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也是金基德,金基德也是他们……(附图)

2011/1/10 12:05:28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在众多的韩国电影人,金基德似乎是一个“孤本”。如果说帕索里尼是以诗性与暴力来拍摄q.s电影,若松孝二是“六十年代学运+性”的q.s片导演,杜尚-马卡维耶夫则是“政治+性+讽刺”的多重结合。

  大卫-林奇:小资影迷的时尚谈资

  曾经遇到过一个分不清大卫-林奇和大卫-芬奇的人,让笔者说下两者的区别。笔者想了半天告诉他说,虽然费点脑子,但还能看得懂的那位是大卫-芬奇,不管怎么费脑子,都看不懂的,就是大卫-林奇。金基德的电影,哪怕是比喻的东西再多,情节再离奇,但也有一个东方背景在那里,还是不难理解的。而对于大卫-林奇的影片来说,东方人想要达到理解的程度,是非常之难的。大卫-林奇自己就说过:“生活令人费解,电影也该如此。”他的一些影片,恐怕连他自己都说不明白。

  从1977年的《橡皮头》开始,大卫-林奇就走上了一条小众的怪异之路。1980年的《象人》在口碑上取得了成功,而1984年的《沙丘》则是一个失败的标志。或许就是因为科幻题材的《沙丘》的失败,让他知道了还是坚持自己的风格为好,于是后来的作品都有着强烈的“作者性”。虽然导演也有《我心狂野》、电视剧《双峰》这样偏重现实主义的作品,可更多的还是超现实主义风格。像《穆赫兰道》中,那突然的同性之吻,到底做何解释?与超现实主义风格相匹配的是,他的作品向来票房不高。即便是《穆赫兰道》,全球票房刚一千三百万美金。与大众保持距离的同时,大卫-林奇在小众上则有着狂热的粉丝。据说,2006年那部匪夷所思的《内陆帝国》,在北美上映时门可罗雀;可在欧洲的少量艺术院线上映时,却创造了排队买票的奇迹!与之相适的是,在网络上也能看到大量的小资影迷对他作品的解读。不过,这种解读往往是要把“无序的费解”变成“严谨的逻辑”。

上5页上一页678910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