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蔡明的悲剧感

2011/2/18 12:05:23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蔡明倒是肯扮丑的,她是童星出身,演过《海霞》中的小海霞,少年时也是万千宠爱在一身。只有春晚的小品领域,是宋丹丹兴之所至的游乐场,对于蔡明,就是长年坚守的阵地。郭达、蔡明最顺利的一次是小品《浪漫的事》,只经历了一次审查。

蔡明

蔡明

《闲人马大姐》剧照

《闲人马大姐》剧照

蔡明表演小品《见人说人话》

蔡明表演小品《见人说人话》

  甚至有传说“马大姐”的本子起初是为宋丹丹写的,只是写完后她和英达已经离婚了。这就注定了蔡明作为喜剧演员的悲剧感,既生明,何生丹。更悲哀的是,宋丹丹是举重若轻,凭天分;蔡明是举轻若重,靠刻苦。

  主笔◎孟静

  在春晚钉子户里,蔡明肯定不是最糟糕的,有一大堆给她垫底的,但她算得上运气最差的。

  蔡明的背运还在于她出好作品的年份,总遇上高水平发挥的对手,低水平的时候就被观众评选为“最不想看到的春晚面孔”。为什么会战胜那些比她次的人当选?只是因为她在别的节目中露脸概率也很高。前几天我还在少儿频道的“大风车”节目中看到蔡明装了一撇小胡子演儿童剧,不放过每个演出机会,她很敬业,然而不了解观众心理。她在造型上求新求变,又往往给观众留下很深印象,甭管是好印象坏印象,观众总习惯炮轰那些大熟脸,去年连赵本山都成为最不受欢迎的春晚演员第一名,人们本能地对最易得手的东西不珍惜,对最易看到的演员也不尊重。

  与蔡明合作过的导演尚敬勉励姚晨时说过:“女丑是国宝。”姚晨向别人学舌时说成“丑女是国宝”。成功的女丑会比男丑更能赢得爱戴。赵丽蓉老太太在世时,她的节目得第一名,从来没有人说三道四。宋丹丹没上过几年春晚,还总有观众呼唤她回归。同时,中国的女演员又爱惜羽毛,除了高秀敏总扮演赵本山小品里有点弱智的傻媳妇,黄晓娟、杨蕾、牛莉、金玉婷这样漂亮、泼辣的女人大家不爱看,想看电视剧里有的是,她们在小品中完全不承担逗乐义务,反而让喜剧元素打了折扣。

  蔡明倒是肯扮丑的,她是童星出身,演过《海霞》中的小海霞,少年时也是万千宠爱在一身。陈强在当时曾对她讲:“你现在的成功是偶然的,什么时候你经过了自己的努力,经过了专业的学习,那个时候成功塑造了人物被大家认可才是必然的。”于是,在陈强的儿子陈佩斯的鼓动下,她转型喜剧。

  很倒霉的是,她与宋丹丹生活在一个年代,俩人岁数差不多,又同因为小品走红,在《我爱我家》里同台,还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老太太”造型。甚至有传说“马大姐”的本子起初是为宋丹丹写的,只是写完后她和英达已经离婚了。这就注定了蔡明作为喜剧演员的悲剧感,既生明,何生丹。更悲哀的是,宋丹丹是举重若轻,凭天分;蔡明是举轻若重,靠刻苦。

  只有春晚的小品领域,是宋丹丹兴之所至的游乐场,对于蔡明,就是长年坚守的阵地。长达三五个月的准备期,对很多人是两难的诱惑,大多数人口头上都表示过想过放弃春晚。但蔡明从来没有,她说过:“过个安静的年,我觉得这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所有的演员都这么想,那么春节晚会谁来演呢,大家说是吗?”她那种勤能补拙的劲头支撑着她一年又一年,熬成了上春晚次数最多的小品女演员。

