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铃木利贺剧团的《李尔王》在沪首演,全场笑声不断。因为有中日韩三个国家的演员,台词衔接用了不同语种。韩国演员的“思密达”一出,场下就乐开了花...
从全场的笑点来看,无论语言还是剧情的乖谬,本质上都由时空错位语境悬殊而来。年代变了,语词、情境的含义也在迁徙。小姐已不是当年的小姐,同志也不是当年的同志,要求悲剧仍旧带着古典的面罩,似乎已是强人所难。
更关键的问题是,观众走进剧场,是为什么而来?其中有多少人是通了莎剧经典一关,并粗晓铃木训练法等专业知识有备而来?或者,至少为了求片刻深刻的体验而来?
在《李尔王》演后谈环节,铃木说“字幕不是没打全,在日本演出时,根本连字幕都没有”,并直接建议观众事前看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了解剧情后再来。他甚至并不在意,要给观众一个铃木版李尔王的形象,因为他在乎的已经不是舞台呈现了怎样的莎剧人物,而是“通过莎剧来展现我训练演员的方法。”
对大师铃木而言,这部首演于1984年的《李尔王》,在上海走过了10年的当代戏剧节舞台上,仍要向观众解释一些经典戏剧ABC,或许构成了当晚最有悲剧气氛的情感片段。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