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健:演好戏 先做人

2013/8/26 15:57:21 作者:佚名 来源:女物娱乐网
李雪健说:“其实我跟李培基这个角色有一个‘十年之约’,2000年冯小刚导演把剧本给到我时,让我演的就是李培基。从宋大成和焦裕禄里走出来的李雪健,此后一发而不可收,电影《天山行》中的指导员、话剧《火热的心》中的共产党员、电影《钢锉将军》中的将军、电影《鼓书艺人》中的老艺人……他的表演日趋酣畅准确,张弛有致。

 

电影《一九四二》剧照

    李雪健说,当年他第一次看到《一九四二》的剧本时,就对这部电影充满了期待,这也是他出演“李培基”这个角色最主要的原因。他说:“看完剧本我很震撼,觉得是一个大片。反映了那个年代,这么大的事件,让我还是有种创作的冲动。”为了演好李培基,他多方寻找资料,并从李培基的后代那里了解李培基这个人。李雪健说:“他的家人对于导演让我来演这个角色很高兴、很期待,所以我不能让他的家属失望。”而导演冯小刚更是让李雪健在恶劣的条件下全身心投入角色塑造的动力。他说:“我觉得我和冯导演有种神交和共鸣。他让我演李培基,是对我的信任,激励我要把这个角色创作好,不能辜负了他对我的信任。”于是,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李雪健把一个上世纪40年代初的灾难大省主席演绎得准确而生动。

  在名和利面前,他更注重“名”

  笔者见到李雪健的那天,坐在面前的他看上去很消瘦,脖子上青筋显露,想起10年前他大病一场,不由得让人担心起他的身体。我说:“您太瘦了。”他说:“瘦点好,瘦点精神。人活着要有精气神。”此时让人想起他大病之后,当身体刚有所好转时,关于他“去世”的假新闻正被炒得满天飞,而他却如旁观者一般,在家中修身养性,写字作画。直到谣言开始对他的家人产生巨大压力时,他才不得不站了出来。尽管如此,李雪健仍旧选择了宽容地原谅“肇事者”。

  李雪健也曾“堕落”过,在生病前,那时的机会多,来找他的朋友也多,因此无论合不合适,接了不少戏,回头来看,遗憾颇多。“有一阵子很胖,很多角色都不合适,病后反思,那段时间确实有些堕落。”他说,“这是没有责任心的表现,必须改。演员最基本的东西绝对不能丢。”

  李雪健以为,在名与利之间,他更注重“名”。因为一个农村孩子能够走到今天,有多不容易啊,这是多少人帮助他,而且是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才走到今天的。“我们刚刚学戏的时候,就被告知演员是‘心灵的工程师’,这是太高的荣誉。”

  大病之后,他清瘦了很多,对角色也挑剔了很多。他认真地说,“一场大病让我感觉到生命的短暂、珍贵。回头看看以前,在顶峰的时候,很多好戏、好角色都会自动送到你手边来,但有时候挺随意就处理了。可是以后我不会了,我应该对观众负责,任何一个机会,过去了都不会再有第二次。现在我每年只接一部戏,电影或者电视剧。”经历了这场磨难,有人以为他会一蹶不振,他却如同凤凰涅槃,重振羽翅,冲天飞翔。

  “贴‘李雪健’标签的人物,我不演”

  20世纪80年代,是李雪健成功的开始。1980年,他曾因在话剧《九·一三事件》中扮演林彪而声名大噪,夺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

  1989年,他因主演电影《焦裕禄》而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鹰奖和大众电影百花奖的最佳男主角奖。在颁奖典礼上,他质朴无华的话语令台下掌声雷动:“苦和累都让一个好人焦裕禄受了;名与利都让一个傻小子李雪健得了。”

  1990年,我国第一部室内电视连续剧《渴望》轰动一时,李雪健因在该剧中扮演可亲可敬的邻家大哥宋大成而深入人心,他松弛自然的表演获得观众认可,因而拿下电视飞天、金鹰双奖。

  从宋大成和焦裕禄里走出来的李雪健,此后一发而不可收,电影《天山行》中的指导员、话剧《火热的心》中的共产党员、电影《钢锉将军》中的将军、电影《鼓书艺人》中的老艺人……他的表演日趋酣畅准确,张弛有致。

