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有关《士兵突击》评价  带你重温不一样的军旅剧情

2016/5/27 22:00:24 作者:O3-yumen… 来源:女物娱乐网
《士兵突击》 的十年印象复归鲜活。且不说这10年里,有多少因许三多而穿上戎装的有志青年难以忘却初心,即便生命里从未遭逢过军装的普通观众,也根本无需刻意回溯。

许三多之外,该剧更立起了军营男子汉群像。史今,有责任感的集体主义捍卫者,他承诺把许三多带成一个堂堂正正的兵,便做到了,但牺牲了自己留在部队的机会。他不抽烟,口袋里却总为好兄弟伍六一准备着一包烟。复员前,他向连长高城提出的唯一要求是去天安门看看。高城,团队至上的领导者,在全团16个连长中,高城是最刚烈的一个。他出身将门,爱兵如子,史今的复员、伍六一的残疾、成才的跳槽让他十分受伤。但许三多的不折不挠感染了他,让他在钢七连解散之后继续为部队尽职。袁朗,“近乎完美的军人”。他能用60秒反身组枪,25发全部命中。他带兵的手法近乎残酷却又科学,而在选定了自己的战友后,他说出了剧中最让人感动的话:“以后要常相守了,常相守,是个考验,随时随地,一生。”还有温和的知识精英吴哲、骄傲的自我选择者伍六一,尽忠职守的“屠夫”齐桓,当这些军人形象身上也能逐渐梳理出一种当代男人应有的英雄主义———顶天立地,泾渭分明,永怀一颗赤子之心,许三多初来乍到时的草原小树竟也有了参天之姿。

经典与一般作品最大的区别是,随着年久越深,经典越能追随你切入不同年龄段位的领悟,不断生长出新的寓意、新的期冀。因而,应当感谢 《士兵突击》,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它起到了某种社会学意义的价值修正与修复作用
曾有学者把 《士兵突击》 与 《平凡的世界》 相提并论,认为两者都是一度被学术低估,却在民间靠口碑“投石”进而荡出涟漪的作品。如果说路遥笔下孙氏兄弟的质朴奋斗拥有历久弥新的珍贵价值,那么 《士兵突击》在10年岁月流淌中也渐次沉淀出不同的时代况味。
10年前,许三多的耐受力被视为剧眼所在。无任务无战友无目标,要克服被抛弃的恐惧、空虚的蚕食、无所作为的放任、自由的眩晕,趟过自我这条河,才算完成了一个士兵真正的内心基建。团长说,想到和做到之间隔着千山万水。这万重山水即是知与行,知行合一是古往今来的人生至高境界,许三多竟然实现了。反观现实里的所谓聪明人,做事总爱掂量付出与得到,在前途未卜时,基本任由“自在”不负责任地控股,宁肯混迹也不思进取,乐于把自己交给空旷的客观。于是10年前,大众最爱探讨的是许三多身上的“反成功学”,探讨他可以容忍“成功”缺失的勇往直前。
但回首再见,人们发现剧中更深刻且具有普遍性的命题,其实是面向自我———人如何面对生来的孤独,如何面对生命中重要的人一个个离开。就像许三多,他在草原上长达半年的形影相吊,让那颗一贯懵懂的心灵苏醒了,开始了从自发到自觉的精神挺进。只有无依无靠过,才有可能探及自己忍与韧的底线,才有可能调动潜能里那股无坚不摧的力量,为一个叫作“信仰”的东西而舍我其谁。从探讨“反成功学”到面向自我,男人们会忆及过去的日子,女人们会试图理解男人;还有那些解不开军队情结的人,他们在寻找自己的可能生活,并惊喜地发现了与现实生活合拍的节奏———每个人内心的自卑、每个人生来的孤独、每个人生命中的珍惜和每个人为实现梦想的努力,并以此揭开内心的隐秘情感与无法言说的共鸣。
实在应当感谢 《士兵突击》,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它起到了某种社会学意义的价值修正与修复作用。当一些人被欲望牵引着,弄丢了精神坐标,或者说,当成功只剩下一个量化指标时,“活着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儿”,“不抛弃不放弃”,这简单纯粹又意味无穷的宣言,不但重新定义了奋斗的价值,而且生动地诠释了人与人之间所该拥有的关系真谛。如同木心的诗曰:“能做的只是长途跋涉和归真返璞。那么古朴却又那么新鲜,带着回归的呼唤。”
似乎是横空出世的兰晓龙成了那一年最受瞩目的编剧。当他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思考、寄望、爱与哀愁,都献给了钢七连,就像倾尽所有谈了一场感情激越、元气淋漓、全身每一个基层细胞都次第盛放的恋爱,曾经的沧海里飘满生命的悲欢,隔着10年的光阴回望,那既是一个人的情智之花,也是一个时代关于信仰与信念、承诺与坚持的思想结晶。后来这位编剧再也未能超越自己在这部剧里抵达的高度了,因为太执拗于道理,《我的团长我的团》 《生死线》 反而在预设的道理中迷路了;而2013年播出、由张译主演的抗战剧 《好家伙》 更是因为在思想的窄巷里孤傲远行而被迅速淹没。愈是如此,《士兵突击》 的历久弥新愈叫人感喟———10年了,《士兵突击》 的人格阵仗依旧荡气回肠、遍地风流,不经意间,即成经典。
与 《士兵突击》 一并被纳入重温热潮的,还有一批谍战剧:《誓言无声》 《潜伏》 《暗算》《黎明之前》 ———这是一个被演绎了无数遍的主题,地下谍报人员,他们被动甚至主动地抹去自己,趟过黑暗之河,信仰是黎明前的一丝光亮、是无底深海中澎湃的焰火
重温 《士兵突击》 时,有人把《誓言无声》 《潜伏》 等一批谍战剧同提上列表,将其统称为“感动过中国的军旅剧”。《誓言无声》 首播于2002年,《潜伏》 走红在2009年,人们被经久感动的,不是一个个真空包装的军营童话,而是混沌未凿的人生命题。
这样的命题有两重,显见的是革命者的信仰母题。《潜伏》 中有一句经典台词:“信仰是无底的深海。”《黎明之前》 同样关乎信仰。《风声》 影片结尾是一段中共地下党员的旁白:“老鬼不是一个人,他们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信仰,这是一个特殊的名词,也是现代社会最缺乏的东西之一,著名影视研究学者、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认为:“中国影视高扬起了信仰的旗帜,进入了信仰时代。”他说,“中国影视回归信仰,至少有两点启迪。其一,现实中的种种丑恶现象有其深刻的信仰危机原因。其二,我们开始了中国式大片的人间正道———用一个感人的故事去演绎中国精神。当我们这个民族在整体和远景范畴上不差钱的时候,我们需要有信仰、精神、意义来内聚力量,鼓舞斗志,引领风尚。而在这其中,影视产品所起到的作用独到而独特,我们需要在信仰的层面从头起航。”
而在多年不断的品读和解剖后,人们更为第二重爱的母题而动容。《潜伏》 里,暗流汹涌的岁月,谁言革命者依存于信仰的爱情不是另一种英雄主义?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