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许鞍华:这就是我的《黄金时代》(2)

2014/8/22 12:14:51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香港导演许鞍华在其最新电影《黄金时代》里,借主人公萧红之口这么说:许鞍华拍民国女作家萧红,拍萧军、丁玲、白朗、梅志,甚至是鲁迅……这部《黄金时代》重塑了一群意气风发的文学青年,还原了一个充满自由理想的时代。许鞍华和李樯拍萧红准备了十多年,剧本一改再改,之前《黄金时代》叫做《她认出了风暴》。

在电影《黄金时代》中,汤唯饰演萧红。

在电影《黄金时代》中,汤唯饰演萧红。

  ■新快报记者 李莹

  香港导演许鞍华在其最新电影《黄金时代》里,借主人公萧红之口这么说:

  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 但我能选择怎么爱怎么活,这就是我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多么有诱惑力的四个字,它既是个体生命最珍贵的岁月,也象征外部社会最繁荣的时期。许鞍华拍民国女作家萧红,拍萧军、丁玲、白朗、梅志,甚至是鲁迅……这部《黄金时代》重塑了一群意气风发的文学青年,还原了一个充满自由理想的时代。诚如许鞍华所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黄金时代,如果你的灵感、理想能与时代切合那再好不过;如果不能,有什么特别看不顺眼的,你去尽力把它改变,那也就接近黄金时代了”。

  萧红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小说家。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玲玲。生于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因反抗包办婚姻,1930年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1933年自费出版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1934年与萧军一起到上海,与鲁迅交往密切。鲁迅为她的《生死场》校阅并写序言,列入“奴隶丛书”出版。1936年只身东渡日本养病。这时期出版散文集《商市街》、《桥》,短篇小说集《牛车上》等。1937年初归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和《萧红散文》。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坚持创作,出版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因病重无法回内地,次年病逝。代表作为《生死场》和《呼兰河传》。

  1936年,飘零日本的萧红,在给萧军的第二十九封信中写道:窗上洒满着白月的当儿,我愿意关了灯,坐下来沉默一些时候,就在这沉默中,忽然像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此刻。”仅五年零两个月后,她便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众人不解,在兵荒马乱中困顿一生,怎么也能称得上“黄金时代”?导演许鞍华在电影《黄金时代》里借萧红之口回答道: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选择怎么爱怎么活,这就是我的黄金时代。

  这部被许鞍华称之为“倾注了所有人生观和文艺观”的电影,在还未上映之前已经随“黄金沙龙”走遍了全国。2月27日,上海,许鞍华对谈王安忆“爱情去哪了?”;5月5日,南京,许鞍华对谈陈丹青“民国,一种趣味、风尚和美学”;7月21日,北京,许鞍华、李樯对谈刘瑜、周濂“一切都是自由的”……8月20日,“黄金沙龙”来到了广州方所书店,许鞍华和梁文道对谈“时代变了吗?”

  “黄金沙龙”座上宾一连串的名字都属于文化思想界当下颇具影响力的作家或学者,在他们眼中,萧红是怎样的?又何谓黄金时代呢?

  上海

  王安忆

  启蒙跟爱情其实相近

  萧红留给我们太多的传奇,31岁她就已经完成了一生。悲剧也罢,喜剧也罢,轰轰烈烈完成了,这是那个时代赋予她的。就张爱玲在上海写作的时候,只有那个时代有张爱玲,前面的时代也不行,后面的时代也不行。每个人都有嵌入这个时代的机遇,而萧红的时代要比张爱玲的背景宽大很多。那个时代,每个人都在说启蒙的话,要睁开眼睛,睁开眼睛看到自己的不幸福。

  我觉得萧红的爱是很有能量的,她在那个年代里,作为一个女性能那么坦然地去爱,每次都爱得极为炙热。在爱的能量上,她一生中的男人都不能与她匹配。

  我们今天谈的爱情不仅不能离开萧红和黄金时代,还要跟启蒙连在一起。启蒙是跟爱情接得最近的,在每个时代都是。那个时代的爱情是带有革命性质的,一定不是我们今天这么轻松。今天我们听到很多人在说爱情,幸福不幸福,痛不痛,快乐不快乐,说起来就像是家常便饭。

  北京

  刘瑜

  也许她并不知道路在哪里,

  却勇往直前

  提到萧红,我不由自主地想到《呼兰河传》。此书初读淡然,再读则透着一股张力,批判的锋芒掩映在淡然的娓娓道来中,也像极了萧红的一生。萧红的状态,每一次选择,几乎都是在生与死之间。她拥有对抗的勇气,就像老人与海里的老人圣地亚哥。萧红可能只是不想过被定义的生活而已,一路被模糊的东西指引着。而她最难能可贵的是,也许她并不知道路在哪里,她并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写作才能,却勇往直前。而现代人,追求自由的能力在退化。中国历史有这种思想周期律,大治则思想平庸,大乱则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缔造出诸子百家,魏晋南北朝激荡着魏晋风度。历史的规律映衬个人的命运,相信萧红说出“这就是我的黄金时代”,也是对时代的感言。

  广州

  梁文道

  她从来没懂什么是政治,

  但写人的生存让鲁迅都惊艳

  我很喜欢萧红,她的写作有种特别的质感,不是跌宕起伏的人物故事带着你走,而是文字里有双拉开距离的眼睛让人着迷,你会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她很少用“我”,在她的文字里“我”是隐退的。她的那个年代,很多人想好好地写百姓的苦难,却写不出来或写得很假。她从来没懂什么是政治,但写人的生存写得让鲁迅都惊艳。

  明明生逢乱世,有那么悲惨的人生,她却突然有那么一瞬,释然了、消解了,觉得一切可以承受了,那么过去的际遇就都有了光彩,此刻就成了黄金时代。每一代人都在怀念上一个时代,我们总是会浪漫化过去的时代。有时候我在想,我怎么可以这么幸运?一辈子苟安,活在没有战乱和浩劫的时代。

  对话许鞍华

  有什么特别看不顺眼的,你去尽力改变它,那也就接近黄金时代了

  原先准备拍丁玲跟萧红两个人

  大道:听说《黄金时代》的剧本从十年前就开始准备了?

  许鞍华:是2003年的时候,李樯(编剧)觉得我们应该写两个女作家。那个时候想写的是丁玲跟萧红,然后我就去看关于她们的书,看了差不多半年。我做了一堆功课,觉得这个故事挺过瘾的,因为两个女人的路是截然相反的。

  大道:开始是准备拍两个女作家的故事?

  许鞍华:对。我们2004年的时候第一次去了趟哈尔滨,我跟李樯去了大概一个礼拜,去找上世纪在哈尔滨剩下的地方,可是那趟去是春天,大概四月吧,没有碰上雪,都是灰尘,一点不像传说中的哈尔滨,上世纪(的痕迹)找不到了,大家都很失望。也去了萧红故居,能用的地方都去了。

  李樯叫我先接别的戏,因为他要慢慢写。他写剧本写得特别痛苦,第一稿他写了6万字,全不要了,重新再写。

  很少人真能感到幸福,可萧红敏锐地感到了

  大道:名字改过好多次《穿越爱情的漫长里程》、《她认出了风暴》、《黄金时代》……《她认出了风暴》是里尔克的那首诗“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吗?

  许鞍华:当时预想的正片以萧红念里尔克的诗为结尾,但因剧本更改而弃用此名,拍摄纪录片时觉得合适就又拿来用了。取这样的名字并没有太多的意义,只是源于直觉,觉得这个名字配得上萧红。

  大道:最后叫《黄金时代》为什么?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