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屏蔽的声音:配音员一集几百块不署名成行规(2)

2012/3/10 18:05:30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50多岁的台湾人石班瑜是周星驰的御用配音,他由1990年《赌侠》开始,为周星驰的片中角色配音,再到《大话西游》、《少林足球》、《功夫》以及《长江七号》。周星驰的声音代言人石班瑜季冠霖  在大陆,很多配音演员为一部电影配音后, 好的能拿到的报酬为一两千元,一般也有几百元的情况。

周星驰的声音代言人石班瑜

周星驰的声音代言人石班瑜

季冠霖

季冠霖

  配音演员被称为“声音的魔术师”,他们是声音艺术的生产者,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幕后英雄。

  1948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东北电影制片厂译制完成了中国第一部译制片《一个普通的战士》,标志着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译制片的出现。从此外国人开始在电影中“说起了中国话”。几十年过去了,以上海电影译制片厂为代表的中国配音演员群体,用声音塑造出一个个让人难忘的经典人物形象,《佐罗》、《叶塞尼亚》、《简·爱》、《虎口脱险》等外国电影成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邱岳峰、李梓、曹雷、刘广宁、童自荣、毕克、尚华、于鼎等配音演员因他们独特的“外国腔”永载中国电影史册。

  港台也是国语配音的重镇,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影视的黄金期,随着大量港片和TVB的电视剧进入内地,也让观众看到了与内地完全不同的一种声音艺术。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电影进入中国,人们的欣赏习惯也在发生改变。更多人愿意选择看原版片,配音艺术似乎一下子走入了低谷。但事实上,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新生代配音演员又在影视剧、广告片、动画片等领域找到了用武之地。只不过与他们的前辈相比,在很多方面,他们的想法和配音方式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总体上说,配音演员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形象上的低曝光率,让他们成为了影视圈的边缘人物。配音演员是影视作品的“幕后英雄”,他们罕有露脸的机会,但是,在声音上的高曝光率,他们又是观众记忆中最熟悉的陌生人。他们对于一部影视剧的贡献无法估量。对于译制片和动画片来讲,他们的作用则更为明显。

  如今的配音演员是怎样的一个群体?在他们的身上发生着哪些故事?发展至今的配音艺术又遇到了哪些问题?配音艺术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走近幕后配音演员,分享声音的传奇,讲述他们鲜为人知的故事。 赵喜斌

  台湾三十年没涨薪水 石班瑜“兼职”做导游

  冬日的北京,中午的阳光穿过薄雾,带来丝丝暖意。在朝阳北路的大悦城外,一个身穿黑色羽绒服、头顶棒球帽的中年男子站在街边。他丝毫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但是只要他一开口,就立刻会有人围拢过来。“你好,我是石班瑜。”中年男子伸出右手。

  50多岁的台湾人石班瑜是周星驰的御用配音,他由1990年《赌侠》开始,为周星驰的片中角色配音,再到《大话西游》、《少林足球》、《功夫》以及《长江七号》。

  说到配音行业的现状,石班瑜顿了一顿说:“我不会讲好听话,台湾的实际情况是我进这个圈子30年,但是从我入行前的10年到现在,一共将近40年的时间,录一部30分钟的卡通片的薪水基本没有发生变化,1985年我配一集电视剧的价钱,到现在还是这样的。但是其他行业的工资已经涨了几十倍了。”石班瑜叹了一口气。

  “强势的是想赚钱,弱势的是在赚理想。”石班瑜将台湾的配音演员分成了两类,一类是为生活的群体,一类是为理想的群体。“比如为电视剧配音,主要目的就是赚钱,一个下午就可以录两三集。我个人现在很少参与像韩剧的配音,固然这个钱很好赚,但是配音出来后没有成就感。我们现在追求的是,在配音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东西出来。我们就是弱势,一年可能只接两三部片子,但是都很有成就感,我很享受其中的过程。与其配那种没感觉的东西,我还不如去带团,游山玩水还可以挣钱,但是配音是我这辈子的最爱。”

  说到带团,这是石班瑜这些年找到的副业。三年前,石班瑜变身成为一名台湾导游,对于改行当导游的原因,石班瑜显得有点无奈,配音价钱压低、市场不景气、配音环境因为竞争而越来越糟,以及不尊重配音的专业性都是原因。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50岁的他对自己人生新的规划,“在录音间中有不见天日的感觉,当导游可以出去游山玩水,我也把自己当成游客。不同的时间去,看到的风景是不一样的。抱着一种欣赏的心态,重温几十年没去的地方,感觉很好。也是体验另一种生活,现在已经有人把旅游团给我预约好了,忙完了配音,我就要去带团。” 赵喜斌

