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质问香港电影7宗罪 烂片我们忍够了

2012/6/7 14:25:24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大内密探零零狗》、《龙凤店》、《全球热恋》、《家有喜事2009》、《花田喜事2010》、《最强囍事》、《八星抱喜》、《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东成西就2011》、《越光宝盒》……

香港导演的北上之旅

香港导演的北上之旅

尔冬升

尔冬升

  采访整理_本刊记者 叶晓萍

  接不上地气是本身文化的问题

  香港导演拍的戏有的品质不太令人满意,我觉得所有国家、地区的导演都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复制、平庸产品是每个地方都有的。究竟是不是平庸,就交给观众去下这个定论,看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什么。我不想避开“香港导演”这个问题,但我觉得比较标签化,因为有些答案看似很简单,但是深层有很多问题在里面。

  可能香港始终是商业社会,商业地区和有那么多文化人的内地,两者的要求是有落差的。如果说现在很多题材远离现实,大陆的《西风烈》有没有远离现实呢?一定是远离现实的。接不上地气是本身文化、生活上的问题,有些题材远离现实,这是有文化的差异存在的。早段时间有香港导演拍古装大戏对白雷人等等,我觉得是受香港的历史影响。我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是,中国历史不是主要科目,中文也不是主要课程,历史不那么受人重视,因此会被人拿去恶搞。简单来说就是文化背景不同。

  很多投资人是为了换一份虚荣感

  最近两三年到内地的香港导演好像是增加了,我们导演会多了十几个年轻人。背后的原因大家也能看到,这个行业突然间变得很广阔,投资比以前多,原本很多没什么机会的导演多了机会去拍戏。但去年拍了七百多部华语电影,大陆只上映了一两百部而已,中间有很多所谓的制作人,广东话中叫做“片蛇”。很多中间操盘人不管这部戏是不是成功的、市场反应如何、上映得了与否。电影还有一个虚荣的方面存在,很多所谓的投资人、电视老板投资电影的资金其实很少,只是为了换一份虚荣和满足感。现在全部美国公司都打算进入中国,大家都看到了这是一块大饼,都想拥有一席之地。这些现象在短期内是不会改善的,整个电影工业要发展到很完善的地步需要很长的时间,中间自然会出现很多矛盾。

  一旦自我审查,你的脑就开始死亡

  今时今日最大的问题就是,美国片今年多了14部进来,上半年华语片的票房跌到30%,如果未来三年美国片全面进口,那我们的下场不就跟台湾一样?美国片最适合到中国大陆上映,因为是简单的娱乐片。但美国的B级甚至是C级的动作片加特技片的水平,都远远高于我们的***片,语言导致他们能够全球销售,而我们华语片是有限制的,市场不够他们的大,相对投资就不够大;再加上别人的工业有规矩,不会拿超过三分之一的钱给演员,剩余的三分之二的钱用于制作,保障了影片制作后有可观性,但是我们的投资是沿用了几十年来香港所用的套路,而内地现在也在开始学习香港,把钱都先给了演员,不重视制作,这需要大家都改变态度。内地现在整个过程很快,长远来看是很乐观的,但是中间需要很多人付出代价,吸取很多教训。

  如果我们去学习像美国那样拍摄,是一定会输给他们的。而如果题材仍然是越来越紧,当你自我审查的时候,你的脑就开始死亡了,这是很多导演遇到的问题,不止香港导演,内地导演也是这样。其实一部电影有多大的影响力呢?我觉得电影是从来没有解决什么问题的,反而是提出问题,关注问题,像我过去拍的《癫佬正传》就是为了让人们更多地关注精神病人。不过,我不觉得以前香港导演拍戏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回归之前,香港的很多人对政治都是很淡泊的,香港电影是以商业牵头的,文化的影响力不是刻意做的。

  香港导演不是存心破坏中国市场

  现在很多影片进来,其实那些影院不会特地进口一些很差的电影回来,都是让一些优质、有娱乐性的电影进来,但我们如果漠视了观众的要求,让观众失望了,可能有的观众一夜之间就只看西片。我觉得公众分不清什么是香港导演什么是内地导演,整体上来说是华语片,如果观众对于这个整体不满意的话,就会放弃了。可能将来美国片大举进入中国的时候,华语电影会只剩下一半的票房。当然观众会看品牌,他们下一个阶段就是选择性地去看华语片,自然就偏向那些比较有水平的片子,两三年后可能越来越多的人看电影会有选择性。而整体的工业的改变,则需要内地主要的官员、投资人和大公司,尤其是投资人对整个电影工业不要太短浅,只看到自己的利益,忽略了工业长远的发展。我唏嘘地讲,很多人对自己的行业不够尊重,这是没办法改变的。

  最后我想说香港人的生存能力是很强的,不管为了生存还是生计,会用尽各种方法去做成一件事。我没有见过哪个导演专门把电影拍坏的,有的导演的技术不够、水平不到,拍出来的电影可能不尽如人意,但是毕竟也尽力了。香港导演不是抱着坏心肠去破坏中国市场的,只是有的人懒,有的人偷鸡摸狗,而有的人是在尝试接地气的过程中,犯了些自己都不知道的错误。虽然现在工业里有很多问题,但是长远来讲是乐观的。

  本刊陈词

  为了自己与观众请珍惜你们的名誉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录像厅时期,到过去21世纪第一个十年华语电影工业的成形与蓬勃发展,我们离不开香港电影人作出过的贡献,后者包括政策规则的制定,包括具体到动作指导、摄影等,更包括向内地输出类型片创作模式。如今每年的十大卖座的中文电影,也大部分来自香港导演主导的合拍片。然而最近几年,在迅速膨胀的市场空间里,合拍片也面临创意与题材的枯竭,过度的翻炒复制,无疑是某部分香港导演对自我品牌的消耗,不但影片文化影响力无法与港片黄金年代相比,对培养观众群更有负面责任。或许这跟香港电影与生俱来的工商业属性有关,也跟香港人的生存主义、游牧性格有关。陈可辛曾表示,香港电影必须置诸死地而后生。但香港人的精于变通却使这一转折难以发生,如今香港电影的血脉已经融入华语电影之中。所以在这一专题里,我们如果有所批判与反思,无非旨在呼吁珍惜而非滥用合拍平台,毕竟滥用合拍炮制影片,不但有损香港影人名誉,也并非华语电影的福祉。

上一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