线和白开水式的泛滥感情。如果三毛是个美人,也许她可以有不断的风流余韵传世,因为这算是美人的特权。但三毛显然不是,所以,她的“美丽的”爱情故事,是她真人不胜负荷的…… ——— 李敖
■三毛选择自杀,一定有她的道理
三毛对生命的看法与常人不同,她相信生命有肉体和死后有灵魂两种形式。她自己理智地选择追求第二阶段的生命形式,我们应尊重她的选择,不用太悲哀。三毛选择自杀,一定有她的道理。——— 倪匡
为什么学绘画?
患自闭症休学,学绘画是人生拐点
12岁进入台湾省立第一女子中学的三毛是一个胆怯的孩子。因数学老师怀疑她考试作弊,用毛笔在她眼睛四周画了两个大黑圈,三毛患了自闭症。
三毛刚休学时,被父母转进美国学校,送去学插花、钢琴、学国画。然而,没有一件事能打开三毛心中的枷锁。直到她遇到一生最重要的拐点——年轻画家顾福生的出现。顾福生是台湾“五月画会”的画家,将门之后的顾福生当年只有25岁,三毛对顾福生非常折服。她曾写道:许多年过去了,半生流逝之后,才敢讲出:初见恩师的第一次,那份“惊心”,是手里提着一大堆东西都会哗哗掉下的“动魄”。如果人生有什么叫做一见钟情,那一霎间,的确经历过。
学西画的基本功是画素描,三毛上课之前需要准备新鲜的馒头,用馒头擦掉炭笔的笔迹。因为总是期待去上顾福生的课,三毛竟然紧张地要母亲三天前就替她买好馒头。自学画后,三毛日渐开朗。三毛后来的工作却与绘画无关。据《三毛:1943-1991》的作者之一师永刚说,三毛从文化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为自己找的第一份工作是广告公司的文员。三毛还曾写过一句广告词,初恋好滋味,比尔可斯。
为什么流浪远方?
对于恋情,有一份纯粹的执著追随
三毛的情感世界一直为大家所津津乐道。大家所熟知的是三毛与荷西的感情故事,然而,大家也许料想不到,三毛的流浪始于初恋。
而在父亲陈嗣庆的眼中,情窦初开的三毛非常特别:在她16岁时,她的各方男朋友开始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她很大方,在家中摆架子——每一个男朋友来接她,她都要向父母介绍。不来接她就不出去。这一点,作为父亲深以为荣。
三毛真正的初恋是在文化学院(即后来的文化大学)开始的。三毛在《我的初恋》一文中曾这样写道,“我对这个男孩,如同耶稣的门徒跟随耶稣一样,他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他有课,我跟在教室后面旁听;他进小面馆吃面条,我也进去坐在后面”。三毛笔下的这个男孩叫舒凡,当时是戏剧系二年级的学生。三毛发现,几乎所有的女生都会称赞他。舒凡当时已出版了两本书,是学院的大才子。两年的初恋以分手告终。“她坚持要走,原因是那位男朋友。”父亲把三毛送到了西班牙,从此三毛开始了一生的流浪。
为什么从事创作?
受到白先勇赏识,给她启蒙与鼓励
三毛还有一位老师,台湾当代著名作家白先勇。白先勇和顾福生是挚友。白先勇一生中几部重要小说的封面插画总是用顾福生的画作。顾福生很快看出来三毛的才华不在绘画上,他给了三毛一本《笔汇》合订本,几本《现代文学》杂志。这些刊物,是当时台湾最优秀的文艺青年热爱的读物。大半年后,三毛交了一篇稿件给顾福生。这篇稿件白先勇发在他主编的《现代文学》上。这是三毛的第一篇小说《惑》。这篇小说带有意识流的意味,倾吐她内心承受的无法与这世界沟通的重压。
白先勇曾自豪地说,他应该是三毛文学道路上的启蒙老师。1961年,白先勇收到顾福生带来的三毛的文章,发现她文字也很漂亮,行文中隐约流露出非凡的文学潜质,他非常喜欢。“三毛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当年《惑》被我刊发后,她激动地怀揣《现代文学》一路狂奔回家,独自关在屋里泪流满面。”白先勇说。宗和
情感之谜
与王洛宾是友谊还是爱情?
作家司马中原:王洛宾会错了意
三毛新疆之行与王洛宾的相会,是她感情世界的一段悬案。她在新疆时,曾与家人失去联系,以致台湾《民生报》发了她与家长失去联系的消息。对于这段情感花絮,作家司马中原认为,王洛宾会错了意表错了情。三毛并未爱上王洛宾。“三毛写信常用‘亲爱的’、‘最爱的’字眼,更把‘爱死了’当成挂在嘴边的口语。王洛宾把她的博爱当成了爱情。”
“试想一个早想和荷西在另一个世界会合的人,会在死前‘求嫁’吗?”司马中原撰文分析。三毛的气愤也告诉了司马中原,“我这次去看王洛宾,他并不像你说的那样,我去他家,一屋子媒体人和当地干部,我有被耍的感觉。我原本只是想和他单独聊聊的。”
作品真假之谜:
是小说还是散文?