  用保持饥饿来塑造角色的办法,是他在后来的演艺中经常使用的办法,比如演焦裕禄时,年轻体壮的李雪健不够瘦,“就只能干饿,每天一碗白菜汤,主菜是两片豆腐、一片白菜,太饿了就嗑嗑瓜子儿。必须在精神状态上像那个时代的人,不饿疯了,就不会因为扔个窝窝头打孩子,演不出来那饥饿的狼也似的眼神。”演杨善洲时,他也用了这种办法,“只是,减肥减得太狠了,要不现在老得病。”

  “演了那么多戏,成了那么大的名,你还觉得自己是一个傻小子吗?”有人刁难地问他。“可不是!”他憨憨地说,“我就是个农民,从黄土地里走出来,傻乎乎地闯荡到今天。我很珍惜自己,这珍惜让我监督着自己不犯错误,不做坏事,生活中至善至美是没有的,可往那道儿上走,准没错。”

  当有人问他:“在你演过的角色中,哪个最满意?”李雪健笑着说道,“这,观众应该知道!演得怎么样,得他们去认可,我希望观众忘掉我,记住角色。贴‘李雪健’标签的人物,我不演。”

  从《焦裕禄》到《杨善洲》

  电影《焦裕禄》和《杨善洲》是李雪健演艺生涯的两座丰碑。1990年,《焦裕禄》使李雪健迎来了演艺事业的第一个高峰。在20余年后,李雪健再度通过他精彩的表演,使观众记住了另一位人民的好书记——杨善洲。

  说到电影《杨善洲》,李雪健很是兴奋,这种兴奋甚至超越了谈他自己。接拍《杨善洲》,李雪健第一时间便答应了下来,但痛快的背后,他却充满了忐忑和疑虑。“世界上真的有这样无私的人吗?这个人真的就好到了这个份上了?因为他和演焦裕禄一样,都是活生生的人,不是虚构出来的艺术形象,不能来得半点儿假。演员必须完完全全相信人物,才能够有自信。”这是李雪健坚持的一条原则。

  于是他又急匆匆地赶到了云南。一切疑虑都在踏上云南红土地的那一刻戛然而止,“爬上巡视塔,一眼望不到边的森林就摆在那里,这可不是假的,是老爷子退休后带领一帮人独自在山里花了20多年干出来的;到了老爷子家里,我看到他这个地委书记的老伴儿依旧是个普通农民,他的3个子女都在基层工作,我非常震惊,我为曾经在脑海中充满的忐忑和疑虑而感到惭愧。”

  体验生活期间,李雪健找了两位老师,一位是杨善洲在林场的第一任场长,另一位是杨善洲的三女婿。从这两个人的口中,李雪健又知道了许多许多,其中包括一些百姓写的顺口溜——“家乡有个小石匠,当官退休福不享,垦荒栽树20年,荒山披绿装,造福子孙千万代,为民服务永不忘。”“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都是当地老百姓自己总结的。”李雪健深有感触地说。

  电影《杨善洲》将李雪健与未曾谋面的杨善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拍摄期间,原林场场长一直陪伴在李雪健身旁,提供咨询和指导——杨善洲走路的样子,工作时的状态,讲话的腔调,甚至他口袋里插着几支钢笔,笔插在什么位置……为求形象逼真,李雪健在影片中的服装、帽子、拐棍、笔,全是杨善洲生前穿戴和使用过的。

  在《杨善洲》的首映式上,当李雪健以剧中杨善洲的形象出现时,台下掌声雷动。而李雪健却认为,这掌声不是给他的,而是给杨善洲的。他决定,将自己因饰演杨善洲而获得的所有奖杯都捐献给即将完工的杨善洲纪念馆。“老爷子在我心中的地位很重,到时我一定去,让老爷子的在天之灵感觉到,还有千千万万个人在怀念着他……”

  演完《杨善洲》,李雪健仿佛总也无法抽离,因为他太折服于杨善洲伟大的人格,太喜欢这个彰显大爱的角色了。而为了塑造好角色,李雪健用尽了办法,试图去了解杨善洲奉献一辈子的动力源泉。他得知,杨善洲从小就视共产党为恩人,共产党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李雪健说:“杨善洲自幼家里就很贫穷,他当时最大最美的理想,就是今后有属于自己的一亩地。解放后,共产党给他家分了17亩地,还给了房子和牲口。如何报答这么大的恩情,他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就是把党和政府交给他的活干好!”

