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港片段落
《喋血双雄》中经典对白由张济平(右,配周润发)和冯雪锐(左,配李修贤)
李翰祥对配音要求极其严格
成龙在《奇迹》后开始重视配音
杂音
李碧华程小东(微博)争执不下时,配音说了算
有些导演和制作人对配音的重视,反而给配音工作增加了许多难题。遇到意见不统一的主创,难题就更大了。张佩儒回忆,当年程小东执导《古今大战秦俑情》,到了配音阶段,编剧李碧华也在,她也是小说的原著作者,对台词要求特别高,要求电影不能改动她的对白。“我们常常会碰到难题,不知道该听谁的,李碧华的对白和演员的嘴型是对不上的,程小东自己也有对白已经不记得了,副导演又有他自己的意见,三个人争执不下。”老板朱牧坐在后面也不说话,任凭他们在那里争论。
过了一会,朱牧看了张佩儒一眼,张佩儒就直接问:“我来弄可以吗。”朱牧点头后,他就到配音室去配音、写词。“我没有征求他们三个人的意见,可能把三个人都得罪了,因为我配音的时候完全不管那三个人,配完了之后,朱牧也点头了。”
张佩儒说,在香港配音老是遇到这种烂账。有时候连导演也不记得对白,场记又没记下来,只好完全交给配音来创作。当年配音领班的责任极重。这也极其考验配音人员的综合素质。李连杰(微博)在《南北少林》里面有一场赶羊的戏,当时场记就没有记下来他的对白,负责配音的冯雪锐在配音时只能现场给他编词。“根据他的情节、导演的意图来给他编词。后来那段戏配出来就非常活。”
冯雪锐笑说,刘家昌的有些电影里面的角色没有词的,每次实在想不到对白了,他就用歌来填进去。他说刘家昌是个很好玩的人,高兴起来有时候会塞给每个人钱然后带着大家出去玩,直到把钱花光才准走。“他人很好玩、很逗。这些都是大时代的人物,心胸大。人就要有气度,有些事情不能看得太严重。你也可以开我的玩笑,我也可以开你的玩笑,用玩的心态看事情,就不会把什么都看得那么重。”
多声道
不仅要一人分饰几角还要能弹会唱
冯雪锐的声音到现在都保养得很好,这位当年专配“小生”的高手,到现在仍听不出一点“沧桑”的味道。他笑说,其实即使在他很年轻的时候,他也曾配过“老生”。在电影《棋王》里,梁家辉的角色是他配的,他同时还配了片中一个有哲学味道的老头,完全两个风格。
“一个好的配音演员,你一定要是superm arket,什么角色你都能配。以前我参加的戏,经常要配两三个角色。”冯雪锐说。
除了一人分饰几角外,配音演员还必须能说各种方言,还要会唱黄梅调、会唱京剧,甚至还要懂乐器、拉二胡。在叶德娴和周润发主演的《鬼新娘》里面有一场粤剧大戏,当时为了迎合海外以及内地市场,配音领班就决定把这场戏改为京戏。当时班底里面有一个会京戏的配音员,二话不说找来了二胡、月琴、唢呐等乐器,现场就来了段京剧演奏。他们还常常把厦门戏变成黄梅调,把粤剧变成京剧。没有场面,他们自己编,没有伴奏,他们自己找乐器伴奏。
张济平配过无数英雄人物,但他也擅长拟声。具备模仿鹦鹉等小动物甚至刷牙与闹钟声的功力,可见其十项全能。
所以,张佩儒和冯雪锐不约而同谈道:“配音演员就是要不断地要求自己,不断地看书,不断地领悟。我配了几千部电影,我也受到了这些对白的影响,很多是很有哲理的。其实配音这个工作也培养了我的修养。”
大佬威水史
●冯雪锐
冯雪锐,人称“冯大哥”,香港国语配音界首屈一指的元老。冯雪锐配过的作品部部脍炙人口,部部是经典。他的声音扮演过《英雄本色》的狄龙,《纵横四海》的周润发,《笑傲江湖》的令狐冲……1980年代的第一版雀巢咖啡广告语“味道好极了”也是出自冯大哥之口。
