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葡萄牙,许多人上餐厅不为吃菜,而是为了听法朵(Fado)。作为葡萄牙特有的民族音乐形式,法朵堪称葡萄牙的“蓝调歌曲”。
作为当今世上法朵演唱最知名的代表,歌手玛瑞莎以优美凄楚的声线,将原本是世界音乐舞台上一个具有异国情调的小插曲,发展成了在一个唱片工业市场上占有巨大份额的全新的多彩现象。她先后登上了巴黎奥林匹亚音乐厅、法兰克福歌剧院、伦敦皇家节日音乐厅、阿姆斯特丹卡列剧院、巴塞罗那加泰罗尼亚音乐宫、悉尼歌剧院、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等世界重要的演艺舞台,并多次获得格莱美奖提名。昨日,即将登上2013上海夏季音乐节(MISA)舞台的玛瑞莎,提前来到浦西“老码头城市音乐周”观众见面会现场,与歌迷分享心得。
幼时开始追寻法朵
一首歌曲、一位歌手,对一个国家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昨日,在玛瑞莎观众见面会现场,一位热情的观众手举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玛瑞莎演出的门票,大胆告白:“听你的法朵歌曲,让我非常感动,也因此,我很想去里斯本旅行,体验一段不同的音乐旅程。”的确,法朵之于葡萄牙,就如同弗拉明戈之于西班牙,几乎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它来自于葡萄牙传统民谣,拉丁文原意含有“宿命”之味,音乐由歌曲和器乐两部分组成,12根琴弦的葡萄牙吉他与西班牙吉他合奏出高音和中音,营造出甜蜜而忧伤的抒情氛围,歌手往往在压抑的力量下倾泻而为,把心撕碎了唱。在振聋发聩的烈度和震动心弦的旋律中,生活和命运的悲苦、欢欣和酸甜,了然于心。
昨日,谈及自己与法朵的渊源时,出生于莫桑比克的玛瑞莎说,孩提时举家迁往葡萄牙,受热爱法朵音乐的父亲影响,在里斯本的老城区,她接触到了传统法朵,“那时我还不识字,父亲用画画的方法给我描述里斯本的街景、河水……为了帮助我记住那些歌词。”5岁时,玛瑞莎就会唱不少法朵歌曲了,在父母亲经营的餐馆里,她大胆走上了台,来听的观众中,不乏擦窗工人、出租车司机等劳苦大众,这正是法朵根植的最初土壤,“法朵来源于大众诗歌,这是一种充满情感的音乐,它的本质是诗意,这里有普通人对生活的情绪,将激情、欢欣、哀痛、嫉妒和讽刺一一透过诗歌表达出来。长大以后,我才理解到它有多么深刻。”高中毕业时,玛瑞莎向父亲表示,不想继续校园的学习了,要过“想要的生活”,她将从小环绕在其身边的法朵音乐,作为未来生活的重心。玛瑞莎并不止于传统葡萄牙民谣的演唱,而是不断寻找古典民谣和现代演绎的融合方式,“我的父亲是会唱法朵的葡萄牙人,而我的母亲是非洲人,或许是这个原因,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在我的歌声中加入非洲音乐的元素,这样的家庭造就了现在的我。”
也喜欢流行与摇滚
昨日,当谈到如何在生活中获取艺术灵感时,玛瑞莎坦言没有什么秘方,“音乐仿佛融于我的血液中,它们都是自然而然发生。在生活中,我就是很普通的人,喜欢听的音乐很多很杂,既有像BEYONCE这样的流行歌曲,也有一些摇滚类的,对我来说,音乐只分两种,好音乐和坏音乐,不会因种类而有高低。”
在玛瑞莎的音乐中,常常能听到拉丁、弗拉明戈等多种音乐风格,或许,她歌声中的丰富养料也是其脱颖而出的原因。玛瑞莎告诉记者:“我总是被我音乐中的潜在可能性所吸引,由此去触及极限,探索未知。音乐无法在重复的模式中固步自封地存活,只有在不断寻找新的互动、新的文化养分中,我才能发展,才能让我的音乐保持新鲜。特别是在法朵这一非常传统的、深深扎根于葡萄牙文化的音乐类型中,寻找文化交流而不失对传统的尊敬,是很重要的。艺术的许多伟大时刻来自传统的交融。”
周五晚,在上海夏季音乐节陆家嘴篷房音乐厅,玛瑞莎将与指挥张洁敏执棒下的中国爱乐乐团合作,演绎《黑色的船》、《白玫瑰》、《晚安,孤独》等独具魅力的法朵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