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芳逝世
晨报记者 陈文
她是电影《南征北战》中的赵玉敏、《家》中的瑞珏、《凤凰之歌》中的金凤、《万紫千红总是春》中的王彩凤,更是《李双双》中个性爽朗、泼辣能干的妇女队长李双双……张瑞芳,从舞台到银幕,她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生动的形象。1962年她为新中国电影奉献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喜剧形象——“李双双”,让她达到电影演艺事业巅峰。
掷了画笔学演戏
1918年,张瑞芳出生在河北保定一个旧军官家庭,父亲张基曾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炮科科长,北伐开始时参加了国民革命军,任第一集团军中将炮兵总指挥;母亲投身于“五四”文化运动,是位意志坚定的老共产党员;姐姐投身革命,也影响她年少时就走上革命道路。
中学毕业的张瑞芳考入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攻读西洋画专业。按理说,以后她可能会成为一名优秀的西洋画家,然而,日本帝国主义踏来的铁蹄,让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张瑞芳掷了画笔,踏上了舞台,开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红色舞台生涯。张瑞芳曾在一次采访中回忆这段激荡青春的岁月,“北京艺专是最好的学府,拿碳笔练了一年基本功,第二年刚开始学色彩,抗战爆发了,什么都还来不及学呢,我就经常从课堂上溜出去……”溜出去,是为了参加进步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张瑞芳走出画室,在街头画抗日宣传画,激励大众抗日救国。
然而,张瑞芳很快发现,用画笔不足以传达自己的爱国激情。很快,她掷了画笔一心扑在演戏上了。令她终身难忘的一次,是在军警的层层包围下演出街头活剧《放下你的鞭子》:演员们全身心投入,无数观众沉浸在激昂的爱国热情中,连一些富有正义感的军警都深受感染,扔了军棍,与民众一起高呼“放下你的鞭子!”把石块投向剧中耀武扬威的日本鬼子。此剧连演十几场,直至天亮观众都不愿散去……
“四大名旦”震山城
1938年10月,张瑞芳闯进了重庆的话剧界。当时,重庆是全国进步文艺的中心,许多知名的文艺家都团结在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办事处周围,起到了文艺先锋的作用。张瑞芳先后和怒吼剧组、中国万岁剧团、中华剧艺社签约,主演了几十出话剧。
她当时的代表作叫《棠棣之花》。郭沫若编剧,她扮演的酒家女春姑,用诗的语言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的挚爱。《屈原》则是她的成名作,也出自郭沫若的手笔。24岁的她,演活了一个爱憎分明的婵娟。演出轰动山城。当屈原受到陷害徘徊于汨罗江,婵娟与之共同诘问苍天时;当婵娟冒死闯殿,痛斥南后陷害忠良时;当婵娟替代屈原喝下毒酒,含笑死去时,全场呐喊:“还我屈原,还我国土!”50岁的编剧郭沫若,面对此情此景诗兴大发,题七绝一首赠张瑞芳:“凭空降谪一婵娟,笑貌声容栩栩传。赢得万千儿女泪,如君合在月中眠。”演罢最后一场,全体演职员在皎洁的月光下纵情联欢,剧作家又即兴作诗:“风雷叱罢月华生,人是婵娟倍有情。回首嘉陵江畔路,湘累一曲伴潮声。”
她接着又出演了曹禺《北京人》中的愫芳、巴金《家》中的瑞珏,都引起轰动。终于有一天,她与白杨、舒绣文、秦怡一起,被誉为1940年代中国话剧“四大名旦”。
