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季礼
6月20日,正值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在沪举行之际,由著名导演唐季礼作为控股方的上海浦东国际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上海华大影业有限公司,与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万达集团、天山制作有限公司、浙江沃飞实业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从而正式揭开唐季礼打造“中国电影海军陆战队”的序幕。
中国电影产业应抓四大环节
期待与张艺谋“擦出火花”
作为导演,唐季礼的《雷霆战警》、《红蕃区》等众多作品为人熟知,而如今他已经是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的先行发起者。在他看来,中国电影产业应紧紧抓住四个重要环节:首先就是影视文化项目的投融资和发行环节,“充分强化产业链的这个先行环节,才能保证影视文化项目立于市场化竞争的优势地位”。
再者,唐季礼认为,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大力培养和扶持专业性、复合性双语人才,特别是影视编剧、导演、美术等专业化人才,这样才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影视文化创作群体的优质扩展,为中国影视“走出去”积累有用人才,“我们与南京大学的合作就是基于这个目的”。
第三,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依靠高新科技来支撑,吸收和利用国内外最新的前沿科技应用于影视产业的发展之中,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与浙江沃飞实业合作的裸眼3D技术是当今全球关注的新媒体影视文化实用技术,它的出现不但是影视娱乐产品有一个革命性的创举,并且对其他相关行业也将带来新的变化。”
第四,唐季礼提出,必须重视影视版权保护与后续产品开发,“在现代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如果不注重这个环节,将会在市场上失去巨大的项目收益,纵观世界影视娱乐产业成功范例,不难看到,我们在这个环节已经失去了太多。”
期待与张艺谋“擦出火花”
与众多“北上”的香港导演不同,作为上海市首批“千人计划”引进人才,唐季礼落户上海浦东新区,扎根上海这个百年中国电影的发祥地,全力整合国内外一流的影视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发展优势,旨在打造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全产业链,推动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新发展。“中国电影发展至今,人才缺口一直很大,导演、美术、道具各个环节人才都不足,所以我选择和万达等几大公司联袂,是想全方位的弥补目前电影产业的不足。所以培养年轻导演和票房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近日张艺谋被曝与签约万达拍摄新片,所以唐季礼和万达联姻也被视为三强联手,“万达生产发行过很多电影,他们的合作也是非常系统化,包括合拍片、出口发行通路都是非常良好。”对于与张艺谋的合作,唐季礼本人表示希望能“擦出火花”,“我非常崇拜张艺谋,以前大家各导各的,说不定哪一天就能‘导’到了一起,一起‘演对手戏’。”
Q&A
打造“东方好莱坞”,上海得天独厚
上海的条件得天独厚
唐季礼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常客,此次他在产业论坛上提出了创建远东电影“梦基地”的构想。在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时,他表示发展文化产业不应该再打游击队,要把拳头并起来,要像聚宝盆那样把资源整合起来。
打造“好莱坞”需多产业配套
记者:你正在上海打造一个新概念的国际影视基地,能否介绍一下它目前的情况?
唐季礼:在整个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有很多鼓励扶持政策出台,也形成一大批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全国大概有50多个,很多都希望成为“东方好莱坞”、“中国好莱坞”。但大家对好莱坞的理解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好莱坞三个字是一个符号,很多人把这个符号认定为外景基地,其实好莱坞代表了美国的文化、旅游等产业。我们想要做“东方好莱坞”,不只是外景基地而已,它是整体城市的概念,需要很多文化产业的教育机构,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方式。传统教育方式是在电影学院的基础学习后出来找工作,就业前的培训是关键,这个通常是产业去搞的。但产业和教育本身是两个事业,不一定能接轨。很多产业发展得好的都是产业来搞教育,产业走在前线,跟着产业发展不断更新,教育的更新速度永远是滞后的,因此教育和产业共同办学是个很大的方向,是个很重要的需要改变的环节。人才培训之外,需要基础建设,需要符合国际拍摄的基地,除了摄影棚,需要更多外景拍摄的地方,需要美术、制景、道具、器材、交通、运输等一系列的配套,需要服务平台来配合。
记者:从香港到好莱坞,又从好莱坞到上海,你为何选择在上海安家落户、孵化电影?
唐季礼:1999年,龙永图先生请我回来参加一个研讨会,他说:学习在海外,发展希望你回来祖国。为了这句话,我放弃了在好莱坞最好的时候,回来祖国12年。在这12年我住在上海,很多人认为我的导演作品少了,这是因为我回来后需要了解这里的文化环境,所以拍了《雷霆战警》、《男才女貌》、《神话》,出席很多时尚颁奖典礼和电影节,其实这些工作中我在学习中国文化发展面临什么问题,然后发展自己,为这个基地做很多前期工作。我是上海“千人计划”第一批,我选择落户在上海发展,建设文化产业特别是让电影走出去也是我一直在努力的,在这个岗位上我希望做出自己的贡献。
记者:在香港、好莱坞的经历对你在上海的影视基地有帮助吗?
唐季礼:我在迪士尼、CBS工作过,好莱坞呆了5年,在香港做了20年,在很多不同的地方都工作过。我看着好莱坞把很多周边国家的电影打垮,他们打垮的方式就是大制作大成本高科技大明星和成熟的金融、发行渠道,发行渠道早一年就定下档期,但国内很多好的片子都没有好的档期,有好的档期也没有好的屏幕。印度宝莱坞就是把所有公司放在一起,我现在的想法就是整合所有的资源。
上海的条件得天独厚
记者:为什么觉得上海最有希望实现“东方好莱坞”?
唐季礼:上海是多元文化集聚的地方,是一个像洛杉矶一样的港口,同时也是纽约这样的金融中心。在两个小时交通辐射区内,坐飞机可以到达日韩,车程覆盖江浙。另外,全产业链基地的打造,需要高新科技的人才,城市必须要优秀人才的落户政策,各方面都需要政策配套,全国50几个项目没几个能符合这个条件,我认为上海是最合适的。它有合适的地理环境,有历史沉淀又有人才资源,有高效的政府管理与和外国合作的丰富经验,每年还有国际电影节。当然,上海是个大上海的概念,中心点放在上海,长江三角洲为辐射点。
记者:你目前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唐季礼:我现在引进很多人才、公司,类似招商、宣传的工作。包括在这次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我请来了很多国际专家,通过他们的理念知道什么项目能做,比如成立基地之后要设立法律部分,版权合同都需要法律保护,在这方面经验很薄弱。在好莱坞,律师合同技术性非常强。比如如何在票房收入之外增加后续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这些我们都是滞后的,是新的课题。我们必须引进有经验的成熟团队,所谓放长线钓大鱼,我们要引进具有长期战略眼光的公司,现在有意向的已经有很多,20号我们将和很多家公司签约,有制片的、投资的、教育的、发行的等等。
记者:上海国际电影节给你的基地带来什么?
唐季礼: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一个成熟的国际电影节。电影节是一个投融资交易的平台,也是媒体发布的平台,所以非常重要。上海有这样一个电影节,也是中国唯一一个国际电影节,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看到,在生产制作方面我们是薄弱的,生产基地还有很多发展空间,在这个成熟的平台我们要加强的就是制片生产,反过来也会支撑电影节的平台,是一个良性循环。
○新报记者 吴轶凡 实习生 景 雪 文 ○新报记者 朱良城 实习生 程子凡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