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记者 刘婷)原籍南京,现居香港的知名青年作家葛亮,近日来京推出新书《绘色》中文简体版。新书中葛亮书写了与电影的不解之缘,他表示,他讲述的电影记忆,也可谓一种“集体回忆”。
葛亮是名家之后,太舅公是陈独秀,叔公是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祖父是著名艺术史家葛康俞。他以小说《七声》、《谜鸦》、《相望江湖的鱼》等为读者熟知,并屡获文学奖项,长篇小说《朱雀》还获选“亚洲周刊2009年全球华人十大小说”。对于该书与坊间的电影书籍有什么不同,葛亮表示,如果说有什么不同,大概在成书的过程中,他一直想将它写成一本记忆之书。电影是一种时代经验的载体,不光是个人的,而且是一代人的共同经验,这一点与小说异曲同工。它们都用一种普适性的审美和价值观在塑造我们的成长。无可否认,每个代际的人都有着某种标识性的东西。看电影可以是一种集体行为,往往和家庭、单位、学校相关。不是独享,而是共享与分享。往大里说,扩张到人文精神的层面,其实是有仪式感的。某些电影甚至可当作人生的一部分,成为成长中的某一个坐标。现在看电影变得很容易,但也明显更为私我化了,买张影碟在家里就可以完成。这和资讯时代人们日渐封闭的生活格局有关系,其实也会影响人在审美上的甄别力。大概接受资讯的方式太过多元,我们的神经在反复锤炼后,敏感度也在降低。在第一时间让你产生好感的电影真的不多了。
据出版方介绍,《绘色》是葛亮的第一本文化随笔,陈冠中、张颐武、贾樟柯(微博)等联袂力荐。著名文化人陈冠中说,每一代人都需要当代人写些关于电影的好故事,但这种艺术已很少有人能掌握,《绘色》就是这样一本激荡我们内心被电影感动且潜移默化影响心境的好书。书中提及的《闪闪的红星》、《泰坦尼克号》、《麦兜的故事》、《色,戒》、《ET》等电影作品,种类多样,跨越年代,但都守护着我们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