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我的电影我做主

2010/10/8 15:05:35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法国的公司买下《小武》的国际版权之后,具体在哪个国家发行,就是他们去谈了,贾樟柯除了收版权定金,还有票房分红。《站台》的投资有贾樟柯自己的400万——这是他从《小武》中得到的收入,也有北野武的制作公司T-MAKET投入的500万,另外还有法国外交部提供的70万美元的基金。

左起:贾樟柯、赵涛、北野合影

左起:贾樟柯、赵涛、北野合影

电影《小武》工作照

电影《小武》工作照

  贾樟柯的电影在内地没有大卖过,可他也从来不愁钱。他有稳定的投资人和销售渠道,这个艺术片导演从一开始就遵循商业规则。

  记者 邓艳玲 北京报道

  贾樟柯没有给自己的新电影《在清朝》投资,而在以往的电影中,他总会投上三分之一。“我们也要赚钱啊!因为我的电影都赚钱,为什么要让别人赚钱呢?”他对《》记者说。

  三分之一的原则

  《在清朝》的主要投资方是香港寰亚的林建岳,资金早在2006年就准备好了,一直等着忙碌的贾樟柯抽出时间拍摄。

  在以往的电影中,贾樟柯并不只是导演,也会做自己电影的投资人,而且都是占总投资的三分之一。《在清朝》他没有参与投资是个例外,因为他必须要还给香港寰亚的老板林建岳一个人情。林建岳从四年前一直等到现在,要他帮助拍一部电影,始终初衷不改。“今后应该不太会出现这种情况。”他补充说明。

  “钱从来就不是问题,我要拍电影,资金从来都是充裕的。”说到钱,贾樟柯的表情总是很轻松。

  2010年初启动的“添翼计划”,正是因为找上门来的投资实在太多,他把用不完的钱,转而投资给其他有才华的导演。这个计划的启动资金是一亿元,主要用于培养青年导演,支持他们把好的电影剧本拍出来。

  从去年开始,一直不缺钱的贾樟柯,也有些被突然找上门来的大笔资金吓到了,差不多十几亿资金! “对电影感兴趣的各色人等突然多了起来,挖煤的,做钢材的,搞房地产的……他们都看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迅速成长,都想加入”。

  贾樟柯是山西人,家乡的煤老板几次来找他,讨论投资电影的事情。其中一个自称资本最“小”的,身价也有3个亿。尽管,他们之前对于电影一无所知,但已经打定主意要在电影行业谋一席之地。

  贾樟柯没有来者不拒。他说:“我对资本是有要求的。”他并不喜欢钱越多越好,他希望的是用最合适的钱来拍电影,而且投资人最好是懂电影的人。

  “添翼计划”中由青年导演韩杰执导的《Hello!树先生》即将完成。这个片子的投资并不大,贾樟柯自己一个人也完全可以承担,但他自己只投了三分之一。保利博纳投三分之一,上影集团投三分之一。

  这个投资比例自有道理——保利博纳有联合院线,它的加入保证了终端发行;上影是国有企业,可以为整个影片的立项、送审保驾护航;贾樟柯则是对片子的质量进行把关。

  贾樟柯要的投资就是要这样能互补的组合资源。“对一个不太缺钱的计划和公司来说,钱不是最主要的,钱背后的资源是最主要的。”他说。

  才华换投资

  “添翼计划”已经投资了三部电影:《树先生》、《因父之名》、《陌生》,无一例外都是青年导演的处女作。

  “真正有才华的导演,他的才华一定可以通过片子呈现,也肯定是有市场的。”贾樟柯并不想成为一个恩赐者。同时,他当然知道,对一个导演而言,第一部电影的投资也是最难找的。

  1994年冬天,还是北京电影学院大二学生的贾樟柯,筹拍《小山回家》。一个50分钟的短片,反映一个在北京某餐馆打工的民工被老板辞退后,寻找昔日伙伴一道回家的故事。

  拍摄用了2万块钱,一部分来自他当枪手写剧本攒的钱,一部分是朋友同学的赞助。钱主要用于租摄像器材和购买胶片,小山就是由他同班同学王宏伟出演,其他角色也都是同学、朋友友情客串。

  就是这个极低成本的学生习作,为贾樟柯开始展示自己的才华。1996年,《小山回家》去参加香港国际影片展的短片竞赛,不但片子获得了最佳故事片奖,他还认识了周强——他导演生涯最重要的拍档之一。从那以后,周强成了他的制片人。