●张济平
张济平就是配音界的“小马哥”,不少人听到他的声音,就会恍然大悟:“原来你就是《英雄本色》的小马哥!”张济平天生一副“老嗓”,铿锵雄浑,极富男性魅力。《笑傲江湖》、《黄飞鸿》、《老夫子》、《倩女幽魂》都有他的声音。更妙的是,张济平还擅长拟声,具备了模仿鹦鹉、喝可乐、咬苹果、闹钟等声音的功架。
●张佩儒、张佩山
张佩儒与同胞哥哥张佩山1960年代同为邵氏演员,后专心于配音工作。张佩儒是成龙、洪金宝鼎盛时期的御用配音。而哥哥张佩山是当年最红最忙最累的配音人,他最高纪录一个月配了27部电影。他是李小龙钦点的配音员,好几部李小龙电影的对白都是由他完成的。
●姜小亮
他不但与张佩儒一道在《双龙会》中为成龙献过声,也参与过《重案组》、《新上海滩》等影片的制作,还在《家有喜事》中为周星驰“代言”,最经典的台词便是“这女人呢,就像这荷包蛋,叮铃当啷的和在一块,就得趁热吃,凉了就没味道了”,令无数港影迷铭记至今。(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焦姣
1970年起代专注配音工作。之后就将配音当主业,当年的当红女一号几乎都由焦姣包揽,钟楚红、张曼玉等等的角色几乎都由她来配音。萧芳芳的《林亚珍》、郑裕玲(微博)获得金马奖影后的作品《星星月亮太阳》也是焦姣的代表作。
大佬辛苦史
累到躺着配
上世纪80年代的香港,电影产业尤其蓬勃,配音演员们个个起早贪黑,工作量最大的时候一个月要配20部以上的电影,其中之苦可想而知。冯雪锐说:“《新龙门客栈》的时候,我已经是躺着配音的了。我当场要改对白,对白不好,配音也不会好的。写出那个味道才能配出那个味道,别看虚词,但是它都是语气,好像‘哼、哈’都是很重要的。”他试过连续两三天没有离开过麦克风,配到熬不住了,就打支声带闭合针又重新走到麦克风前面。冯雪锐说,通常一部电影需要配三到四天,而配完一集电视剧至少也要5个小时。当年张佩山创下了一个月配了27部电影的最高纪录,“最红最累最忙的配音人”。
工资比工厂工人还低
上世纪70年代,刚进邵氏配音班,邵氏给配音员的工资是800元,而当时冯雪锐在工厂当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也有900元。
1980年,冯雪锐配的一集电视剧拿到的是200块的工资。冯雪锐形容给电视剧配音就是抢钱的活儿,配一集电视剧基本要5个小时,还没算NG的时间。
1990年代,冯雪锐坐享配音界的第一把交椅。他配一部电影大概用时三到四天,片酬是日薪1万。但一般的配音员就只有3500日薪,每天工作起码8个小时。当领班的他当年还有专门配杂声的一组演员,日薪500元。
配杂声更辛苦
配完主角的声音,还要为杂声而烦恼。为陈可辛配《投名状》的时候,冯雪锐专门到片场门口的群众演员里寻声音,谁喊得粗犷,谁喊得最给力,就选谁!曾经也因为预算的原因,冯领班不得不开车把录音机器运到武警学校里面,让武警们给他喊出强而有力的一声“杀啊!”。
经典功夫片里面最少不得的当然是以武林为题材的电影。但光是为少林寺里面众僧念经的杂声就给了配音员们一个不小的难题。念经的内容牵涉宗教,谁都不敢乱改词乱配词。思前想后,配音演员想出了一道妙方:从报纸上选取出相同的一段文字。众人站在麦克风后面一起从后往前念。这样既能让观众听到那确确实实是个字,但又不能揣摩出意思,这就是诵经杂声的神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