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丘露薇
2001年,阿富汗战争让电视观众认识了干练、简明的记者闾丘露薇;2003年,伊拉克战场,公众又一次看到了她;2011年,闾丘露薇再一次出现在战场,这一次的地点是利比亚的班加西。多次现身战地采访,让她获得了“战地玫瑰”的称号。昨日,当她带着新作《利比亚战地日记》出现在南京金陵图书馆河西新馆时,很多人惊讶:“如此瘦弱的女子怎么会有那么大的胆量。”问及对南京印象,她表示很遗憾,每次来都是匆匆而过,给她留下美好记忆的是南京那一排排梧桐树。随后她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
说南京事
要好好保护你们的梧桐树
临近春节,闾丘露薇是从中东赶往香港,又从香港赶到南京。一路奔波,一路用微博与粉丝互动。昨天一大早,她就把拍下的“南京玄武湖的早晨”照片发到微博上了。对于南京,她是既向往又有遗憾,“每次都是匆匆而来,快快而去。”她告诉大家,第一次来南京是在1999年的华商大会期间,后来两次都是去新街口书店签售,忙得根本没时间去逛逛。“不过,1999年去过一次夫子庙,印象中很好的景区,沿街卖的全都是休闲衣,不知现在是否还是?”
虽然对南京了解不多,但闾丘露薇透露说,她身边好多朋友都是南京人,因此也能从侧面知道许多南京的事。主持人问她跑了30多个国家,对哪个城市印象最好,她补充,“我没计算过,不止30个吧?问我喜欢哪个城市,我还是比较喜欢香港,因为无论迪拜还是多哈,世界上的大厦都一样,而香港和上海保留下许多老街区。不过最近好像香港物价也涨得很快,前几天我去买菜,看到牛肉从40元涨到了70元。”问她就南京与其它城市相比,有哪些不足,并提点希望,她立刻说了一句:“南京好好保护你们的梧桐树。”在她印象里,那一排排梧桐树记忆深刻。“情感记忆比工业文明更重要,工业产品可以不断复制,而城市的记忆一旦拆毁,就再也无法复制了。”
谈微博热
草根声音往往被名人覆盖
回头望了一下背景板上的主题:“国际新形势与2012中国的发展”,闾丘露薇笑着摇头,“题目太大了,应该是社会科学院的专家来谈。”听主持人介绍,可以随时和台下听众互动,她感到轻松许多,“我喜欢这样的对谈,可以让我一边思考,一边学习。”
有听众问她对微博热怎么看,她说:“微博虽然不是中国人的发明,但是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太快,因此造成一种错觉。其实草根的声音往往被名人所覆盖。”她认为,草根的声音还是要依靠媒体来传播,因此,媒体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闾丘露薇说,她曾经试过用微博来测验政府的反应速度。北京有一处交通信号灯坏了很久没人管,于是她发了3次微博,网友也跟着关注。相关部门在网上回应很及时,但是直到10天后,信号灯才恢复。“民众不是看你政务微博开了多少,最重要的还是要解决问题。”她不觉得微博是寻找***的最好平台,“我还是会坚持更新自己的博客,因为140个字真的不可能说清***,简短的言语方便了传播速率,但是容易误解,常常会出现理解偏差。”
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这个故事不该用镜头煽情
记者:2011年有不少沉甸甸的新闻事件,公众也有很多焦虑和愤怒,你在凤凰《逆光》专题中说过:“回首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对于我们这个社会未来的构建,你是乐观的成分多还是忧虑的成分更多?
闾丘露薇:乐观多一些,因为不同时代的人,总是会有不同,就好像我们这代和比我们年长的人,我们和比我们年轻的人,就算某些方面有所倒退,人心却会不断开化进步,特别是现在资讯越来越发达,个人越来越关心,自己的生活是不是过得好。
记者:你比较反感突出你的“女性身份”,最近以南京为背景的《金陵十三钗》引起争议。评论家朱大可认为其是“***爱国主义”,也有人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女人和战争”,你怎么看?
闾丘露薇:我在首映那天特地去看了电影,然后又看了原著。我真的觉得,导演对于女性,有一种很奇怪的沉迷,似乎女性魅力,就是电影里面展现的那个样子。我会觉得,这是一个原本可以好好去讲的故事,踏踏实实地讲,而不是用音乐、色彩、镜头去煽情。至于电影是不是反映了女人和战争,从情节、场景来看,难道不是吗?
