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剧院即将迎来其五周岁生日。12月28日,“朱哲琴——— 《听见·月出》分享会”在广州大剧院顺利举行,为广州大剧院五周年庆典系列活动拉开帷幕。作为一名艺术家、独立音乐人,朱哲琴于2010年8月成为广州大剧院首位签约艺术家。
传承人类的记忆
朱哲琴近年来致力于中国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自2009年起,她带领“世界看见”行动小组开始了“世界听见”民族音乐寻访之旅,遍走中国的少数民族版图,历时4个月,经过2万多公里,6个民族地区,采集民歌素材1000余首,收获和感触让她做出《月出》双CD专辑。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都不是从零开始的,我们是带着某种人类的记忆而来的,是带着我们民族、祖辈的传承而来的。”她说:“当我旅行到我们中国的山川河流、各个民族和地区的时候,我听到那些珍贵的民乐的时候,总是特别欣喜。当他们把这些珍贵的音乐交到我们手上,想象一下吧,就如你的长辈把一个传家宝交到你的手上,这时候,我们是不会无所作为的。”
当代并没有超越传统
朱哲琴讲述道,人们平时对于传统的印象就是“老”和“旧”,似乎传统的东西就是不适合现代的、日渐消亡的事物,“但是采集的过程完全打破了我对于传统的看法,所谓的当代音乐,其实当代的概念也没有超越前人的创造。”
她讲起一次采集经历,当时是农忙时期,村子里没有人,后来在田野里召集了一群年轻的苗族姑娘,她们给朱哲琴的团队唱了一首歌《稻花魂》。苗族人认为稻子有自己独立的灵魂,成熟的时候就像十五六岁少女,但是她追求自由,她要游走,因此全村人就要给它唱歌,用动听的歌声让麦子的灵魂留在麦田里,今年就会丰收。“听到第一句的时候,就像进入了g.c,感觉自己被歌曲的声浪冲得很远。”
力图最平等诚实地去再现
“我们原来的创作都有一个模式,在一个音乐的模式中创作,但是当我们走访这些民歌的时候,发现他们的音乐是从他们的生活背景,他们的地方人文中产生,用最原始、最天然的材料制作乐器。”
朱哲琴说:“创作的时候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能够平等地对待这些民族音乐的元素?事实上,我们从来没有把它们和世界其他乐种去平等对待。”在《月出》这张唱片的创作过程中,对中国民族的音乐元素做了非常深入的学习、理解、调研、分析,再把这些元素用一种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最平等、最诚实”的新的东西。(责编:甄紫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