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导演的北上之旅
烂片不减,吐槽不息
林子大了,庸作或乱象自然多了,这种常识我们也略懂。从2009年合拍片走进成熟期,背景是全国票房实现100亿的突破,但2011年开始国产大片进入“不挣钱”的怪圈,今年以来国产电影票房份额,更从去年的60%下降到目前最低的30%,倒是电影人的脸多少有点挂不住了。电影变成产业是这十几年的事,如今全产业都在进行高速增长,偏偏票房不进则退,王中磊都说了,国内电影最大的敌人一定是烂片。就这两年的合拍片流弊,我们继续不吐不快,你可能会说它们不止跟香港导演有关,也可能会说这些仍是老生常谈,但别忘了香港导演仍是合拍片的主要创作者,而且常谈了这么久,问题还不是方兴未艾地健在着么?当然对“香港导演”不宜、也无法一棍子打死,以下会直接列举,也欢迎没点到的自动对号入座……
香港导演第一罪
题材背景大量重复,不是古装就是民国
正式意义上的合拍至今超过十年,内地市场已成为电影回收的主要目标,而对大多数香港导演来说,合拍最大问题早已不是工作环境,而是题材处理,因为过审问题,港人最擅长、曾以之引领潮流的警匪、鬼片类型自是束手束脚,于是动作、喜剧、爱情成了主要出口。相应地,如果从题材背景上有所限制,也能避开雷区拓展创作空间。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合拍片,纷纷从古代或者民国穿越而来。
犹记得陈嘉上那句掷地有声的话:“市场没有动作片的时候我拍了《飞虎雄心》、没有喜剧时我拍了《逃学威龙》、没有处境喜剧时我拍了《小男人周记》。”然而继2008年《画皮》成为当年国庆档票房大赢家之后,他去年推出《画壁》,今年将推《四大名捕》,无不是古装大片路线。老怪徐克,也从前几年前《女人不坏》、《深海寻人》的试验失败中退出来,笃定地拍起了《狄仁杰》、《龙门飞甲》等系列古装大片,他依然寻求突破,但主要聚焦在技术上,比如3D。尔冬升今年初推出《大魔术师》、又为《消失的子弹》做监制,两部不约而同地同为民国戏,尔冬升就坦言并非对该段历史时期感兴趣,只是为了过审相对容易的无奈之举。
这些电影自然远说不上烂片,只是相对于一流名导自身创作上的可能性而言,纷纷走向保守的题材选择未免可惜。而在今年接下来的上片计划中,即使是值得期待的片子里,依然离不开古代和民国题材,前者有陈嘉上《四大名捕》、刘伟强《血滴子》、于仁泰《忠烈杨家将》、刘镇伟《天仙奇缘》,后者则是冯德伦《太极之从零开始》、梁柏坚《大武当之天地密码》、麦庄《听风者》、罗志良《消失的子弹》。
乍看之下,古装、民初大片都成为具有相当数量的潮流了。它们自然有副作用,尤其古装大片不外乎历史、传说、经典武侠小说,原创的新故事很少。所以承接过去“大片才要到电影院看”的普遍观点,当熟悉的历史、传说、小说被拍成电影时,除了脑残粉之外的普通观众,有多少必要去电影院看?尤其是陈词滥调又雷人的《白蛇传说》,但即使是硬伤和新意都欠奉的《鸿门宴》也同样要三思。毕竟人生苦短,进一次电影院至少就没了一个多小时。民国题材倒好一点,即使是历史、小说故事,流行和熟知程度也不如古装戏,尤其《让子弹飞》之后,借民国背景戏说,接近现代生活又讽喻现实,哪怕涉及政治、警匪仍隔着时空的保护伞,被认为创作空间很大。但紧接着的跟风而上,眼看马上又成潮流,一旦电影题材面貌雷同,观众的审美疲劳自然就出现了。
前车
《画皮》、《画壁》、《白蛇传说》、《鸿门宴》、《大内密探零零狗》、《武侠》、《越光宝盒》、《锦衣卫》、《叶问前传》、《精武风云陈真》、《功夫咏春》、《三笑之才子佳人》、《嘻游记》、《唐伯虎点秋香2之四大才子》、《龙凤店》、《苏乞儿》、《追影》、《新少林寺》、《关云长》、《倩女幽魂》、《财神客栈》、《竞雄女侠·秋瑾》、《神奇侠侣》、《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
