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注定》海报
女物娱乐讯 贾樟柯新作《天注定》,在今年戛纳电影节获得最佳编剧奖后国际评论持续升温。《洛杉矶时报》影评人丹尼斯·利日前发表长篇评论,认为《天注定》是贾樟柯半部转型之作。他认为这只是贾樟柯给长久以来的影片主题找到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丹尼斯·利长期为《村声》、《洛杉矶时报》撰写影评,现担任纽约影展节目策划。以下为评论全文:。
影片《天注定》在今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受到评论界热捧,它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导演贾樟柯的创作新方向。这种断言只对了一半。43岁的中国导演贾樟柯,以他沉思式的现实主义主题与带有纪录感的影像风格闻名,他的作品《三峡好人》(2006)和《二十四城记》(2008)等都集中反映了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力量如何深刻地影响了21世纪中国个体的生活。
但从许多角度来看,确定由Kino Lorber公司代理美国发行的影片《天注定》,并不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转型之作。这只是贾樟柯给长久以来的影片主题找到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从《小武》(1997)这部讲述小镇上的扒手为适应新经济变化努力挣扎的影片开始,就贯穿了这样的主题。与很多导演类似,贾樟柯也着眼于观察并反省这个剧烈变化且不断丧失记忆的社会。在这样一个空前物质化的社会中,高速发展的经济一边使许多人迅速富裕,一边也将其他人无声抛却。贾樟柯坚定地选择了与“无产阶级”站在一起。
《天注定》讲诉了四个以突发事件为核心场景的故事,借鉴了黑色喜剧与低俗动作片的风格元素。一位矿主向腐败的村领导讨偿;一位外来打工仔,回家之后开始武装抢劫;一名桑拿前台承受着一位已婚男子的百般羞辱;一位年轻人从艰苦的工厂工作转到服务业。这些充满悲伤的形象拼凑出一幅当今中国的肖像,交织着突发事件与道德缺失的彷徨。
与他的其他影片相似,《天注定》中的故事也与现实紧紧相连。《三峡好人》发生在一座即将因为三峡大坝修建而被淹没的古镇,《世界》发生在北京一座类似迪斯尼的主题公园,《天注定》则从真实的新闻组织故事,捕捉人物***向绝境,最终采取致命行动的冲突。(其中一件指向了几周前仍有报道的富士康自杀新闻。)
“这些人除了采取暴力别无选择。”贾樟柯说。虽然这些并不是新近发生的事件,但在这几年微博等社交网络上人们对其展开了大量讨论。“我们每天都目睹着新闻,”他说。“不过问题是,新的事件不断发生,旧的,却被人们渐渐淡忘了。”
贾樟柯经历过80年代的中国,那时候大批曾经被禁止的音乐、艺术和书籍一下子涌进国门,因此他的影片常常有表现年轻人在流行文化中寻找意义的段落。在他2000年的经典作品《站台》中就回顾了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一群四处巡演的剧团演员从表演样板戏转而开始霹雳舞演出。
《天注定》是贾樟柯第一次涉足流行的影片类型。和以往一样,他先进行了大量调查工作,采访新闻当事人并走访了事件发生地(包括常常在他影片中有所表现的故乡——山西),他甚至还南下东莞,了解这座以世界工厂闻名的工业城市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剧本创作阶段,贾樟柯就发现他要讲的故事与武侠功夫类型很相似。(事实上,《天注定》的英文片名就指涉了胡金铨1971年的武侠经典《侠女》)“在我看来,武侠片与社会密切相关,”贾樟柯这样评价胡金铨以及武侠功夫片,“《侠女》聚焦了在明朝的社会环境下,个体的反应。”
贾樟柯是以所谓“地下”导演的身份开始电影创作的,独立于体制之外。但从《世界》开始,他尝试在保持社会批判的立场之下与体制合作。这一次与上海电影集团合作制片的《天注定》顺利拿到公映许可,贾樟柯表示有些意外。目前许多中国电影选择回避社会问题更多是因为经济原因,而非政治因素。“中国电影的商业性被推到各项考虑的首位,”贾樟柯说,“你会担心通不过审查,还会担心影片卖得不好。”他补充说目前最激进最大胆的尝试出现在纪录片领域,数字技术的发展使纪录片迎来春天,出现了王兵的《铁西区》和赵亮的《上访》等重要作品。
由于表现了暴力的场景,《天注定》在中国媒体上也引起了广泛讨论。“暴力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忽略了,”贾樟柯说。“我们不谈论暴力,也不理解暴力。电影其实可以促使人们积极地面对、感受、理解暴力。如果禁止在影片中讨论暴力,我们的国家只会越来越容易陷入暴力的泥潭。”
在影片结尾部分,一个女人在传统京剧表演中唱着一段台词,大概意思是“你知道自己的罪吗?”在问及片名所提到的罪恶是否有一个标准时,贾樟柯做出这样的回答:“影片中要表达的罪恶是我们放任不公平,放任贫富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我认为最大的罪恶莫过于对此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