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母亲》“离婚”险招引热议
“正在北京卫视独播的《我的父亲母亲》,以充满文学性的人物刻画,浓郁的生活气息,扎实的时代背景铺陈,向满屏偶像剧、娱乐剧、雷剧发起冲击,完成了久违的正统国产情感剧的回归。不过,这对“父亲母亲”的故事跟以往的情感伦理剧相比也很“另类”:数十年“错位”婚姻的磕磕碰碰后,他们并没有像其他电视剧那样走向必然的“大团圆”、“金婚”,反而很“违背电视剧市场规律”地以离婚收场。”
编剧赵冬苓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离婚收场”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尾,正是这部剧的最大意义。她说:“对中国过去的婚姻模式,或者在影视剧中时常被表达的一种婚姻价值观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我们的见解。”赵冬苓透露,当初在写完故事大纲之后,的确有专家建议她改成“大团圆”结局,但被她很明确地拒绝了,“我觉得电视剧也要有担当。”
关于结尾:两人离婚
反映的是社会进步
在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里,很多夫妻都是打打闹闹,但最终还要在一起过一辈子,“不打不闹不成夫妻”,作为《中国地》、《叶落长安》、《母亲,母亲》等著名剧集的编剧,赵冬苓更明白一部没有大团圆结尾的情感剧是多么的“危险”,但在《我的父亲母亲》中,赵冬苓坚持让陈志和张翠花离婚了,“我觉得这才是跟以往的婚姻家庭题材作品都不一样的地方。最后两个人离婚,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的进步。”赵冬苓主张,既然要写婚姻家庭题材,就应该对中国的婚姻家庭提出自己的看法,而且要明确、大胆地表现出来。
关于细节和原型:张翠花陈志的矛盾
我亲身经历过
像《我的父亲母亲》这种情感伦理剧,立意和观念固然重要,但大量真实、生动的细节才是吸引观众的核心,稍有夸张虚构都会成为“污点”。本来想问问赵冬苓如何采撷久远的生活原型,她却告诉记者“我每写一部作品,都要去深入采访了解,唯独这部戏没有去做任何采访,几乎一气呵成”。
原来,赵冬苓自己曾有两年的下乡经历,她的丈夫就是从农村出来的,剧中张翠花和陈志婚姻模式中常会出现的矛盾、问题,“我自己都亲身经历过,很多时候不由自主就会流露到笔下。在我看来,很多矛盾,其实没有谁对、谁错之分,只是两个人,家庭背景不一样,处境不一样,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就会产生很多问题,我的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会把这样的感受写到剧中。”
关于演员:陈小艺演出了“简单劲”
辛柏青传达了“孤独感”
《我的父亲母亲》之所以一开播就能引起媒体关注并把观众迅速带入剧情,整齐的阵容特别是陈小艺和辛柏青两位主演的表现很关键。赵冬苓透露,按照她的设计,翠花应该是一个“活得很自在的人”:她的要求很简单,而且在很长时间内都是满足的。翠花最难把握之处在于如何把“简单劲”给演出来。如果演得复杂了、有心计了,那就不是“翠花”了,而且观众不会接受。她认为在这点上,陈小艺处理得非常好,“让你相信,她就是那个又憨直又勤劳又能干的,似乎总是处在‘自在’状态的张翠花”。
至于陈志,赵冬苓在创作的时候其实对他充满了同情:人性是非常好的,想努力维持住家庭,想凑合着过,帮助翠花进步,甚至为了翠花放弃城里的工作到农村等等,在很多时候都很无奈。这种精神上的孤掌难鸣,得不到慰藉,在家庭当中得不到呼应,充满了痛苦,“陈志是很孤独的一个人”。赵冬苓评价辛柏青非常到位地完成了角色——这个人物很难演,如果演不好观众会觉得像“陈世美”,但是辛柏青却把他身上很多中国旧式知识分子的东西,以及为了牺牲和妥协而稍显懦弱,传达得足够准确。
关于艺术创作平衡:
傻瓜才考第一
最后,谈到对《我的父亲母亲》这样一部厚重但稍显传统的情感剧在市场中的表现预期,赵冬苓坦率承认,在当前雷剧横行的恶劣电视环境下自己很困惑,也多次被善意提醒“坚持认真创作很吃亏”。但她的态度依旧乐观,一方面积极跟年轻人学习,尽量向商业靠拢,一方面相信迎合市场和艺术创作本身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艰难地寻找其间的平衡点。
赵冬苓说:“我经常用林语堂先生的一句话自嘲,‘傻瓜才考第一’。就是说,我不会去争收视第一的成绩,但我还是希望自己作品的收视排名能够比较靠前。我会放弃一部分观众,但是我会想办法留住另一大部分观众,这其中的分寸就是‘得失寸心知’,创作之中需要慢慢摸索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