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李尔王剧照舞台剧曝光 谁把《李尔王》变成了莎士比亚喜剧

2015/12/16 21:55:35 作者:T-luxiao… 来源:女物娱乐网
11月20日,铃木利贺剧团的《李尔王》在沪首演,全场笑声不断。因为有中日韩三个国家的演员,台词衔接用了不同语种。韩国演员的“思密达”一出,场下就乐开了花...

谁在让观众发笑
同一个场所,迥异的态度,背后是各色的诉求。该沉静的时候,身边却乐不可支,未免觉出打扰。看得前仰后合,瞥见左近射来冰冷的嫌恶神色,也难保不觉无趣。可偏是在剧场里,不同层次、境界、爱好的观众组成了共同的空间,彼此影响,甚至干扰。
把板子一股脑地拍在笑场的观众身上,似乎过于简单粗暴了——虽然铃木版的《李尔王》确实不是一部该笑的戏。但稀松的土壤里,本就长不出妖冶的花。
在剧场里,能一语道破铃木的舞台设置,理解演员赤足或穿足袋与表演之关系的观众,毕竟是少数。连看过《李尔王》原著乃至了解梗概的,目测也不占多数。
回望一下,有多少个时刻,本土话剧风生水起的市场里,最通俗易懂的运作方式是:花钱购买热门网络小说的版权,改编成话剧,找年轻到可能尚未毕业的演员,搭好班子,拉广告、邀赞助、做营销。如果成了,剧场里有人来,项目有营收,下一部戏就能请到更好的演员,邀请更大牌的导演,雪球越滚越大。
假以时日,票房门口排队的队伍长了,剧场里的上座率高了。新剧层出不穷的同时,时兴的用语和走心的包袱每每引发哄堂大笑。只是,越来越多年轻的观众步入剧场,因为觉得话剧毕竟和影院不同,有每场独一无二的体验,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所有的理想、艺术,都躲在盈利的高压线下,成为量产的牺牲品。
当相当一部分观众——至少足够多的笑声响彻了剧场——觉得话剧也就是轻松应对无须深究时,又怎能指望他们对着《李尔王》悲从中来?文化生意无可厚非,但卖家能招来的,永远只是买家而已。
《雷雨》有不老的内核,却难逃老化的语境。任何话剧都是如此。与其质问观众不尊重艺术,倒不如思考艺术缘何得不到尊重?
谁把《李尔王》变成了莎士比亚喜剧?有体制的问题,有市场的问题,自然也有观众的问题。穿透盘根错节的关系,也许分众是最合宜的办法。

上一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