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的观众分为原著派和纯电影派,力挺小说的“原著党”看完觉得有点堵,没看过小说的觉得电影挺好。话说,有哪部中外名著拍成电影能超越原著的?因为所有读者都是“导演”,他们心里都有演员阵容,都有完美的那一场戏好不好?所以,对原著党来说,《白鹿原》的人物模型和文学是非根深蒂固在脑子里,这时候看到一部《白鹿原上的田小娥》,的确不甘心。
知名编剧芦苇号称自己是读《白鹿原》最多遍的读者,他用了五年时间,七易其稿改编剧本,甚至导演王全安都是他荐的。现在电影终于上映,芦苇拒绝编剧署名,这里面有多少无言,有多少不与谋,也有多少书生置气。
芦苇解释自己为什么要求不要在编剧中出现自己的名字时说,“导演有权交自己的本子,用了我的东西也给我署名。是我自己不愿意:虽然用了我的东西,但和我的精神指向不同。王全安写《白鹿原》剧本只用十六天,拍片时才意识到这个剧本不行,反过头来又大量搬用我的剧本内容。”王全安则解释说,署上七易其稿的芦苇的名是表示尊重。但是对芦苇来说,你用我的本子,才是最大的尊重,不用给我署个名儿,所征用细节算我免费赠送吧。张艺谋说,和价值观不一致的人合作是一种痛苦。芦苇说,精神指向相悖别署我的名字。都够狠的。
面对芦苇发言,王全安在深圳站接受采访,还保持风度说,芦苇很可爱,但是不理智,电影能得以公映,就是最大的进步和胜利。到了南京站,已经有点搂不住火了,明确表示芦苇的做法违背电影人的职业道德。影评人图宾根木匠的态度则是:《白鹿原》之于芦苇和王全安确是一次失败的合作,但没必要从交恶的角度去理解。芦苇是依托文学的,王全安是依托电影的,都有自己存在的合理性。
至于王全安所受争议《白鹿原上田小娥》的说法,从曝光的两版剧本的完稿时间来看,王全安的剧本末尾的时间是2005年3月,如果这个时间真实的话,2005年张雨绮还未出道,她和王全安是因《白鹿原》而结缘的。其实导演和女主的关系,有世界惯例的,当然此事不可倒推。王全安认为一个电影承载不了那么多东西,《白鹿原》人物众多,在电影的容量里如果平摊到每个人身上根本讲不透。白嘉轩身上道义、礼教的东西在电影里可以拍,但并不是最合适的。电影需要声色,需要情感,要讲述故事。这是他对电影以田小娥为主线的说法。
《白鹿原》这个电影从2004年立项到现在,前后钩沉出来的东西很罗生门。不过,芦苇版语言细节和结构代表原著党,王全安版代表从庞大原著母体中做减法的导演党。目前电影审查制度所执行的删减对电影伤害很大,无论是谁的本子。而且观众群分,影迷物聚,从专业角度上讲,电影和原著就是两回事,这是署名纠纷背后的根源。
南都特约娱评员 伊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