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千单曲引发恶评 网友质疑是病毒式营销

2011/8/4 12:33:30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尽管其矢口否认“逆向操作”,人们还是隐约感到神曲时代对于音乐人铤而走险的刺激,以及在这种刺激下一个正在凸显的充斥着快餐作品的音乐环境。刘子千的通告更是排到累倒,传出资深经纪人夏玉顺欲以60万美元(约386万元人民币)邀他赴北美洲巡回演出,身价直逼歌王陈奕迅。

刘子千单曲引发恶评 网友质疑是病毒式营销

  “魔音洗脑”、“生化武器”、“必须去环保部门告他!”……这些都网友给最近爆红的神曲《念你》的批注,然而就是这些谩骂声养红了这首神曲和它背后的创作团队——很多人不会想到,红到发紫的演唱人刘子千乃著名作曲家刘家昌之子,而这首歌竟是刘家昌一手包办。尽管其矢口否认“逆向操作”,人们还是隐约感到神曲时代对于音乐人铤而走险的刺激,以及在这种刺激下一个正在凸显的充斥着快餐作品的音乐环境。

  引子《念你》

  越骂越红身价直逼陈奕迅(微博)

  如此神曲,记者斗胆一听,果然余音绕梁、挥之不去。《念你》中,刘子千刻意改变唱腔,压扁声音唱歌,被批“鸭嗓式唱腔”。这支MV以营造复古气氛之名,更是拍得相当粗糙,好像穿越到1980年代的卡拉OK。歌曲一经曝光,恶评如潮,网友痛批《念你》难听到让人火冒三丈,有人形容“魔音洗脑”,有人嘲讽“这不是歌,是生化武器吧”,更有人愤慨:“必须去环保部门告他!”有才的网友们短短时间将它恶搞成《酸你》、唐三藏等各种版本,一句“我的字典里没有放弃”更被恶搞成“拜托快把放弃加在你的字典里”。

  讽刺的是,虽然负面评价汹涌,刘子千却一夕成名。在没有促销的情况下,新专辑卖到缺货,音乐下载量暴增,来电铃声的使用次数大幅增长过千次。光是土豆网视频,《念你》最热门的一条达到近4万的点击量,而唐三藏版更是超过了30万的点击。此外刘子千的通告更是排到累倒,传出资深经纪人夏玉顺欲以60万美元(约386万元人民币)邀他赴北美洲巡回演出,身价直逼歌王陈奕迅。

  网友感叹

  好一场病毒式营销

  对于走红的刘子千,除了谩骂,亦有相当冷静的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一切乃刘家昌的设计:“刘家昌故意叫儿子压扁嗓子唱的,刘子千本身可以很正常地唱歌,也发过专辑,可这次偏偏选择不走寻常路。这么多年,刘家昌策划的歌没有不红的,只是红的方式都不一样。这次是逆向操作炒新闻,很成功的病毒式营销。”

  记者就此说法请教了营销方面的专家顾先生,他从专业角度解释了逆向营销这种说法是否靠谱:“所谓逆向营销,我们举个成功的例子:美国多明诺比萨饼店以‘30分钟内送货上门’这一战术成功演变为饮食业巨子,就是采用逆向思维:卖什么来适应‘30分钟送货上门’的要求?为达到这个条件,将比萨规格减至两种,只卖一种饮料。确实这在《念你》的营销策略上也是说得通的,刘家昌也是先设定了病毒式传播的方式,再去选择了《念你》的演绎方式,先制定营销战略,后选择相应的战术。”

  刘氏父子回应

  我们绝非逆向操作

  面对质疑声,刘家父子近日做出回应。走红之后,刘子千对于自己为何以这种不寻常的方式演唱《念你》,从来以“让爸爸开心”打太极,“做儿子的应该让父亲开心,父亲年纪大了,我有很长的时间能做我想做的事情,就顺从他吧。”对于这种走红方式,他也泰然自若,表示与其难过,不如在批评下努力。不过刘子千的话,至少证实了《念你》为刘家昌的全盘操作。