香港导演第二罪
机关算尽顾此失彼,丧失讲故事的诚意
有人说去一趟戛纳发现电影世界如此精彩,但国内还是天天在低端问题上打转,往往在大银幕上看到一个故事都算奢侈。或许前不久的《影子爱人》就是个不幸的例子:一个保险的浪漫爱情片躯壳,填上一堆比韩剧还老气的桥段,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姑娘,一个多小时内凑齐了形式上的起承转合,不乏着力经营的唯美画面,比如张柏芝的卖花姑娘扮相,但无论如何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戏剧张力,待你被一路拖拽到剧终,早已不介意权相佑最后选择了女王张柏芝还是女仆张柏芝,反而是雷词滥调加上囫囵吞枣令人坐立不安,这是该片唯一带来的精神刺激。
如果说这片到底是潘源良词人当导演纯属玩票,不能当真,那么靠谱中年们呢,陈嘉上的《画壁》、陈木胜的《新少林寺》、刘伟强的《精武风云陈真》,有制作精致的场景,有电脑特效,有不弱的演员卡司,但故事不是雷人至极就是老套得令人难以置信,这又该如何看待?在一个拥有电影业与世界电影史几乎同步的国家,讲故事居然成为问题,这应该不仅在于能力,最根本可能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到头来丧失了讲个好故事的单纯和诚意。
审查是个常见原因或者好借口。往来香港与内地的夹缝生存,合拍时面对框框条条的左闪右躲,市场上迁就内地又不想放弃香港,剧本不断妥协,最终还没进电影院就顾此失彼。对这个问题,转型老板的黄百鸣觉得两头迁就,也总好过只迁就一边;而十年前曾致力搞泛亚电影的陈可辛,对过往经验痛定思痛,认为从商业维度考量,合拍的最终目标一定是针对内地市场。
即使针对内地市场,对内地观众的尊重似乎依然不足。资深影评人列孚认为,经过以往多年录像厅洗礼,又走过十多年资讯发达的互联网时代,内地观众的口味与欣赏水平已与十年、二十年前截然不同,消费的主力也更多是80后、90后。但可惜的是,他们的欣赏趣味和鉴别能力,似乎都没有得到真正的尊重。《香港电影》杂志的编辑张书玮说:“现在内地市场是,投资商在猜观众喜欢什么,导演小心翼翼跟着投资方走,而忘了去引导观众,拍一些肯定自己价值观的电影。或者是他们太小看内地观众也有可能。”王中磊也认为,消费者对国产电影的宽容度很大,但如果挑战这个宽容度就非常危险。
当讲故事这种短板,水准也在一再下滑的时候,结果就是今年到目前为止国产片的票房份额一跌如斯。但巨大的市场仍在,所以难怪《阿凡达》引发全民观影热潮,《让子弹飞》冲到了七亿票房,加上今年两艘大船的票房压倒性丰收,正说明它们并非什么逆市奇葩,不过就是好故事不常有罢了。或者,这也是观众对合拍烂片从另一角度的报复性还击。
前车
《影子爱人》、《画壁》、《精武风云陈真》等95%香港导演作品。
香港导演第三罪
想接又接不上地气,“去生活化”更难抵抗好莱坞
香港导演北上合拍多年,如今就市场而言,所有人都明白必须针对内地,但能拍成的现代题材本来就不多,其中成功贴近生活的更是微乎其微。去年底,内地一部小成本的《失恋33天》拿下3.5亿票房,所有人都傻了眼又红了眼。“接地气”的问题,前所未有如此迫切地摆在了北上的香港导演面前。
成功的例子似乎也有,比如彭浩翔今年三月的《春娇与志明》,男女主角跟导演本人一样从香港迁徙到了北京,后者近两年的完全京城生活,终于成就了这部貌似接上内地地气的片子。《春娇与志明》最初确实被认为是成功合拍片的新典范,京港两地的故事和演员融合得恰如其分,地域和文化差别相映成趣、毫无突兀之感。但与预期落差之处仍有,比如部分(新)北京人就表示无法接受影片对他们的调侃、边缘化处理。这种观感有着地域文化等诸多原因,但仅仅从影片本身看来,《春娇与志明》式的合拍更多在适应政策意义上,把纯港片搬到内地拍,故事圆熟流畅,人物生动有感染力,但文化认同度如何?确实有待商榷。
