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不接红高粱:改好没功 改坏被骂

2014/10/29 12:43:42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总编剧赵冬苓和导演郑晓龙,都可谓业界高手,这一次就看他们如何与经典过招了。”  莫言和张艺谋商定,由陈剑雨、朱伟、莫言三人将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稿子由时任福建电影制片厂厂长的陈剑雨执笔。

《红高粱》剧照

《红高粱》剧照

  晨报记者 朱美虹

  26年前,电影《红高粱》成就了当今电影界的诸多大腕,张艺谋、姜文、巩俐,甚至摄影师顾长卫和作曲家赵季平……如今,这部有着纪念碑意义的作品,又邀来周迅、郑晓龙等众多大腕进行了另外一番演绎。

  是“大胆往前走”进行颠覆,还是小心翼翼守着观众心中的经典?这样一份沉甸甸的命题作文,在还未被观众批卷之前,注定被无数次地比较,甚至引来争议。

  总编剧赵冬苓和导演郑晓龙,都可谓业界高手,这一次就看他们如何与经典过招了。

  编剧不敢接:改好没功,改坏被骂

  和很多作品不同的是,剧版《红高粱》是一道命题作文,由莫言家乡山东主推。2012年10月,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山东卫视在2013年3月签下改编版 权,并决定于9月抢在高粱成熟期开机,这也意味该剧制作周期非常短——要在半年内写出剧本、找齐主创,完成各种前期筹备工作,而根据导演郑晓龙的习惯,一 部戏的剧本创作期往往都要一年。

  见到这么一份时间表,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不可能”。编剧任务交给了“快枪手”赵冬苓,“山东卫视领导4月找我,我是5月答应的,期间请我吃了无数次饭,我一直拒绝,包括助手都说别接,改好了大家会说是莫言的小说好,改不好就会被骂改坏了。最后之所以接受是却 不开情面,我们本身是一个单位的,山东台又播过我多部作品,我也能理解时间这么紧,这么大的作品还是要有个能撑得住的人”。她强调,绝不是因为传说中的 “1000万片酬”,“那是误传”。

  接下了任务,赵冬苓再次回看了小说和电影,“电影是上世纪80年代的,这么多年回头看还是非常好,当时压 力很大,毕竟小说大部分篇章是没办法改成影视的。接下来我去高密采风,在那里待了一周。其实莫言笔下的高密未必是当年历史上的,他在笔下重新创造了一个世 界,只是去现场也很重要,可以找到故事灵感。前五天状态很焦躁,不知道到哪儿找灵感,直到有一天在高密一个公园散步,发现莫言的家就在边上,当年他和他哥 住一个楼,我就想象着莫言没出名时在干什么呢?现在他出名了应该没办法散步了,产生了一些人生感概,于是想象在这个土地上发生的故事。当晚没怎么睡觉就写 了七八千字,第二天白天采访后又写了几千字,拿着一万多字的大纲回来了”。

  大纲通过了,接下来就是找导演,瞄准了因《金婚》、《甄嬛传》等电 视剧而知名的郑晓龙。当时郑晓龙原本筹拍的《芈月传》因孙俪怀孕而推迟一年恰好轮空,但他也是来回拉锯了一个月才答应下来,那时已经是7月,离开机只剩下 2个月,剧本还没有最后完成,郑晓龙坦言,“人是有面子的,很多时候过不去。时间是最大的问题,原来说能不能晚一年再拍,但他们说莫言得了诺贝尔奖影响特 别大,得赶紧,最重要的是季节,9月高粱熟了,必须在那个时候拍,不拍高粱就没了。算了还是拍吧,不就是少睡觉呗”。他说,自己在开机前那一周,有三个晚 上整宿没睡觉,“我去年60周岁了,按国家规定可以退休了,身体不像年轻时那么好了”。

