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酬低、强度大,催生字幕“误速傻”
翻译讲究“信达雅”,如今不少电影的字幕翻译则被吐槽是“误速傻”。
八一厂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引进片从20部增至34部,票房也猛增,但电影译制费用却没有显著增加,一般来说总共5万元,包含了翻译、配音等各种费用。“与进口大片动辄上亿元的票房相比,这个数字还蛮尴尬的。”上海译制片厂厂长刘风也表示。
报酬不高,强度却不小。“进口片通常译制时间很短,尤其是分账大片,一般都是上映前一个半月拿到剧本和音像素材,再利用20天完成翻译、配音、审核等多个流程,留给翻译的时间就更短了。”贾秀琰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有业内人士表示,译制厂在招聘过程中的筛查和对译制质量的把关甚至还不如网字幕组严格,“误速傻”字幕的诞生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