  而李雪健也是个懂得感恩的人。或许就是这些相似之处,成就了李雪健和杨善洲冥冥之中的缘分。出演杨善洲时,李雪健用情极深,他希望自己能够做到最好,让更多的观众,尤其是那些年轻观众走进影院,来观看这部电影。

  崇尚前辈甘当配角

  有观众说李雪健是最接地气儿的“影帝”“视帝”之一,每每提到这个话题,李雪健都会先说起他一直崇拜的演艺界的那些前辈,如《烈火中永生》中饰演江姐的于蓝,再如当年话剧界“南焦(晃)北于(是之)、东李(默然)西曹(景阳)”。总结之下,李雪健认为这些老前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常值得人们尊敬,那就是“他们都是生活中不像演员的大演员”,这也是他对接地气儿的理解。

  上世纪70年代末,话剧《西安事变》在全国汇演,看了曹景阳饰演的少帅张学良,毫不夸张地说,李雪健想了整整两个星期,“吃饭睡觉都在想,他简直把少帅演活了,我非常崇拜他。”

  一天戏散场,李雪健忽然听到有人说:“那不是曹景阳吗?”他看过去,只见在一辆大轿车上坐着一对中年夫妇,正是曹景阳夫妻俩。只见曹景阳穿着一件破旧的蓝色棉袄,再普通不过、平常不过了。“这对我的影响很大,那样一位大演员,在生活中却那么不起眼。我也想做他那样的演员……”

  20多年后,在李雪健主演的电影《钢锉将军》中,他终于如愿以偿,和曹景阳首次合作。这一次他是主角,而曹景阳为他配戏。为此李雪健“受宠若惊”了,他觉得自己非常幸运。也许就是这种经历,让如今的李雪健能够且愿意站在舞台的角落,为年轻的演员配戏,为他们创造机会。“我们都是这样被前辈们捧起来的,所以今天我也要这样做。”

  几次合作,让晚辈李雪健和前辈曹景阳成了好朋友,他们一个在北京,一个在西安,直接见面的机会并不多。在李雪健生病的日子里,曹景阳过世了,出于为李雪健的身体考虑,没有人将这个噩耗告诉他。直到病愈,李雪健才得知这个消息,他流泪写下一个“悲”字,在自家院中点燃,以此作为凭吊。

  战胜病魔,离不开家人的爱与支持

  2001年,李雪健在参加电视剧《中国轨道》拍摄前,就发现脖子上长了一个小疙瘩,后被确诊为鼻咽癌。随后那段日子,上午他妻子送他到医院做化疗,下午再赶到拍摄现场。就这样,李雪健硬挺着拍了一个月,直到拍完最后一个镜头。李雪健说:“在病被确诊时,家人和我都觉得很矛盾,如果戏拍一半撤出,人家损失大,可是继续拍,我的身体又面临严峻考验。当时我爱人承受着巨大压力,每次去医院她都呆在我身边,像没事一样。你说她心里不怕吗?她当然怕,但在我面前却永远自信,我心里也就跟着自信、踏实了许多。”

  谈起和病魔作斗争,李雪健颇有感触,“应该感谢我的家人,在那段时间,他们从来没有让我感到紧张的气氛。我能恢复过来,秘诀就是能吃能睡、放宽心,配合医生、配合家人。”为了打发在家休养的时间,李雪健年届半百开始从头学起了书法和画画,问他练的是什么字体,他说:“人家都说我是‘没体’,其实就是为了养心,我画的画,都是去买来儿童学画画的那种书,跟着学,有时候朋友来了,就和他们下下围棋,或者在电视上看看围棋。”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李雪健竟然还十分喜欢观看拳击比赛,他说:“围棋和拳击,一个是静中有动,一个是动中有静。你看拳击,两个人一开始先握手,握完了没命往死里打,打完了又要拥抱、互相祝贺,这里头写着人生啊。”

  李雪健的妻子说,“得病是不幸,治好是万幸,是老天爷在保佑你、拯救你。”那一场病,幸或不幸,李雪健也曾常常思考着这个问题,但他却始终给不出肯定的答案,因为经历的过程才是他最看重的,也是他认为最值得铭记的。无论怎样,当“好人一生平安”这样一个美好心愿真的就在李雪健的身上得以应验时,当他为又能吃着盒饭琢磨戏而感觉幸福时,于我们,看到的则是一个连灵魂都被浸染了的纯粹的演员。

 

上一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