  在郑晓龙忙着选演员、选景之时,赵冬苓把自己关在酒店里3个多月,按5集一次的频率交剧本,在8月交出了近50集的剧本,“一集差不多1.5万字,还有一些是之后加进去的飞页。就写了一稿”。为了赶进度,与 此同时郑晓龙又引入了一名合作过的编剧巩向东,在赵冬苓剧本的基础上改写,并根据自己的需求加了一些过场戏,最后以如今60集的面貌呈现出来。

  莫言看剧本:没提意见,只提希望

  在如此仓促的情况下交出剧本,而且只有一稿,能合格吗?面对疑虑,赵冬苓称自己的剧本向来只写一稿,“很多人问这么短的时间会不会粗制滥造?其实我是完全投入了状态,全身心的,对我来说写得越快越好,写慢了可能就出问题了。当然最初只给这么短的时间我是不赞成的,但现在发现太幸运了,如果推到今年做这剧就死了,赶上一剧两星了”。

  创作过程中,赵冬苓只在完成大纲后和莫言在北京见了一面,聊了半天,“1000个人有1000个哈姆雷特,相信莫言也有他的看法,但他没提意见,很宽容,知道以他的身份、地位和影响力,提了意见我们就不得不听。只是提了几点希望,大概意思是说了小说解放人性的主题, 希望改编时注意这方面,包括希望我们将原著中县长曹梦九这个人物发展起来,具体怎么改给了我们很大的创作空间”,具体到剧本,赵冬苓把曹梦九改成了朱豪 三,“因为曹梦九有后人,塑造起来有麻烦,甚至会牵涉到法律问题”。据悉,拍摄时莫言也只探班了数次,郑晓龙承认他没有干涉,“他是个艺术家,知道这是不同的艺术门类,当然要允许创作空间,这是很懂行的做法。他女儿管笑笑也参与了这个片子的编剧,所以我们有很好的沟通”。

  这是郑晓龙第一次拍年代剧,剧中还涉及到了抗战,“人物的个性在抗日的大前提下得到了升华”。在拍摄战争场面时,曾经当过兵的郑晓龙强调真实感,“我们强调了抗日的严肃性和真 实性。现在很多抗日剧是庸俗的、游戏的、不认真的,我觉得要批判日本军国主义的反动本质,用妖魔化的方式是没有力度的”。

  除了故事,剧版画面 相比粗犷风格的电影精致多了,人物服饰、打扮也相对洋气,在试看时部分莫言研究者对此是持保留意见的。不过郑晓龙表示,得在保留原著精神的内核上,更多考 虑现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如今电视机越来越大,对画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我现在拍的《芈月传》是4K技术,直接可以在影院放了。电视制作的要求比电影难多 了,毕竟电影是在封闭环境,而在家里你可能会吃零食、上厕所,而且现在中国观众口味太刁,美剧、韩剧、日剧什么都看,见多识广,真的挺难伺候的”。

  两场关键戏:颠轿野合,不能回避

  电影中,“颠轿”和“野合”这两场戏可谓戏眼,至今令人印象深刻。电视剧中,郑晓龙没有刻意回避,在他看来,这两场戏如果成功了,电视剧就完成了重要的 一环,“要是我偷***耍滑,野合可以换个方式,颠轿也可以不颠。但是这些电影里非常精彩的段落,观众是有期待的,你必须得拍,可如果照着电影拍,又是珠玉在 前。因此既要拍,又不能完全照着拍,得发挥电视剧的特点”。除了再现电影中的经典场景外,“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这首经典歌曲也会在电视剧中萦回。

  高粱红了的时间不到一个月,剧组最先抢拍的就是高粱地的景,因此“野合”这场戏,是男女主角周迅和朱亚文刚进组没多久、还未彼此熟悉的时候拍摄的。虽然 演员难免尴尬,但郑晓龙挺满意,“很有激情。电影里是姜文把巩俐扛到高粱地里就完了,但电视剧里人物关系更细腻,余占鳌和九儿两人的关系是冤家,有点像 《太阳浴血记》里那样,有一个镜头是九儿蹬了余占鳌一下,蹬在他的要害处,余占鳌就说他不干了,最后还是九儿把他拉下来的。这个人物关系一定要通过这些细 节镜头表现得非常清楚。电视剧比电影篇幅长,能更细致地表现人物和人物的关系”。