香港导演到内地接地气之所以难以实现,一是难,事业重心转移到内地六年、公司落户北京三年的陈可辛也感叹,合拍片最难的是对白等文化层面的突破,所以即使在北京工作,也不可能接到100%的地气,不可能拍得过本地导演滕华涛;二是懒,大多数北上的电影人仍如候鸟,不工作时立即飞回香港,在内地仍是一个不扎根的过客,甚少像彭浩翔般彻底把家都搬过去,真正融入当地生活的人。“香港导演这群人,来来去去都是自己一个圈子而已。是会交到北京朋友,但是是哪种朋友?是不是接触了一些生活在胡同的朋友?诸如此类。这个是不一样的。”影评人列孚说。他还认为,香港导演暂时不适合拍内地城市题材,因为南北文化本来差异就大,无论审美还是笑点也很不一样。因此即使是刘伟强和徐克,无论《不再让你孤单》还是《女人不坏》,拍出来自然跟香港完全不一样,但跟内地现实也相去甚远。
而更多现实题材的合拍片,走的却是“去生活化”之路。无论是警匪动作还是爱情,“去生活化”的类型片、往大制作方向发展,都是更符合商业计算的路线,虽保守但靠谱。所以《高海拔之恋2》的故事可以成立,但它不需像内地片也不需像港片,而诸如《证人》、《逆战》则是故事发生在哪里都没问题。这样很大几率会成功,当然,不会有超出商业意义的成功。因为每个地方的观众都最喜欢两种电影:好莱坞大片,引起本土情感共鸣的电影。王中磊也说:“我们会让创作趋于国际化,但趋于国际化严格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在日本、德国、法国这样具备自己市场的国家,本土电影其实不是靠科技来取胜的,他们的年度票房冠军一定是类似《非诚勿扰》这样的电影。”所以如果单靠山寨好莱坞大片,无疑是以己之短搏他人之长。极端一点的《未来警察》、《机器侠》,你还记得吗?
未接地气
《不再让你孤单》、《女人不坏》、《我的野蛮女友2 》、《倾城之泪》、《极速天使》、《夏日乐悠悠》、《奋斗》、《亲家过年》……
去生活化
《高海拔之恋2》、《未来警察》、《机器侠》、《全城戒备》、《开心魔法》、《东成西就2011》以及所有喜剧类和古装类电影。
香港导演第四罪
打群星牌,为拼盘而拼盘
《越光宝盒》、《大内密探零零狗》、《全球热恋》、《家有喜事2009》、《花田喜事2010》、《最强囍事》、《八星抱喜》……看到这些片名,再联想到每部戏里最少七八位,最多号称58位的明星演员名单,你会不会根本想不起剧情,但却有一种密集恐惧症,或者吃撑了的呆滞感觉?如果说电影票房有公式可循,也不可能是单凭明星牌面计算,比如古天乐加陈慧琳加陈奕迅加Angelababy加吴君如加甄子丹……就一定大卖?如果是的话,那只能说明是创作方能力低下、投资方也缺乏信心,只剩下明星人海战术一条路。事实上,过多地堆砌明星牌面,也不顾其是否碰撞出化学效应、全明星阵容出演的有效性,这有多大程度是为了电影本身?就结果导向而言,根据过往的被忽悠经验,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发现,影片质量和上映前的热闹吆喝其实没什么必然联系。所以群星拼盘,更多时候出于宣传营销的考虑。