两段苦涩的婚姻
在重庆,张瑞芳找到了事业上的成功,却尝到了两段苦涩的婚姻。1939年,21岁的张瑞芳与话剧同行余克稷结为夫妻。但遗憾的是,婚后两人迅速发现彼此性格不和,张瑞芳初尝婚姻的苦涩,不得不把精力重新转移到话剧舞台。
在话剧演得如火如荼之际,爱情也来到了她的身边。在排演《屈原》的过程中,张瑞芳结识了大名鼎鼎的电影明星金山,也就是广大电影观众熟悉的《夜半歌声》中的宋丹萍,《风暴》中的施洋大律师。舞台上,他饰演的屈原一角让无数人为之倾倒,也深深吸引住了张瑞芳的心。在完成话剧《家》的合作之后,张瑞芳与余克稷离婚,随后与金山走到一起。
但是好景不长。解放之后,排演话剧《保尔·柯察金》的过程中,金山夫妇共同担当主演。张瑞芳惊讶地发现,保尔爱上了女导演。虽然金山和张瑞芳在舞台上依然扮演情侣,但现实中两人的缘分却已尽。“我的戏都是跟他演,为他而死,为他什么,就是那种全心全意。相互交流都非常非常地好。他对我很尊重。”多年以后,张瑞芳在接受陈鲁豫的一次采访中,提到当年这段情时已是云淡风轻。
《李双双》成就电影传奇
“去上海吧,做一个优秀的电影演员。”经历婚变的张瑞芳从北京来到了上海。
尽管此前话剧是她的主业,但张瑞芳却一直有着电影梦。1940年,她的电影处女作是由著名导演孙瑜执导的《火的洗礼》。而她在上影厂期间,她参与主演了《三年》、《母亲家》、《凤凰之歌》、《三八河边》、《聂耳》等一系列代表影片,但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1962年的电影《李双双》。
按理说,从小生活在城市的张瑞芳对农村生活并不熟悉,但她还真是把李双双演活了。在当时的张瑞芳看来,李双双是个做事风风火火的农村妇女,这部戏的基调也是喜剧,于是她想表演得夸张一点,把人物的性格放开来演。但当时的“外部气候”比较紧张,拍戏时导演鲁韧天天提心吊胆地提醒张瑞芳,“不行,千万不要放得太开,弄不好会被戴上丑化劳动人民的帽子!”于是,张瑞芳表演时顾虑重重,比如演李双双笑时,赶紧用手捂住嘴,不能咧嘴大笑。《李双双》上映后,也有人说不好,认为张瑞芳演得有点“疯”。这个时候,是周总理肯定了张瑞芳的表演,张瑞芳回忆说,当时总理请他们去吃饭,席间就说,瑞芳,你演的李双双很好嘛,很有生活气息,“可是有些人说这样不好啊”,总理当时就说,我看就很好。从重庆时期就和张瑞芳等演员相熟的周总理一直对他们非常关心,经常请他们吃饭聊天。张瑞芳当时还怕打扰了总理的日常工作,总理就说,和他们在一起是一种松弛,换换脑子嘛。
在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获奖名单上,《李双双》一举获得四个“最佳”: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女演员和最佳配角奖,可以感觉到当时的观众对这部现实题材的农村片的欣赏和喜爱。
息影后致力“爱晚亭”
1982年拍完影片《泉水叮咚》后,张瑞芳便很少再出现在银幕上,经常有摄制组请她出山,都被她婉拒。为什么呢?她坦白:“我没信心。现在拍片,今天送来剧本,明天就让你上镜,我不行。”不过,淡出电影圈的张瑞芳,晚年却将自己的精力放在了公益事业上,那就是由她创建的“爱晚亭”敬老院。
张瑞芳曾说,办敬老院,不是做生意。而是想建一个温馨的家,让有共同爱好、共同语言的老人,有一个共同的家。当时,病重的丈夫严励全力支持她。他们拿出了毕生的积蓄,远在异国的儿子寄来了自己的存款,亲家母、退休教师顾毓青甚至卖掉了住得好好的两室一厅……如今,张瑞芳虽已离我们而去,但“爱晚亭”依然为其他老人的晚年生活服务,每一个住在这里的老人,都会永远记得张瑞芳,这个宁可赔钱也要办个敬老院的电影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