  “百变”是蔡明的标签,也是她在小品领域没有一个鲜明角色的遗憾,不要提“马大姐”,《闲人马大姐》是情景喜剧,那戏和《家有儿女》一样,有点仗着集数多,与除《家有儿女》外的其他情景喜剧位于一个水平线上。蔡明的特色是胆大,敢于挑战各种形象。她开过“一个人的演唱会”,模仿30位不同歌手的歌,从田震到关牧村,每天包了KTV房间练声,平心而论,其中有一部分人她模仿得很像,造型也极为多变。外国人、机器人、少女、老太太,各种年龄、各种表演跨度她都尝试过,她甚至有个反串的心愿,让郭达演妻子,她演丈夫,在目前条件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她也不止一次地演过中老年男子。

  1991年,她的第一个春晚小品《陌生人》,与巩汉林合作,演的是一个迷路的乡下小姑娘,那时她30岁,还不算离谱。在其他晚会上表演的《追星族》,是蔡明扮嫩的极致,她在里面演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管郭达叫爸爸,管赵丽蓉叫奶奶,通常装嫩对演员有很大的心理障碍,范伟演赵本山的儿子时,总嫌自己太老。小品又不比影视,可以用夸张的化妆、柔光弥补。到了《爱笑的女孩》时,她已经39岁,依旧嗲声嗲气地演女孩,已经经不起细看,不过自从那个小品之后,蔡明基本没再演过少女。

  但在北京电视台去年的春晚上,她又忍不住挑战了一回年龄极限。一人分饰了一家五口人,接近百岁的老太爷,70多岁的奶奶,四五十岁的中年夫妻和他们肥胖的儿子。蔡明一向的表情就有点呆滞,化完厚重的妆后面部就更加僵硬了,尤其是那个孙子,看起来完全不像自然的肥胖,而像打过激素后的肿胀。

  作为一个喜剧女演员,蔡明的面孔并没有多少喜感。宋丹丹的脸也长得不喜剧,她是社会问题偶像剧演员出身(《寻找回来的世界》里被***骗成孕的少女)。但宋丹丹用外部动作和天生的幽默感弥补了这些不足,而蔡明的眉宇间,却总流连着一丝愁苦,当她不笑不叽喳时,观众能感受到这是一个强势、较劲的女人,这也是她的作品中有不少煽情存在的原因,她演起煽情作品也更有力度,甚至能勾下观众的眼泪。反观宋丹丹,她从来没尝试在小品这个形式里让观众掉泪。也因此,蔡明需要更夸张的形体和更高的分倍来提醒观众:她在演喜剧。因为在她拿出这个东西前,观众不知道他们应该准备放松或是纸巾。

  王朔在很早的一篇小说里描述过被时代耽误的女演员不肯下台的故事,他恶毒地写道:那个德高望重的舞蹈演员都拉稀了,还在台上转圈,给她当B角的年轻女孩在散戏的暗处向她拍了黑砖。但王朔也强调,这个老演员非常善良,她只是眷恋舞台。这类人身上往往有着很强的悲剧性。蔡明说起春晚也全是痛苦的回忆,没有好玩儿的故事。有一年她扮成郭达购买的机器人妻子,由于候场时间过长,上台后两眼发黑险些晕过去,恰好郭达前面的台词比较长,给了她清醒过来的时间。可她又绝不会因此起了休息的念头,而是不放过任何一个演出机会。

  1995年的《父亲》是蔡明比较有代表性的小品,她扮演一个为了出名不择手段,连亲爹都不认的女明星,她设计的造作的台湾腔娃娃音,比林志玲可早多了。结局当然是女明星幡然悔悟,不过翻得不算恶心,比起今年春晚那几个说教式相声小品要自然得多,真有点催人泪下的效果。这个不甚可爱的角色放在今天看也不过时,作品质量如何,演员心里非常清楚,那年蔡明、郭达被请邀请参加颁奖晚会,结果告知没有得奖。

  郭达向其他获奖者表示祝贺,而蔡明就难以控制失落的心情,她在随后接受倪萍采访时没有常见的落败者的淡定,而是直截了当地说:“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在于被人需要,被亲人需要,被朋友需要,被观众需要。”那一刻,她感觉不被需要,从此得奖也变成了心中的结。