  前日刘家昌首次出面回应,却戏剧性地直呼对不起儿子,让他挨了这么多骂。刘家昌澄清所谓“鸭嗓式”唱腔其实是技术性问题:“我们母带声音没有扁,因为声音的问题是在剪接师过带的时候扁的,电脑低音没打开,所以会犯这样的错。”复古MV挨批,刘家昌也驳斥“逆向操作”的说法,他说MV想了1个月才拍,“每个MV花那么多钱包装,变得本末倒置。MV只是介绍音乐的广告,大家花太多钱和心思是包装过度,唱片业那么萧条,我们应该回归音乐本身。”

  然而这种说法并不叫人信服,如果换成赵家昌、钱家昌也许可以,可作为享誉华人圈的知名作曲家,刘家昌创作了2000多首作品,《中华民族》、《梦驼铃》、《梅兰梅兰我爱你》等200余首广泛传唱,他怎么会犯这么低级的失误?他怎会不懂神曲效应将带来什么?

  业内看神曲效应

  《念你》不是第一个

  记者采访了李泉(微博)、纪佳松(微博)等多位音乐创作人,他们对于《念你》引发的“神曲”现象普遍存在见怪不怪的心态,对于一个周期跳出一首神曲,或是以“神曲”二字自我营销似乎都习以为常:“最初,‘神曲’二字形容曲调旋律非常优美,如今已渐被曲解为一类异于常理的歌曲。最早追溯到《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这两年有《爱情买卖》、《忐忑》,而且也不光我们有,韩国《Nobody》、《SORRY SORRY》也是全民神曲,它已变味为娱乐大众的代名词,需要歇斯底里唱的或能让听众歇斯底里的歌曲,都可以称作神曲。”乐评人祁又一(微博)更再次强调神曲根本不能算是一个音乐事件:“像‘神曲’我觉得不是音乐,更像是杂耍,只是靠视频达到了现在这种火爆的程度。”

  但神曲的界定中也存在一些争议性的作品,普遍争议在《忐忑》。苏醒(微博)认为其实《忐忑》是有艺术性的,只是大多数人不太懂,“我见过龚琳娜(微博)老师,有聊过,她说是个传播的作用,公众觉得很有意思,形成了一种阴错阳差的效应。其实她在唱的时候我们觉得蛮搞笑的,但是表演者却是认真严肃地对待这首歌曲。”李泉也认为大家对《忐忑》有误解,“它可能是民族乐中的一类东西,但大家把它看得很搞笑”。

  同行谈神曲

  快速消费带来的伤害

  在采访中不难发现,范玮琪、林宥嘉(微博)、苏醒、纪佳松、郁可唯(微博)、井柏然(微博)、薛之谦(微博)、李泉等,尽管言语中对于神曲留有情面,但当记者提到做神曲的意愿则纷纷摇头。李泉说自己对那些神曲完全不感冒,“我相信每个曲子写出来,有人在听,肯定是有生命力的,但是我不觉得看的人越多就生命力就越旺。每个人可能有自己不一样的感觉,我还是忠于自己的感觉吧。”

  对于神曲的产生,苏醒的话颇为一针见血:“这是媒体传播方式的一个改变。以前是听电台,现在网络、手机都能听音乐。在快餐消费的年代,不太注重有内涵的东西,喜欢听八卦、搞笑的东西,比如很多人会去点击女明星露底照,大家乐于把欢乐建立在别人的失误、搞笑上。”纪佳松同意这种说法,并认为这是对音乐品质的毒害: “现在很多人都在做MP3音乐,他们花的成本比较低,做得比较随便,因为他们觉得MP3听不出好坏。很多年轻人觉得CD一张要五六十元,空白片才1元,在家里做做音乐在网上卖钱,很多网络歌曲晚上做完,第二天就上架。它不需要什么音乐媒介,只要有机会就会一举成名,像《老鼠爱大米》赚了很多钱;他们不花时间做混音,觉得对听众来讲都一样。但我觉得这是很糟糕的事,虽然对一些听众来说,花200万做的音乐和花10万做的音乐效果差不多,因为他们用手机放,这么小一颗喇叭,能听到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