“战地玫瑰”只是个标签
记者:“战地玫瑰”的称号让更多人知道了闾丘露薇,很多人感兴趣的是,出现在战场上的记者为什么是个女性?你的内心抗拒战争吗?
闾丘露薇:对我来说,“战地玫瑰”只是个标签。其实观众并不在意在现场采访的是男性还是女性,而在于记者提供了什么样的内容。如今在战地采访的女记者不止我一个,外国的战地女记者更多。
这次利比亚之行,书中不仅带给公众真实的报道,还带回了36篇战地日记,我每天晚上花两三个小时记下那些电视画面无法记录的见闻,于是就有了这本《利比亚战地日记》。无论去哪个国家采访战争,我关心的都不是谁在打,打到什么样了,我更关心的是一个国家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选择大家都不希望看到的方式。
记者:有人说你是女强人,作为一名一线女记者,经常奔走于世界各地,你怎么协调家庭和事业的关系?女记者被列为最难嫁掉的女性类别之一,你怎么看?
闾丘露薇:要感谢我的家人,牺牲了很多和我一起相处的时间,这是他们为这个家庭所做的,而我自己也需要有所取舍,为了这个家庭。随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个人的时间会更多地让给家庭和孩子。孩子正是青春期,这个时候更需要妈妈与孩子多沟通。
说到女记者难嫁,我也这么觉得。我想女记者遇到这样的问题主要还是个性方面的原因,因为做记者这一行的女性比较强,比较独立。重要的一点在于,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处理问题。我认识很多做投资的女性,她们比我们还要忙,但人家照样生孩子,家庭也管理得很好。
没发声不代表他们没思考
记者:作为女性,你认为性别对记者工作有什么影响?另外有一个说法,记者这个职业是吃青春饭的。你怎么看?
闾丘露薇:我认为,知识面和文化背景比性别更重要。有些地区确实对女性有歧视,但是男性也会遇到女性能去而他们去不了的地方啊,大家扯平了。
记者绝不是吃青春饭。你到国外看,越好的记者,越有分量的记者,年纪越大。因为记者这个职业需要积累,就像一棵树,你不能催着它长大。其实,青春的财富和经验积累的财富是不同的。是否“吃青春饭”,要看怎样调动记者,如果管理者的眼光不是太长远,总是希望所有的记者都是冲一线的,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体力允许、家庭协调好,我希望自己一直能冲在一线。
记者:关于《利比亚战地日记》你做过很多讲座,更多的谈到了“新闻伦理”。你对中国大学生的思索和分析能力,是满意,还是有一定的忧虑?
闾丘露薇:满意谈不上,但是问题是,我也不能用我所接触到的那些年轻人,来判断现在的中国大学生,因为就好像网络一样,很多人是没有发声的,但是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思考,也不代表他们没有行动。
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一辈看待社会问题缺乏理性分析,我们从小就没有学习过理性呀,这是教育的问题。就像我们说现在的年轻人怎么样怎么样,骂80、90后。为什么?不是我们这些60、70后的人,把他们教出来的吗?社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很理性地讨论,总会有点帮助。
知道得多了胆子反而越小
记者:很多“战地日记”都会配有大量图片,但翻遍这本《利比亚战地日记》竟然找不到一张图片,这是为何?
闾丘露薇:我在那里主要工作是告诉我们的摄像记者拍什么画面,在那里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紧张的采访中,没有精力照相。照片少读者遗憾,公司也很失望,问我为什么不多拍些照片回来。我说:如果我拍照,会影响我的工作。我不会那样做。读者想要找到利比亚战争的图片渠道会很多,但能静下来看看文字会更有意义。
记者:今年有新书计划吗?读者比较关心你的个人生活,能否写一部与女性有关的心情游记?
闾丘露薇:7年前写了《行走中的玫瑰》,7年后感到那时知道的东西太少,胆子倒是很大,写的话题都很宏大。回头看,有的小标题,我现在再也写不出来了。这本书马上会再版,增加了3万多字,是现在的我,对于7年前的同样的话题,现在的看法。其实在考虑是否同意再版时,我很矛盾,因为这本书偏重于个人生活,但是我又觉得,其实既然曾经出版过了,就没有办法装作没有表达过,袒露过。既然这样,不如自己看看自己,在过去7年,对生活的感悟,有怎样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