  而且如中了魔咒一般,她从没得过一等奖,最好的年份也只是二等奖。在与郭达的长期合作中,能看出蔡明在小品内外对郭达的控制。戏中,郭达通常是有点憨的老大爷,永远耳聋似的吆喝,蔡明神神叨叨地在他周边不断地打岔,指挥他干这干那。她的角色表面上看没有固定,其实有一个核心,就是对全局有要求有控制的女人。据与他们合作过的人表示,在创作中,也是蔡明提出想法和要求比较多。

  她在一次访谈中讲述过《梦幻家园》的创作过程,这也是她近年来最好、期望最高的一个作品,直到今年的小品中,还能看出对那个节目的模仿和致敬,又是房子问题,又是突然来了一段舞蹈。那年冯巩一上来就有三个本子,而郭、蔡尽管通过了第一次审查,心里明白剧本基础很弱,中间换了好几个作者、导演,最后把会创作的相声演员王平从沈阳调到北京才算完满。

  郭达、蔡明最顺利的一次是小品《浪漫的事》,只经历了一次审查。但实际上那次审查时,这个小品很温吞,观众都不笑。只是导演组认为有个温情的作品缓冲一下也不错,那个节目后来还获得了观众评选的二等奖。

  尽管春晚小品相对于歌唱类节目,选拔制度是比较公平的,但长年驻扎的语言类演员、导演组又永远是那拨人,关系肯定处得不错,有时审来审去都通不过的,央视也觉得给点费用都补偿不了。郭、蔡就是某年连审5次没过,硬是塞到一群歌手中唱了几句。

  春晚小品的每况愈下,不是某个演员霸住舞台不下造成的,也不是北方文化对南方文化的蚕食与霸权。有些过去的春晚常客已经雨打风吹去,巩汉林、潘长江、郭达、魏积安、郭冬临……细心的观众应该发现已经有几年没见过这些熟脸。导演组好几次去南方选演员,奇志、大兵被当成宝贝隆重介绍;武汉的小品是无名演员演的,也照样推出;陈佩斯、朱时茂的节目也偷偷摸摸地审过,可没一个能响的,更别提出现赵本山那样持久的演员了。

  前几年记者采访宫凯波时,他还认为中央电视台比地方台审查严格是创作受限的原因之一。他举过《好人不打折》的例子,那个道具本来是连裤袜,套在演员头上戏剧冲突更强,但也容易让观众浮想联翩,初审时观众乐得东倒西歪,后来改成丝巾,包袱一个没响。冯巩的御用编剧王振华也反省过,领导先给画了个圈,创作者在心里画了个更小的圈,他们太知道哪些东西审查时通不过,自己先清洗了。

  但在这次采访中,宫凯波却认为,症结不在审查上,尺度比过去是略有放宽的,作品质量却更低了。一是创作结构造成的,以演员为中心而不是制片人负责制,一个演员去年是什么水准,今年不会进步,创意在同一个人身上就被禁锢了。二是固定的创作团队虽然更了解这个演员的特点,但他们和演员一样,早就掏空了,远离生活。过去好的本子都是从基层体验生活收获的,赵本山的创作者要么成长在乡村,要么经常下乡。《红高粱模特队》就是从农村听来的故事。现在就算编剧想针砭时弊,都不知时弊是什么。只好借助于网络名词,鹦鹉学舌般地重复网友早就听滥的流行语。在今年春晚还没有播出的时候,就有人预测一定会听到“神马”、“给力”、“浮云”这几个词,果然不出所料,稍微意外的是,姜昆还说出了“小月月”这个更三俗的词。

  央视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也搞过作者体验生活的活动,宫凯波就被分配过写一个有关世博的本子,世博他也去了,也找到了点,只是最后没有完成。

  蔡明说过,中央电视台1000平方米的一号演播厅使表演又受到一层损失,这也是很多不自信的演员不自觉地偏离了自然的说话方式。他们用比演话剧更高亢的声音,撕裂了观众的听觉,造成某种繁荣假象。过于卖力的方式除了使表演虚假,更会使演员双重不自信,因为越喊观众越不笑,他们心中明白出了问题,就越会提高调门,这也是为什么观众没反应,演员先自己干笑的原因,形成恶性循环的后果是演员开始用语言向观众索要掌声,使看客愈加反感,于是越不想笑。即使他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改正不了,归根结底,还是心中没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