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家(右)重庆寻访中国黑室
讯 (记者 裘晋奕)麦家的新小说《风语2》中应该有这样一个场景:重庆朝天门码头上,年轻的破译专家陈家鹄混在难民群中匆匆而来,当士兵开始要检查他的皮箱时,遭到断然拒绝。转瞬,两名便衣上前一阵耳语,便带着他迅速消失在人群中。
陈家鹄去了何处?他来重庆做什么?昨天,在我们跟随《风语2》作者麦家的脚步中得到了解答:当年陈家鹄工作过的中国黑室就在重庆南山黄桷垭。麦家更透露:在重庆的见闻都会写进《风语》修订本中,“让小说尽可能地接近真实历史。”
麦家专程来渝看黑室
第一处被证实是当年“中国黑室”旧址的地方位于南山黄桷垭现重庆中医研究院内。昨下午,我们陪同麦家来到这里时,这栋黄色的3层楼房刚被挂上“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不久。当年这里是国民党中央工业实验所。
在小楼前,麦家很感叹:虽不能完全肯定这就是当年黑室的办公场所,但自己仍为能找到小说中的原址兴奋不已。当他进入楼内,踩着吱呀作响的木楼板,看到还保留着原来风貌的田字窗和木栏杆时,麦家兴奋得连连要求摄影记者为他拍下合影。
“楼是1944年修的,解放后被当做职工宿舍,住过十几户人。”在现场,1971年起就在研究所内工作的戴瑞银老人,向麦家讲起自己听说的小楼的历史,麦家很感兴趣。他连连说:“这里就是《风语》的巢!”
麦家表示,根据自己对美国密码之父雅德利回忆录等史料的分析,基本可以肯定黄桷垭中医研究院内的这两幢小楼就是中国黑室的一部分。“看样子当年的陈家鹄们可能就是住在这里。”
“U形洞是侦听的必选!”
而在与中医研究院遥遥相望的人头山上,另一处旧址则令麦家更加肯定“中国黑室”的存在。
近2公里的山路跋涉后,率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栋石头和黄土修砌而成的平房。如今房门上的门牌显示是“六角村洪家坡”。我们现场碰到的周有才老人,今年81岁。他的口述几乎重现了当年的历史。
“我爸爸挑土帮他们修过这房子,当时工钱是200钱/天。”周有才指着屋后的一块空地表示,那是当年外国人的篮球场。这与当年美国专家帮助国军建中国黑室的史实完全相符。
而在人头山顶的2个洞穴里,麦家更肯定了自己小说中的预想。“你们看,每个洞穴内部都宽四五米,都是一个洞口进去,U型转弯后出来。这完全符合侦听工作的需要。”麦家说,自己30年前在与情报工作相关的单位工作过,“U型洞的好处在于每个部门完全独立,就像《风语》中所讲,每个人、部门都是一个孤岛,更便于保密。”
麦家和周有才老人交流。记者 高科 摄
对话麦家 “我是个宅男”
问:这次来重庆感受如何?
答:收获太大了。看到我想象中的中国黑室,很满足。
问:现实中的中国黑室和此前写书时想象的有不同吗?
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能亲眼见到,感觉还是真实很多。
问:现在除了写书,其余时间怎么安排?
答:呵呵,我是个宅男。除了写,每天还是要保证有3-4个小时的看书时间。我看的书中文学和文史类的还是比较多,其中文学作品主要看国外的,国内的看文史作品比较多。因为用电脑写作的时间太长,我一般都不在电脑上阅读。
问:看80后、90后作家的作品么?
答:刚拿到的泸州“唐七公子”的作品,是讲穿越的。我觉得就很不错。
问:《风语》后面的作品写得怎么样了?
答:《风语3》和3部的修订本应该年内就会出来。我一定要把今天(7日)的见闻争取都写进去。前两部的修订版里,我也想尽可能多地加一些今天看到的旧址描述、照片进去。希望把黑室存在的起始时间、工作、住宿地点都尽可能地再接近真实历史一些。
记者 裘晋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