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沙》热映 安战军:这是非传统主旋律电影

2011/3/14 12:33:33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日前,国内首部反映红军西路军西渡黄河作战的电影《惊沙》开始在广州各大院线上映。《惊沙》讲述的是红军西征甘肃时,秦基伟将军血战临泽,以少胜多,守城三天,成功突围的历史片断。

演员徐僧和导演安战军(刘力勤 郭康清 摄)

演员徐僧和导演安战军(刘力勤 郭康清 摄)

  日前,国内首部反映红军西路军西渡黄河作战的电影《惊沙》开始在广州各大院线上映。

  昨天上午,该片导演安战军和主演徐僧来到广州为电影进行造势。对于这部并没有任何大腕明星的电影,导演安战军信心十足,认为单凭电影真实的质感,就足以吸引观众进场观看,因为这是一部“非传统的主旋律电影”。安战军解释说:“大家应该去了解这段悲壮的历史,《惊沙》不是一部说教的主旋律电影。”

  非传统情节??战争残酷,我军也有“败绩”

  以往提起主旋律电影,大家的习惯印象就是:我军战无不胜,敌人望风而逃。从冯小刚2007年的《集结号》开始,主旋律战争大戏开始有了改变,而安战军的这部《惊沙》,更是难得地表现了我军历史上著名的败仗:红军长征后的西路军西征。

  《惊沙》讲述的是红军西征甘肃时,秦基伟将军血战临泽,以少胜多,守城三天,成功突围的历史片断。由于安战军刻意将情节处理得无比悲壮,《惊沙》中的各种惨烈的打斗和血肉横飞的场景让人印象无比深刻。

  据导演安战军介绍,在战争场面的制作上,剧组一共消耗了5吨炸药,十几万发子弹。以至于观众都说“当时红军打仗的时候,哪里有这么多子弹,每人平均也就四五发子弹”。昨日发布会上,有媒体认为《惊沙》中的战争场面过于写实,甚至血腥。安战军解释说:“我们表现的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21800多名红军战士几乎全部阵亡,你可以想象当时的战争有多么惨烈。那些近身肉搏的画面,不是我们虚构的,这些都是西路军的幸存者们回忆的。可能你们都不了解这段悲壮的历史,事实就像你们在电影中看到的那样,不是说因为血腥惨烈,这样的历史就不能告诉我们的后代,我们必须让大家知道革命先辈们的真实经历。”

  非传统情感??正义有情,土匪也有人性

  该片的男主角是我国的前国防部长秦基伟。他一生中有不少著名胜仗,比如著名的上甘岭战役。西路军血战临泽在他的诸多战例中并非最值得夸耀的,但却是最值得记忆的。这部《惊沙》的特别之处,除了描述秦基伟的临危不惧,巧施妙计之外,对于战争电影中的情感描写,也与以往的主旋律电影有着明显的区别。

  影片中有一段秦基伟将军的感情冲突戏十分经典。在妹妹要被马家军抓走的紧要关头,为了不让妹妹受到马家军的凌辱,他将妹妹开枪打死,由此引发了秦基伟和妹夫两个男人之间的激烈冲突,所有压抑的情绪都在那一刻爆发出来,看起来戏剧张力十足。

  以往的主旋律电影,反派人物都过于脸谱化,演员只要表演出凶狠、残忍等情感就已经足够。在这部戏里,反派人物也显得人性十足。比如马步芳,一句宁夏土话“瓜娃们,你们辛苦了”让昔日西北王活生生重现在观众眼前;一句“谁抢俺的地盘,俺要他的命,谁扔了俺的地盘,俺也要他的命”,更是将军阀割据、地盘为王的时代真实再现。

  对于剧本情节的设置,安战军昨日解释说:“《惊沙》并不是一部单纯以说教为主的主旋律电影,我们的剧本是秦基伟将军的儿子创作完成的,他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材料。在影片立意的阶段,我们也怕落入塑造‘高、大、全’形象的怪圈,怕我们塑造的角色离观众太远,所以我们最后确立了用秦基伟将军的视角,去关注这段悲壮的历史。”

  据悉,《惊沙》的编剧小滨正是秦基伟将军的小儿子,从制片、编剧、作词,到掌控和把握整个项目的运作,都是他与导演安战军一起,打造出这部热血慷慨的男人电影。

  非传统制作手段??没有大腕,影片同样感人

  如果说战争场面和人物情感方面,《惊沙》都有着非传统的表现,那么这部电影在制作过程中的“非传统”就表现得更加明显。

  在当前明星扎堆、广告铺天盖地的娱乐界,《惊沙》简直就是一个另类:全片没有任何大腕演员,男主角秦基伟的扮演者徐僧,虽然在《狼烟北平》、《毒刺》等作品中有着不俗发挥,但在很多观众眼里依然不是熟面孔。按制片人的话说:“当前中国电影界,大部分是请大腕,拍烂片,砸广告,骗观众。现在是观众花钱看‘广告电影’,在广告片中挑电影看,翻来覆去看的都是少数几个明星而已。”

  至于自己的名气不够大是否会影响《惊沙》的票房,徐僧也表示毫不担心:“大家现在去电影院里看美国大片,看搞笑的商业片都是应该的,大家都需要娱乐,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的电影就不能吸引现在的青少年,讲历史故事,谁不愿意去了解呢?前几天,我带着我的发小和他老婆一起去看《惊沙》,他们都是80后的观众,看完也是感动得流泪。我看好多网友也在讨论我们的电影,大家都对这段历史很感兴趣,也佩服当年红军的英勇。这说明,只要是一部好电影,在任何时候,任何的观众群中,都会引起共鸣。”

  记者 郑照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