事实上,主力靠明星催谷票房的做法,已经out了。前不久,王中磊在《》主办的娱乐营销论坛上向本刊透露,华谊这几年在电影营销上,变化最大的就是越来越减少明星营销部分,因为单一靠明星去阐述一部电影,已经越来越难。而这些年,年轻人作为电影观众的主力,其眼界和口味也在不断变化,当他们越来越接受国际化的电影资讯,这时候营销一个靠堆砌明星阵容获得安全感和前期热度的片子,可以取得一时话题效应,以及脑残粉的热烈追捧,但对电影的口碑和长期发酵来说却毫无帮助。最近,冯德伦以导演身份参与的《太极》三部曲,演员阵容上虽有梁家辉、Angelababy、彭于晏、冯绍峰、舒淇、吴彦祖等群星,但却力图在精神上颠覆过往功夫类型,华谊也强调做营销和发布信息时主要回归电影本身。此外,过往打群星牌的思路,也导致了演员片酬的泡沫式增长,一部大堆头的群星拼盘电影,更是仅片酬上就需要支出投资的50%,而在好莱坞却可以留出66%的营销经费,对影片本身有长线的宣传铺排。相形之下,明星拼盘电影,只能促使影片舍本逐末地通过表面的明星阵容而非影片质量吸引观众,在创作、营销等链条上形成恶性循环。
十大群星烂片
《大内密探零零狗》、《龙凤店》、《全球热恋》、《家有喜事2009》、《花田喜事2010》、《最强囍事》、《八星抱喜》、《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东成西就2011》、《越光宝盒》……
香港导演第五罪
拍片的准入门槛,就像是没有门槛
近年总不时看到这样的现象,音乐人、文化人纷纷以导演身份进入电影工业,比如本是音乐人的陈勋奇拿出了《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久不拍戏的词人潘源良带着“复出”的第二部电影《影子爱人》进军内地,摄影师夏永康也拍了明星云集的《全城热恋》和《全球热恋》,更不用提TVB监制钱国伟也拍了一部《夏日恋神马》;过去常在周星驰电影里出现、几年前只拍过一部“亚洲新星导”片子的林子聪,也拍了个《超时空救兵》;最近资深媒体人甘国亮也带着《热爱岛》来了……有人认为,这些影片普遍质量平庸,甚至有失专业水准,而电影工业的门槛似乎瞬间大降至无门槛的地步,“钱多,人傻,速来”的笑话似乎也可活用至此了。但这种现象也从侧面见证了内地电影工业的日益蓬勃,市场的开放,而背景的更远处,则是江湖上热钱涌入,还有煤老板隐隐约约的身影。
“当一个行业蓬勃发展的情况下,什么人(进入行业)都会有的,我觉得是正常的。但经过一轮洗牌和淘汰以后,剩下的才是站得住脚的。因为香港也经历过类似的情况。”影评人列孚说。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同样有大量跨界人士进入电影圈。与此类似的还有韩国十多年前刚崛起时,在广告、美术等各行业里的相关人才也纷纷进入电影圈。但与韩国当年不同的是,他们坚持一定的配额制,而我们引进的大片从每年20部增加到34部,还将进一步开放。所以当本土烂片遇上好莱坞大片时,本土电影的品牌将被进一步消耗。但历史潮流循环至此,虽然看到出现了很多并不纯粹为拍电影的人,但总有一天大浪退去,到时就知道到底谁在裸泳了。
十大莫名其妙导演系列
陈勋奇《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潘源良《影子爱人》、钱国伟《夏日恋神马》、林子聪《超时空救兵》、甘国亮《热爱岛》、胡大为《遍地狼烟》、黄明升《蔡李佛》、钟继昌《孤岛惊魂》、潘恒生《紫宅》、叶伟英《午夜凶梦》
香港导演第六罪
类型极为单一,无脑喜剧是不二法宝
似乎现在的投资人总有这么一种印象:香港导演+无脑喜剧=高票房。这点似乎被无数电影印证过,从王晶《大内密探零零狗》开始,内地投资商像发现救命稻草一般把银子往那些过气了的香港导演头上砸去,《龙凤店》、《三笑之才子佳人》、《夏日恋神马》、《嘻游记》,就连久不得志的李力持都拍了部《唐伯虎点秋香2之四大才子》以证实自己真的宝刀已老,这其中最疯狂的当然是黄百鸣、王晶以及刘镇伟这三位,在他们的眼中,重复着自己过去的喜剧套路就已经是向内地电影市场献礼了,但是,我们真的需要这些喜剧吗?