研究者:随心所欲的写作成为她的负担
有人怀疑三毛作品的真实性,讨论她写的东西到底是小说还是散文。也有人说三毛写的不是真实的,只能算是小说。又或是荷西与三毛两个人的爱情多是她自我想象,幻觉的结果。三毛曾辩解说:“我的作品几乎全是传记文学式的,不真实的事情我写不来。我很羡慕一些会编故事的作家,我有很多朋友,他们可以编出很感人的故事,你问他:‘这是真的还是假的?’他们说真真假假掺在一起的。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创作的方向,但我发表的东西一定是不假的”。
三毛回到台湾后成为“大家的三毛”。研究者发现,随心所欲的写作方式成为她的精神负担。她长时间地冥思苦想,却写不出一个字来。
台湾也曾传言荷西未死,只是三毛与荷西感情不和离婚了。三毛去世后,父亲陈嗣庆回答《联合报》采访时说,“三毛曾经说过,如果有新闻界乱发布这种消息,她一定和对方抗争到底。三毛有荷西的死亡证明,西班牙政府也曾给她微薄的抚恤金。荷西的葬礼,我和陈妈妈亲自参加,亲眼看到他大殓、下葬。”
死因之谜
是自杀还是误亡?
父亲:她走上川端康成自绝之路
三毛生前好友、《联合报》副刊主编、诗人痃亚不相信三毛是自杀死去的。
痃亚认为,三毛的过世不是自杀,是吃安眠药太多了。那个时候三毛实在是太有名了,所以医院里也不敢说三毛不是自杀的。正好医院冲凉的地方有个不锈钢杆子,她搭了个尼龙丝袜,然后就在丝袜上做文章说三毛是吊死的。
父亲的解释更加诗意。他说,三毛的作品,距离川端康成、海明威的成就还有一大段距离,但是也像他们那样走上了自绝之路。
作家琼瑶与三毛有着20多年的友谊。琼瑶常常在深夜倾听三毛诉说人生的无奈与伤痛。琼瑶的丈夫平鑫涛曾说,1979年荷西去世后,三毛一直有自杀的想法,琼瑶曾花了7个小时劝她不要自杀。琼瑶认为三毛的自杀与疾病无关,更多是内心深度的孤独与绝望。 宗和
好友出版《三毛的最后一封信》
三毛“最后的声音”曝光
为了纪念三毛逝世二十周年,三毛生前的忘年交台湾才子眭澔平,昨日在《三毛的最后一封信》新书发布会上,披露20年前三毛死前的最后一封信和最后一个电话。
最后一封信里有12个密码
三毛死后并未留下任何遗书,但在她离世的前几天,偷偷地将她人生中的最后一封信夹在她的最后一本新书《滚滚红尘》中,送给了来医院看望她的眭澔平,并在临死前的最后一天将电话打到眭澔平家,可惜眭澔平并未在家,电话留声机真实地记录下了三毛生前最后的声音。直到三毛离开人世,眭澔平才在西伯利亚飞驰的火车上意外发现了三毛偷偷藏匿给他的最后一封信,而该信被心思巧妙的三毛夹在了书中男女主人公生离死别的一场戏中……
信中共含有12个密码,包括:“小熊”、“敦煌飞天”、“自制心太强”、“那批三百七十五把钥匙”、“起码一百把交给谁”、“白色的那只小熊”、“我要走了”、“爱人”、“同志”等。
眭澔平认为“小熊”是三毛对他的昵称;“敦煌飞天”则是对生死的另类而美丽的解读,因为三毛说过如果将来死了,埋在敦煌的月牙泉那里是最好的;“爱人”、“同志”是对人生伴侣的向往……
《康熙来了》现场很多人没听说过三毛
眭澔平曾是家喻户晓的台湾电视台新闻主播,后来因为受到了三毛影响,开始了他20年的环球之旅,到三毛笔下的非洲撒哈拉沙漠,写作了20个与三毛有关的故事、20幅追溯三毛一生的图画、20首纪念三毛的歌曲。他说:“和三毛有过约定——合出一本书,合走一段路,合作一张唱片。这本书里都有,一本书,一张碟片,附带她最后时刻留在我电话录音机里的录音,还有旅行和图片。我完成了这个约定。”
有人质疑眭澔平现在把这段录音和信出书的目的,眭澔平说:“我在三毛刚过逝的那几年,总听到一些关于她的微词,比如‘一个自杀的人有什么可纪念的’,那时我再说话,很容易得到别人的误解,我只是默默去写,经过时光的筛洗,现在我们才能理解。在她去世前的一个星期,不停地给我介绍书、介绍诗歌,我说你不要着急,出院以后再介绍,可她非常着急,但我想她不是要自杀,而是觉得可能要发生什么事情。”
眭澔平曾到《康熙来了》做节目公开过三毛的信,但他说:“我很遗憾当时现场有一半人没听说过三毛,所以我找到了这样一个机会出版这本书,纪念三毛。我感谢有这样的机会来解释。”
眭澔平:三毛就像我的母亲
台湾文坛大师司马中原表示,三毛曾亲口说过,台湾有位深知她心的老弟,但他太痴太傻,我根本不可能嫁给他,但不能不说:我真的很爱他。而三毛所说之人被认为就是眭澔平。“司马中原写到了嫁与不嫁的问题,三毛保守自己的秘密,我真的是不知道的。之前我一直把她当成我的母亲一样。她对我像母亲对孩子一样的关心,这是和一般世俗的爱不一样的,是惺惺相惜的文人的爱。”
眭澔平还提到三毛去世前的细节,他说:“她在人生的角落里活得非常辛苦。有说她没得到金马奖,有说她思念荷西。但她不是那么在意奖项的人,她那晚打电话给我时说她很难过,但不是难过自己没得奖。还有一种说法是她久病厌世。我个人的想法是忧郁症,有种解离的状态,她后来可能是安眠药量太大,又心情抑郁,所以可能是心肌梗塞。”
从1990年1月9日到1991年1月4日,虽然只认识了近一年的时间,眭澔平认为自己延续着三毛的爱一直走下去。他说:“三毛不只代表一代人,还横跨几代,有着每代人的精神和梦想。”本报记者 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