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这儿没真理 《晓说》非心灵鸡汤

2013/3/20 17:37:08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一个自称“矮大紧”的老男人,单打独斗对着三台“无敌兔”唠上半个小时,就能凭“刷脸”产生单集210多万的网络播放量。”  这档“造福广大单身男青年”的节目,被高晓松自称为饭前便后的最佳伴侣,被网友誉为“高品质、大剂量的泡妞神器”。

高晓松:这儿没真理 《晓说》非心灵鸡汤

  一个自称“矮大紧”的老男人,单打独斗对着三台“无敌兔”唠上半个小时,就能凭“刷脸”产生单集210多万的网络播放量。说的正是由优酷携手音乐人高晓松跨界打造的漫谈式脱口秀节目——《晓说》。

  3月12日,《晓说》第二季启动仪式暨“世界很大,可以晓说”发布会在复旦大学举行,高晓松说自己就像天桥撂地,让他滚铁环就滚,让他吞铁球就吞,让他翻跟斗就翻,就着同学们的各式疑问,见招拆招,缓缓道来。

  ◎文:杨笑波 ◎图:本报资料

  饭前便后,最佳伴侣

  发布会现场,高晓松一个人嘚吧嘚,一激动就把高脚凳坐塌了。立马有女生给这位微胖界人士打圆场:“是您肚子里墨水太多啦!”高晓松说《晓说》,一向没稿没提纲,跟摄制组约一家咖啡馆,张嘴就能来。

  2012年3月16日,《晓说》的首期节目在24小时内即突破了100万的播放量。第一季共播出52期,总播放量突破1.3亿,平均单集播放量超过210万,评论近30万条。这档号称“中国版奥普拉”的脱口秀节目,轻娱乐、重文化,一举刷新了中国互联网自制脱口秀播放量、访问增速、关注度等最高纪录。

  前期如此精彩,第二季《晓说》,他说要踏上世界之旅,跟各个国家最聪明的头脑聊天。“很多人在用意淫的方式理解外面的世界。我要从新加坡开始,让大家知道,它并不是中国人出去开的一家分店。”

  这档“造福广大单身男青年”的节目,被高晓松自称为饭前便后的最佳伴侣,被网友誉为“高品质、大剂量的泡妞神器”。《晓说》的观众构成除了学生族外,不乏21岁以下甚至40岁以上的观众,而且男性观众占总数的70%。这跟其他互联网节目很不同。

  女孩子们则多钦佩他把军事知识变得不枯燥。可那一大把的数据和专业名词,究竟如何记得住?高晓松打出神比喻:“跟女孩能清晰记得男朋友所有前任女朋友的所有信息是一个理,关键是喜欢和投入。”而一旦喜欢过了某个临界点,所有的知识空隙便都能逐渐被填上,储备也就越来越充分。

  当然,高晓松也经常想不起要说的内容。一次,他忘记了一位上将的名字,便用“某上将”代称。这顿时激发出网友们好奇且锲而不舍的福尔摩斯精神,探讨各种上将背后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我自己看得笑死,就好像我跟观众之间有一个共同的领域来分享秘密。”还因此衍生出好多“野史”来。

  文艺男青年,变与不变

  高晓松是个名副其实的文艺男青年。小时候,他在书房里写了八个字裱起来挂上:“文青翘楚,浪子班头”。他从小狂妄,做有志青年,“一手吉他一手箱子,一个人就上路,两手都是老茧。”

  情怀不变,不变的还有发型,以及走哪儿穿哪儿的高筒长靴。有人嘲他,高晓松只是笑笑,说自己一直在尝试换发型,但通常熬不到晚上就忍无可忍地换了回来,“不然好想死”。至于靴子,他无奈地归功于自己的身材:“上身大,下身细,不得已而为之,不然随时会劈叉。”

  结了婚生了子,到了快五十岁的年纪,挂在高晓松房间里的字已经换成“身怀六甲、学富五车”。曾经从清华大学退了学找理想,他一路为自己行走。“18岁那会儿就应该爱得死去活来,不计较。”人老了以后,宁愿去回忆那些不顾一切勇敢迈出的步子,而不是算出个现实的账本。

  到今天,很多人怂恿他开办学校搞副业,准保赚钱。他跟家人开了个严肃的讨论大会,觉得自己作为父亲和丈夫,家的轨迹都在跟着自己走。“现在?我最想念书。”

  几个爆棚式的国产电影,则让去年当了多档综艺节目的高晓松又萌生了在电影圈小试牛刀的想法。“会翻拍一个美国电影,黑色讽刺类的,看看是不是可以轮到我!”

  “文青翘楚”养成术

  高晓松最讨厌别人称他“青年导师”、称他的节目“心灵鸡汤”:“在我这儿没有真理,只是把肚子里的东西摊出来给大家分享。”因此,就算《申》报把他分享的有趣观点整理出来,也千万不要轻易听信,独立思考才是王道。

  ■“晓说”读书

  我从小就把书分三个等级摆放,第一级在书房,想看的时候去翻,多是所谓的“大部头”,第二级放在床底下,第三级则在床头枕边。每天躺床上睡觉之前,我必须看两小时的书,一看就眼斜嘴歪的,这不是好习惯。

  在我们家,从小就有一个不成文的的规矩,吃早饭和午饭的时候大家都不说话,低头看书!直到晚饭,把一天积累下来的好东西放在餐桌上一起来消化。干什么都要有一个圈子。如果一个人读了书而不与人分享,就会特别孤单。

  因为工作关系,我不得不睡遍各个酒店而远离“宅男”称号,走到哪儿也必须带着书。当然现在好了,一个iPad就够了。

  ■“晓说”微博

  微博刚开始风行时,给我特别负面的东西,老觉得它有一种让人惶恐的末日气质。公知们说的也许80%都是世界性的问题,而不是我们社会的问题。也或者只是自己的心神不宁,是生理周期到了,以及年龄大了的关系。

  我在微博上关注的尽是说笑话讲段子的。当然,这种短小式阅读能给我很多线索,这点很好。就像很多人说,《晓说》只有约摸半小时,但却愿意从中找到线索,花上四个多小时去查找资料,翻出更多东西来。

  我自己每天看一个多小时微博,一年就能看40万字,少看两本书的量。这年头,好书真的不多,可能20万字里值得看的估计也没有2万字。那么,看两本鸡肋一样的书,还不如40万字微博的作用大。

  ■“晓说”情怀

  80年代以前,我从来没有看过非苏联和亚非拉的电影,美国电影只看过《百万英镑》,也没读过美国小说,更没听过MJ。我们是被关在一个魔瓶里,而后突然被放出去的。80年代那十年,我一口气听了世界一百年的音乐,读了一战以后所有的书,把什么电影都看掉了,在一个密集的激励和催化作用下,给了我一剂强大的“纵横四海,改造国家”之勇气。因为勇敢,所以单纯。我们这一代人拥有“大”情怀,那时候叫崇高的理想。女生爱上外地户籍的男生,那就爱了。而现在,年轻人不得不为了更好地生存而算计这些。他们更多的是改变现实的理想,至少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现实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