  出生香港的周强当时刚从美国留学回来,成立一个名为“胡同”的制作公司,致力于推进独立影片的创作。贾樟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长片《小武》就这样拿到了第一笔投资,这也是他导演生涯开始的第一笔投资。来自香港的“胡同”。

  “胡同”给的资金并不足以启动《小武》的前期拍摄。贾樟柯一个在山西开广告公司的朋友,以私人的名义又给了一笔钱,这样,贾樟柯才凑齐了《小武》的前拍摄所需要的20万。这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投资组合:一笔钱靠商业,一笔钱靠人情。

  加上后期制作费用,《小武》一共用了38万。38万还是主要用在摄像机、胶片等硬件设施的租用和购买上。人工都是打折的,每个人都只是拿津贴。摄影师工资本来是两万块钱,就先给2000,还有1.8万等回收再说。

  1998年初,贾樟柯把片子的录像带寄往柏林电影节。《小武》柏林电影节播放并获奖之后,贾樟柯突然发现自己变得“很热门起来”,很多制片公司都在“抢”他,要给他投资拍片。有一次,他到法国和制片公司谈合作,要回国了还没谈完,好几家制片公司的负责人,干脆就跟着他从法国一块飞到北京,继续谈。

  《小武》也让日本的大导演北野武找到了贾樟柯。两人很快成为惺惺相惜的好友,从那之后,北野武的制作公司T-MAKET成为贾樟柯接下来的《站台》、《任逍遥》、《世界》等片子的重要投资者。

  柏林电影节之后的半年,《小武》通过法国一个全球发行营销公司,发行到十几个国家。贾樟柯口袋里一下子很多钱,最多的时候,他手里有400多万。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到现在,贾樟柯拍片不再为找钱发愁。

  贾樟柯模式

  1990年,画家刘小东的作品《心乱的男孩》让贾樟柯深有感触。他觉得,自己就是画中那个坐在桌前发呆的小男孩。那时,贾樟柯还在学画,准备报考美院,自己的未来是什么,他思绪纷乱。

  四年后,依然是大学生的他,再也不是心乱的男孩。

  对于使他受到影坛第一次认可的《小山回家》,他认为这不算是一个正式投资的作品,“所有人都开绿灯,工作人员都不收钱”。

  那时,他就认为:“赞助型的投资不合理,即使两万块,也应该回收回来。”

  他在香港国际影展得到的一笔奖金,首先就想到回报“赞助投资人”。《小武》也是这样,一旦回收了资金,他第一件事就是还钱。回报完投资之后,接下来回收的钱再作为利润分红。

  “从我们进电影学院学习电影制作,上的第一堂课就告诉了我们——电影是艺术的所有门类中最花钱的,有很强的工业属性。”贾樟柯说。

  “如果你的电影赚不到钱,没有人再给你投资,你的创作也就中断了。”如果一个导演说自己不懂艺术和创作之外的事情,贾樟柯觉得:“那是他的知识不够全面,能力也是有欠缺的。”

  在电影学院读书的时候,贾樟柯就要求自己必须去学习哪怕简单的工业知识,金融知识,要求自己必须对金融,对产业,对整个经济领域有一些基本的认识——因为这是从事电影行业的一个前提。

  1998年,贾樟柯还不到三十岁,只拍过《小武》一部长片,但他已经显示出令人叹服的成熟。当时找他谈《小武》国际版权的公司有很多家,他选中的是法国的一家全球代理公司。这家公司在全球都有营销网络,差不多三四十个国家。

  法国的公司买下《小武》的国际版权之后,具体在哪个国家发行,就是他们去谈了,贾樟柯除了收版权定金,还有票房分红。

  《站台》的投资有贾樟柯自己的400万——这是他从《小武》中得到的收入,也有北野武的制作公司T-MAKET投入的500万,另外还有法国外交部提供的70万美元的基金。选择这两个地区的钱,就是出于电影投资回报的考虑。

  北野武的制作公司在亚洲有绝对的影响力,选择它就能进入到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日本。在日本,贾樟柯和北野武的电影一直都是同一家发行公司。美国有三四家独立电影公司,也总是买他的影片来放映,因为他们自己就有专门的艺术片院线,来放映高品质的艺术片。

