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张杨王小帅 年过四十的反思与怀旧(3)

2012/5/7 17:25:32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后来要拍《飞越老人院》,张杨请来许还山、吴天明、李滨等一众老艺术家作为影片主演,父亲张华勋也在其中。王小帅希望以后看自己影片的观众不用那么辛苦,什么时候想看就能有排片

张杨王小帅坚持对影片“返璞归真”的宣传,这能让他们“挺直腰板吆喝”

张杨王小帅坚持对影片“返璞归真”的宣传,这能让他们“挺直腰板吆喝”

  “我们是挺严肃的导演 干不出偷梁换柱的事”

  在影片正式公映之前,还有太多的事情等着王小帅和张杨去做。拍摄女物娱乐《新青年》那天,王小帅刚从一个电视节目录制现场马不停蹄赶来,张杨下了飞机就开始一家挨一家做访问,中途有十分钟的间隙,工作人员说,张导在会议室睡着了。

  他们都认同,导演希望用作品说话,不愿意出去吆喝。“但说实话,在这个时代里你要不去吆喝,就真不知道怎么让观众注意到还有这么一部电影。”张杨说。

  两部电影的团队也都面临着如何最大限度的扩散影片卖点、吸引观众进影院的难题。是否要更换片名,成了第一个摆在导演面前的选择。前段时间微博曾流传一段周立波与王小帅围绕《我十一》片名发生争执的视频,视频中两人都喝的有点高,周立波指着王小帅说:“你这片子好,可你片名太丑,你的11岁关我屁事,谁会被这片名吸引进影院啊?”

  这个话题太多人跟王小帅讨论过,包括负责《我十一》的发行公司。王小帅倒是很淡定:“大家可以讨论嘛,要给我换一个什么片名呢?”于是一些带有噱头性甚至耸人听闻的片名送到了他手上,“随便想就知道啦,什么《那些年,我们都是十一岁》。”张杨的《飞越老人院》同样面临周遭人纷纷建议改片名的困惑。“好多人出主意,主体观众都是80后、90后,‘老人院’这仨字一出来,谁看?”

  两位导演坚持不换。王小帅认为“我十一”这三个字不仅最贴合影片主旨,同时也具备怀旧气息和共鸣性。“这是王小帅的十一岁,你的呢?”他认为,不管是几零后,都有自己的十一岁,那一年发生过什么,幸福的还是痛苦的,现在回忆起来都是弥足珍贵。“社会发展太快了,我们都想要慢下来,梳理过往,找回消失的情怀。”甚至父母都可以带着自己十一岁的孩子去电影院看,“你现在都有IPAD了,你看爸爸小时候什么都没有,不照样挺快乐?”另一边厢,张杨也跟宣传团队聊,电影说的就是老人的故事,不提“老人院”,还能叫什么?而且片名实实在在的,将来宣传的时候他也能理直气壮挺起腰板去吆喝。“你编了别的名字,观众买票进去发现不符,这不是骗人吗?”

  以票房论英雄的市场环境,渐渐促使导演完成从单纯创作者到宣发工作者身份和意识的双重转变。张杨认为,像他们这种不以商业考量为创作出发点的导演,工作范畴其实已经涵盖了制片人。除了最大程度配合媒体采访、影片宣传之外,还需亲力亲为,出主意想对策。王小帅打了个比方,大家都在做月饼,你得包的漂亮,才有人愿意看上几眼。“肯定得包点什么,不能裸着就交出去了。”

  以往作品的宣传推广经历也给了他们不少经验和提醒。2005年5月电影《青红》在戛纳拿下评委会大奖,使得发行方临时决定趁热打铁,将原本定下的八九月份全国上映的档期提前至6月初。没有密集成系统的宣传,借着戛纳的余温,最终《青红》全国票房为三百万。

  “《青红》当年趁热就上,并没有一个缓冲时间。所以这次我想慢慢去推动《我十一》的宣传。”王小帅将这种方式称之为“慢发酵”,相比其他影片商业化的、硬性的广告投入,《我十一》相对迂回和慢热,通过媒体的持续关注、导演的配合宣传,令影片的信息渐渐被观众所熟知,而后在影院摆放展架,投放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