  而“颠轿”的戏份,同样比电影多了不少细节,“颠轿在电影中 原本没有对峙的过程,但现在电视剧有了前史,两人之前就认识,我们就加入逗九儿的环节,九儿的犟劲儿就上来了,说有本事你们就可劲儿地颠,姑奶奶我不怕。 这段戏主要是要表现出九儿的犟,结果轿夫们走各种步伐把她颠到吐了、轿杠子都断了,这就有故事,不是简单的颠轿了”。

  影视两版大比较

  技术新了、投资多了、演员换了,水准高了吗?

  □晨报记者 朱美虹

  1988年,张艺谋版电影《红高粱》拿到了新中国电影第一个世界级大奖柏林金熊奖。26年过去了,技术日新月异,剧版《红高粱》投资高了、主创换了、故事改了,能够达到甚至超越当年的水准吗?

  版权费:800元VS千万传闻

  1986年3月,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在《人民文学》第三期,那年7月,还在拍摄电影《老井》的张艺谋特地从太行山的片场赶到北京,与莫言协商小说 改编权问题。这段往事,莫言曾经写下了文字,“当时张艺谋光着膀子,黑得像煤炭。他是左脚穿着一只鞋,右手提着一只鞋。因为他手里提着的那只鞋的鞋带在公 车上被人踩断了。我一见他,马上想起我们生产队的小队长。后来张艺谋说,‘我一见莫言,就想起我们生产队的会计……’ 于是,一个小队长和一个会计进行了 一次成功的合作。”

  莫言和张艺谋商定,由陈剑雨、朱伟、莫言三人将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稿子由时任福建电影制片厂厂长的陈剑雨执笔。当时就有 很多人认为卖版权发了大财,但他说,实际上张艺谋购买电影版权只花了800元,“我回到故乡,有位老乡问我,听说张艺谋给了你100万……”电影开拍后, 作为编剧之一的他又拿到了1200元的稿酬。

  而电视版版权到底多少钱,至今还是个谜。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副会长王鹏举曾在年初称剧版《红 高粱》的投资巨大,其中莫言的版权费1000万、郑晓龙导演费1000万、赵冬苓编剧费1000万、周迅片酬3000万,但这些数字均未被证实。可证实的 是,山东卫视拿到版权的确破费了一番周折,由于莫言早在10多年前就已把《红高粱家族》的电视剧版权转让一位西安的朋友,因此当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 学奖的消息传来、山东卫视筹划剧版《红高粱》时发现版权存在问题,结果还是山东卫视总监闫爱华亲自带队多次赴京与莫言沟通,最终让莫言出面让他的朋友“忍 痛割爱”将电视改编权转让给山东卫视,并于2013年3月签约。据此可以推测,转让价格应该不会太低,不过该剧制片人季桦避谈数字,“我们的合作基础不是 版权费,而是一种山东情怀。莫言在领取诺贝尔奖时的感言,是高密通向世界的名片,而《红高粱》则是山东向世界递出的文化名片,更能传递山东地域文化和山东 人的血性与精神”。

  女主角:巩俐VS周迅

  电影刚开拍时,莫言对张艺谋是有意见的,主要集中在女主角巩俐身上。上 世纪90年代,莫言曾写了一篇《妖仙狐媚——激扬巩俐》的文章,回忆了初见巩俐时的场景:“她那时经常挑着两只木桶在县府招待所的大院里踱来踱去,身上穿 着不伦不类的服装,脸上凝着忧虑重重的表情。我初见这样子的巩俐,心中不由升起了团团狐疑之云,说实话,巩俐和我心目中的‘我奶奶’形像相差甚远。在我的 心目中,‘我奶奶'是一株鲜艳夺目,水分充足的带刺玫瑰,而那时的巩俐小姐更像一位初谙世事的女学生——事实上她正是一个女学生——于是我怀疑张艺谋走了 眼,于是我担心这部戏将砸在巩俐手里……”其实,张艺谋初见巩俐也觉得她不合适,但因为巩俐是北影导演李文化的女儿、当时正在中戏读导演系的李彤推荐的, 张艺谋想了想觉得应该再了解下,结果进一步接触,他才发现巩俐的性格正是人物需要的。