  香港国语配音演员 全职加兼职只有四五十人

  香港配音演员叶清在《无间道》为刘德华配音,在《2046》中为梁朝伟配音,也曾在多部TVB的经典电视剧中为主角配音。

  叶清是偶然间走进配音行业的,他十几岁时随父母从上海移居香港,所以普通话非常标准。到港后不喜欢加拿大领事馆工作的叶清兼职做过游泳教练,“但是觉着不是长久之计。一次,妈妈的朋友介绍,说有一位配音导演想找年轻的声音,后来经过介绍就误打误撞进了电影配音这一行。”

  “现在配音是等待蜕变和转型的时代,是最坏的时间也是最好的时间,如果不好会被演员和字幕逐渐取代。”叶清说,目前在香港全职和兼职配音加在一起有四五十人。配音可以很合理而健康地存在,但是要看行内人和未来入行的人,有没有积极的心态去钻研,甚至将它推到更高的高峰。“现在很多配音作品出来之后,没有原版的好,那么人家当然更愿意采用原版或者字幕。如果都抱以混的心态,配音行业内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少,这个行业也就离没落不远了。”

  “六七十年代就有很多配音演员,那个年代人才大多是从内地或者台湾去香港,当时电影的对白都是配音完成的,包括李小龙的电影。”叶清说,到8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期。那个时期有很多著名的电影导演,也有很多的配音演员,“很多人都来自其他不同的行业,比如龙虎武师或者戏曲行当,导演一看,普通话说得还挺标准,试试配音吧,做着做着就成了配音演员了。”

  到了90年代,香港电影一直走下坡路,产量降低,但随着九七回归,有些媒体对国语配音的需要又在增加中。“香港的配音行业,加入的新人很少。配音演员酬劳高低不一,有些能够买房买车,也有租着房子工作量不饱和的。所以,配音行业并不是越来越蓬勃,而是保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现在很多人用‘黄昏’、‘没落的产业’来形容配音,其实并不准确。”

  平衡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稳定,叶清说,当年一些人移民到国外,这些年又回流,像张济平又从加拿大回港重入配音圈。有些人一直在坚守,像于小华,她在《上海滩》里给冯程程配音,现在还在从事国语配音工作,陈玉美、林晓萍、孙燕超等前辈也一直没有离开这个行业。这些年进入配音圈的新人也不少,包括周莹、许秉珩、赵冰冰、陈咪娜、周筠。他认为,虽然香港非常商业化,但很多人坚持做国语配音,是发自内心把它当成艺术来热爱。事实上,虽然地域文化不同,但很多内地同行跟叶清的观点是一致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内地配音演员说,配音是个很难带来名利的职业,关键要看是不是真的爱它。如果想多赚钱,他就会去多配电视剧。但他也会有意识地去配一些能在灵魂上产生共鸣的电影,只是希望在多少年后,还有人会翻出来看看,精神上能聊以***。

  对于未来,叶清很乐观,他认为香港电影最大市场在内地,每年有大量港片需要配音,这两年内地电视台也很喜欢请香港配音演员参与制作节目,加上网络时代对声音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香港配音圈的活力不会丢失。 赵喜斌 J209

  内地明星演一集几十万 配音演员配一集几百块

  近年来,内地的影视剧产业快速膨胀,演员群体也急速扩大,但人员参差不齐,也导致了一些作品不可避免地粗制滥造。有些明星没有经过严格台词训练,幕后的配音演员成了他们声音形象的“矫正器”,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辛酸苦辣。为了维护台前明星的“声誉”,不给幕后配音演员署名甚至成了行规。

  “我能配院线影片的主角,我很开心,我不在乎多少钱,这是我职业的诉求,是一个证明。”一位著名配音演员正在为某大片配音,因签了保密合同,不能透露姓名。他说,十几年中,国内外的影视剧拍摄方式、风格都在改变,配音行业也在变。“八九十年代,我们配港台搞笑片的演员还是很少,但是在2000年之后,配音演员再不能去配这方面的电影,你就被潮流抛弃了。”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