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2012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在京发布,70余名业界学者和业界精英参加,一同“号脉”中国电影。其结论是,中国电影表面上看已是“巨人”,但有诸多顽疾,比如影院建设过剩、票价高、观众人次较低等。
更关键的是,中国电影面临着好莱坞这个劲敌,我们是“巨人”,但对方是“超人”。空前的压力会使泡沫破灭,制作低劣的影片将彻底失去市场。
体检报告:
预计今年票房180亿成全球第二大“巨人”
《2012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重点研究的是2011年的中国电影和市场,同时兼顾了2012年的最新变化。
《报告》作者之一刘军表示,2011年,中国电影票房历史性地达到131.15亿元人民币(约合20.7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102亿美元和日本的23.6亿美元,居全球第三。
2012年,中国电影票房继续保持着高幅度增长,前4个月超过50亿元人民币,全年预计会达到180亿元人民币上下(约合28.5亿美元),有望正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
产量方面,中国电影目前的年产量为约800部(包括电视电影),与美国相当,仅次于印度(约1000部)。银幕方面,截止到目前,中国的银幕总数已突破10000块,而且以平均每天超过8块的速度递增。
因此,从各个方面看,中国电影有望在2012年成为全球第二大“巨人”。“从近几年的趋势看,美国和日本都在下降,只有中国在上升。 ”刘军表示。
顽疾一:半数国产片“自闭”
“巨人”最大的顽疾之一是半数国产片有“自闭症”,难以与观众见面。
北京UME华星国际影城总经理陆遥透露,据统计,2011年全年中国的故事片产量是558部,而UME华星国际影城只放映了256部国产片,其中票房拿得出手的约120部,大约有一半的电影生产出来后没有与观众见面。《报告》的另一位作者、票房统计专家刘嘉也表示,2011年票房超过千万的国产片有68部,它们占了国产片总票房的90%以上,这也就意味着剩下的近200部国产片只创造了不到10%的票房,部分影片的票房低到可以忽略不计。“我建议,电影的生产也应该实行问责制。 ”陆遥有些气愤地表示,“现在有很多投资方动不动就责怪影院,说我们不给他们排片,可我们根本都没看到片子。如果娘(指投资方)都不对自己的孩子负责,那谁会去关心? ”
顽疾二:影院建设虚火旺
目前,中国的影院已达到2800多家,银幕突破10000块,但据中影新农村电影发行公司总经理耿西林透露,这2800多家影院中,可统计票房的只有2261家,也就是说,五六百家影院只是滥竽充数,对票房基本没有贡献。
在可统计票房的2261家影院中,2011年票房在1000万以上的只有382家,贡献了总票房的67.82%,这也就意味着剩下的近2000家影院加起来只贡献了总票房的30%多,基本没有生气与活力。“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过于严重。 ”耿西林一针见血地表示。陆遥则用数据为耿西林的观点做了佐证,他举例说,目前凡是在中国投资影院的公司,都在重庆投资影院,这导致重庆成为除北京和上海外银幕数最多的地方,“光是一个观音桥商圈,就有5家影院、47块银幕,严重过剩。 ”他表示,北京的中心城地区,影院同样处于过剩状态。
盲目投资、扎堆建影院的直接后果就是银幕数增长,在观众数量没有得到相应幅度增长的情况下,资源被严重浪费。 2011年,中国银幕总数较2010年上升了50%,但票房只上升了28%,银幕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被抵消了。
顽疾三:市面票价高且乱
中国电影的另一大顽疾是票价。
票价高是问题之一。2011年,中国电影的平均票价超过36元,几乎与美国相当,但我们的人均收入约是美国的十分之一。而3D大片的票价动辄超过百元,今年3D版《泰坦尼克号》、《复仇者联盟》的票价甚至逼近150元。
如此高的票价,让不少观众望而却步。中国拥有13亿多人口,但2011年总观影人次只有3.68亿,平均每人四年才进一次影院,而美国是平均每人一年六次。
除了票价高外,中国的票价问题还体现在“乱”。“同一场电影,100多人在里面看,票价可能有几十种。 ”陆遥分析说,“我们的票价是虚高,市面上标的是150元,观众最低可能30元就能买到——比如网购;也可能是半价,会员卡根据面额不同,享受的折扣也不一样。 ”
而“乱”的结果只有一个:损害行业秩序,最终损害观众的积极性,导致影院的观影人次上不来。“观众一看100多元的票价就吓跑了,实际上根本不用花那么多钱就能买到,那为什么不直接下调票价呢? ”陆遥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