  而周迅,同样是个意外。郑晓龙坦言一开始没敢想周迅, “她拍电影,电视剧哪敢想到她?当时有别的人选,结果有人说周迅也许可能,那就联系呗,一看故事大纲她就愿意了,对我们来说当然特别好。周迅是特别好的演 员,骨子里有股敢爱敢恨的劲儿,为什么大家叫她‘周公子’?那是因为她有男孩的个性,演九儿性格上很合适”。周迅娇小的形象和山东大妞并不吻合,但郑晓龙 没在意,“原来我想的九儿不是周迅这样的,是山东大妞的感觉,后来自己把自己说服了,当年拍《北京人在纽约》,让姜文演拉大提琴的音乐家,也有人质疑五大 三粗的合适吗?最后姜文不也很好吗?我征求过莫言的意见,他说周迅很好,还说他的奶奶还没周迅个高呢,凭什么说山东女人就一定是高个?”

  改编戏:简化VS加戏

  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本身包括了《高粱酒》、《高粱殡》、《狗道》、《奇死》、《红高粱》五部分,主线是土匪头子余占鳌抗日的故事,辅线才是战争发 生之前余占鳌与“九儿”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由于载体不同,无论电影还是电视剧,都对原著故事进行了较大篇幅的改编。

  电影强调了诗意意向与 爱情故事,抗日的背景被弱化,余占鳌也不再是土匪“余司令”,此外,女配角恋儿被删,罗汉爷爷的地位也为之拔高。编剧之一的朱伟在《我认识的莫言》 一文 中曾写道:“张艺谋说,打仗的戏必须简化,因为当时八一厂那些烟火师绝对拍不出壮观的战争场景,技术要求达不到,所以只能从高粱地里找感觉。记得他说,一 定要有漫山遍野的高粱,但是,他后来到高密、东北、内蒙古去找外景地,走了一圈回来说,哪里还有那样大片大片、又高又密的高粱呢?不用说,大场景于是被否 定了,后来,据说他只是专门去高密种了几十亩的高粱,只要局部的感觉。刚开始片名叫《九九青杀口》,将颠轿、野合、最后杀鬼子都纽结到这里,突出传奇背后 的神秘性,等后来看到样片,片名回到了《红高粱》,放大了传奇中那种洒脱的精神面貌,把颠轿、野合拍得那么豪放而有诗意,且整体节奏是那么漂亮”。

  而电视剧强调的则是故事。赵冬苓说,由于投资大,一开始电视剧就初定了40多集的篇幅,自己剧本写了50集,最后拍成了60集,“电视剧必须讲故事,我 们的视角放在九儿。剧本努力向大师靠拢,保留小说中表现生命力狂野顽强的一面,但人物关系上和原小说有不同的地方,我的概念从创作之初就很清晰,定位成男 人和女人的战争,余占鳌和九儿处在互相征服反征服、又爱又恨的状态,这一点不是小说努力的方向,但在电视剧里概念清晰,他们几乎每次见面都是一次战斗”。 电视剧的篇幅长,加上了一条剿匪线索,原先电影中没有的高密县长朱豪三成了男二号,戏份颇多,秦海璐扮演的单家大嫂淑贤、黄轩扮演的九儿初恋情人张俊杰也 是重要的新增人物,最后十余集则是抗战内容,“我没有为了篇幅而故意拖长,故事很复杂,一点水都没有,非常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