不能否认,香港电影最繁荣的时期也是其喜剧繁盛的时代,但,同样在那个时代,各类型电影纷纷展现出其傲人的姿态,不管是黑帮,还是动作,甚至是现实题材都是如此,如今香港电影人进入内地,一不能拍黑帮,二动作已经江郎才尽,三不懂现实,只好往那靠边球的喜剧上奔了,结果就是越奔越远,越复制越差,如果说有哪个类型片能让内地观众深恶痛绝,排第一的绝不是惊悚片,无脑喜剧永远霸占着这一位置。
香港导演第七罪
曾经的名导,你们是肿么了?
过去的十年里,一入内地市场深如海,曾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带给人们笑声的名导们,依然提供着八九十年代的笑料,似乎一直消耗着在香港最辉煌时期打造的个人品牌。比如王晶,如今延续他在香港时的草根娱乐定位,均以不太高的成本制作针对二三线市场的电影。虽然从收益看来,王晶对市场的精密计算,使得《大内密探零零狗》在因为疯狂和无厘头而备受批评的情况下,却在二三线城市大获其利,以1200万的投资却回收了近十倍的1.25亿票房。这是王晶在内地合拍片中最辉煌的一役,除此以外,他的电影总因显得不那么主流和高端,在内地媒体的报道中难以置于较中心的位置。刘镇伟、黄百鸣亦然,虽然早已拿到过亿票房的好成绩,但反复复制自己过去作品产出的平庸产品,前者有《越光宝盒》、后者也有“喜事”系列,这令他们遭遇的骂声也一直没停过。
《香港电影》杂志编辑张书玮认为,内地的电影受众还是中层为主,电影的地位要更高,属于文艺范畴,这种电影宣传在人们看来当然是无法接受的,因此评价必然不高。影评人列孚对这些复制过去的平庸产品颇有微词:“现在不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八九十年代是所谓香港电影黄金十年的时候,那时的观众看电影是有一种新鲜感在。经过这么多年,将近二三十年,你还是把二三十年前的东西搬出来,就算再拍一部一模一样的《英雄本色》出来,也未必有人看,对不对?”金像奖前主席、资深电影人文隽则持保留意见,他认为某些导演所循环使用的可能是类型、以前成功过的方程式,市场扩大后仍沿用老办法所以水土不服,他并不同意质量“停滞不前”的说法,“天下间的桥段都是那几十条,怎样加入新的元素,才是每一个年代电影人需要学习,增长自己创作智慧必须要做的事情。有一句粤语谚语,‘桥不怕旧,最紧要受!’”
黄百鸣在今年三月的香港影视娱乐博览上,也曾向本刊透露,仅从商业角度已看到“喜事”系列在贺岁档的走势开始回落,到了不得不思变的时候:“去年我曾经说过,拍三年我就停,后来我就欲罢不能拍到今年,其实我去年就想停了。接下来的贺岁档我会想新的片种。”他所说的新片种是恐怖片,有计划拍一部惊悚的鬼片去探索一下审批尺度。
十大最失望导演烂片
王晶《大内密探零零狗》、刘镇伟《出水芙蓉》、黄百鸣《八星报喜》、杜琪峰《高海拔之恋2》、马楚成《极速天使》、程小东《白蛇传说》、刘伟强《精武风云陈真》、李力持《唐伯虎点秋香2之四大才子》、陈可辛《武侠》、陈木胜《全城戒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