  现在,法国MK2公司是贾樟柯新的全球的销售代理。这是法国第三大的院线,他们有覆盖全球的发行网络,甚至可以卖到非洲和南美洲。

  尽管每一部片子每次发行的情况各不相同,但法国、美国、加拿大、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英国,是贾樟柯最忠诚的市场。

  贾樟柯并不认为这是自己独有的模式。“这是国际电影工业成熟规范的渠道,进入了这个渠道,一切都按规矩来就可以。”

  在他看来,目前国内也只有王小帅、娄烨和他一样,每一部片子都拥有国际市场,都能进入国际发行渠道。另外还有张艺谋和陈凯歌也具有国际号召力。张艺谋的电影在北美和欧洲有着基本的发行网络,陈凯歌也有。

  “应该崇拜的是利润率”

  今年夏天,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取得6.5亿的票房。面对这个灼人的数字,贾樟柯不动声色地说:“应该崇拜的不是数字,应该崇拜的是利润率。”

  对于自己所有电影国内票房不佳有些甚至惨败的现实,贾樟柯从来就不回避。

  《世界》之前,贾樟柯的电影都不能在国内上映。投资1000万的《世界》在国内的票房也只有200万元。

  让他获得2006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三峡好人》,和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同一天上映,国内票房只有100多万,分到他手里是30万左右。但他印了70多个拷贝,等于在国内赔了40多万。

  但是,按照发行方公布的数字,《世界》在北美地区的版权就高达百万美元,国际销售在2004年的华语片中仅次于《十面埋伏》和《2046》。《世界》的全球总收益相当于按票房算是一亿两千万。

  在威尼斯电影节上,《三峡好人》两天就卖掉了国际版权,卖到差不多25个国家,票房比《功夫》要高很多。那一年,《三峡好人》作为一个文艺片,在欧洲的票房超过了来自亚洲的所有类型电影。

  MK2是从《二十四城记》才和贾樟柯合作的。之所以选择了MK2,“因为它给的定金更高,翻了倍。基本上在国内上映前,电影就已经可以盈微利。”

  贾樟柯已发行的片子中,因为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最近的《海上传奇》虽然比起上一部的《二十四城记》稍微差一点,但也光凭着国际版权的定金,就回收了三分之一的投资。《二十四城记》虽然是纪录片,却是按照有明星的商业大片的格局进行版权出售的。收入超出了贾樟柯的预测。

  因为版权销售的第一步是定金的收入,定金的收入基本能达到微利,大概两三年后就会有真正的分红过来。贾樟柯的电影投资回收周期都比较长,大概有三年回收期。像《海上传奇》,明年2月才会在法国公映。而国内一般其他的片子,最长也就是半年的回收期。

  虽然国外版权已经保证自己盈利,但对于国内市场,贾樟柯仍然不遗余力推进,“要让想看到这类片子的人可以看到。”

  贾樟柯对“亿元导演俱乐部”一直持一种审慎的态度。按照中国电影现在的票房分账规则,投资一亿的电影,票房达三个亿都还是赔钱的。必须要超过三亿,才能保本才能谈及盈利。

  对于现在动辄号称亿元投资的所谓“大片”,贾樟柯说:“十几年来所谓大片的概念深入人心,造成了很多优秀电影被遮蔽。”

  在贾樟柯看来,因为热钱的大量涌入,中国拍电影越来越像“军备竞赛”,不停膨胀。一定要最多的资金,最强大的演员阵容、制作班底。“因为是超级投资,必然要求超级回报,要求超级票房,于是,电影越拍越安全,越拍越没个性,越来越缺乏独立思考。”

  对于过度的票房崇拜,贾樟柯说:“其实只要简单了解人类历史,简单了解文化的背景,你会发现大众是非常靠不住的,大众口碑是非常吓人的,在这里,票房是另一种媚俗。”

  他并不狂热地追求短暂的票房。甚至,他拍电影赚钱的方式都不仅仅是票房。拍完电影之后,他会全情投入全球的推广。除了自己的常规渠道,他还会毫不犹豫地参与很多联合的商业开发活动。比如,《海上传奇》的全球首映式,就作为一个活动产品卖了出去,他从中也有很好的回收。

  “任何一部电影都是要盈利的,都是商品,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还羞羞答答的,那就没意思了。”贾樟柯说,但同时,他也坚持,“我的电影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