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物娱乐讯 4月6日下午,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在中华世纪坛CMoDA艺术影院举行了年度导演论坛。导演李少红、贾樟柯、张猛、徐浩峰、王红卫、杜家毅盛大文学副总裁林华等出席。大家探讨了网络文学对当下电影创作的影响以及如何更好的合作,而几位青年导演则与现场观众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历程。
贾樟柯:创作多源于自身经验 期待汲取网络营养
当天的论坛上半场主题为“网络文学与影视文化创作”,几位导演都深刻地意识到了网络文学在近几年来对影视行业带来的巨大影响。很多票房、收视奇佳的影视剧,都是来自在网络上走红的文学作品。
但贾樟柯说自己的创作其实一直以来都是讲述自己亲历或者亲眼看到的人的故事。比如《小武》,他就是从一个“穿着西装,在县城的街道上晃荡的人物形象”开始想起;而《站台》的诞生是因为他有一些亲戚在文工团工作过,他想记录时代变迁给这样一个机构造成的影响;纪录片《公共场所》则是因为他对山西大同的一些建筑物有感想,所以发展出来。
不过,贾樟柯也说,自己正在开发的一个剧本会从网络上汲取更多的营养:“我现在正在开发的剧本叫《因父之名》,是讲富二代的成长故事,但是它背后揭示的是九十年代整个国民生活的变化,我把它叫做‘九十年代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个故事就是作者会在他的微博发布一些局部的细节,然后跟网友互动,我觉得这个互动性对他完成剧本,不停修正,有很大的帮助。”
贾樟柯说,自己一直特别想拍成电影的有两部作品,一是法国安德烈·马尔罗的《人类命运》,另一部作品就是苏童的《刺青时代》。
张猛:融资难,有好剧本更难
杜家毅:融资不怕,怕高原反应
青年导演张猛的《钢的琴》在2011年度导演协会表彰大会提名揭晓后,以全部入围的优异成绩成为名副其实的最大赢家。但张猛的两部电影长片在筹备时都遇到了融资难的问题。他自称,第一部《耳朵大有福》得到了釜山电影节创投基金的扶持,但因为汇率贬值,原本的100万人民币到手后只剩了80万。拍《钢的琴》时,张猛想从北京银行贷款,银行说,不用夏雨,不贷款。后来,他只贷到了7万。带着这7万,张猛奔赴鞍钢拍戏。不过,相比钱的紧缺,张猛说,好剧本更难得。因此,出身舞台美术专业的他特意去电影学院进修了剧本创作。
《转山》的导演杜家毅做过的行当很多,当导演时,已是影视圈的资深人士,所以,融资对他来说并不成问题。把一部长片先按微电影拍出来给老板看,钱就拿到了。拍《转山》最大的考验是几乎全部在高原完成,高原反应是剧组最大的敌人。杜家毅说,在最高海拔拍的时候,他昏过去了一个小时,但自己完全不觉得。这部电影给他的经验之一是:用非职业演员,尽可能让他们的本色露出来。为此,杜家毅甚至不惜改变原有剧本里的人物,“这样往往会有一些惊喜”。
导演徐浩峰的《倭寇的踪迹》也没有融资的麻烦,但现在发行不尽如人意,他倒也看得开,因为资方并没有给他太大的压力。(范晨/文 辛军/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