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金爵奖评委克里斯-克劳斯

2013/7/13 1:06:36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综艺》:但这些年德国有不少新人文艺类电影在国际上取得成功,比如获得奥斯卡的《窃听风暴》,还有你的《四分钟》。2013年,黄真真执导的爱情片《被偷走的那五年》首次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且为入围影片中惟一部女导演执导的影片。

  产业论坛上升势头明显,电影项目市场趋于成熟,上海创投的风格和特点愈发鲜明;电影节市场板块整体 发展方向与电影节同步进入“调整期”

  2013年上海电影节的市场、论坛板块,维持了既往水准——虽然交易市场相对缺少亮点,但本届产业论坛反响异常火爆,创投方面的项目市场也保持了活动的既有品位。不过,在电影节整体“转舵”的大背景下,市场板块未来的发展方向有待观望。

  交易、论坛:冷热不一

  2012年,上海电影节的“电影交易市场”与“电影项目市场”合并为了“电影市场”。根据电影节组委会公布的数据,本届交易市场共吸引了819家公司和机构参展,境外展商比例达到42%;买家方面,则有来自106个国家和地区的2718名嘉宾注册。

  虽然这个数据不错,但就现场情况而言,今年上海的交易市场稍显平淡。对内地电影节来说,交易市场是最难做的。这主要受限于产业大环境——在国内,进口片进入市场的渠道相对限定。近年来虽然批片市场看涨,但国内买家还是更倾向于前往柏林、戛纳和多伦多等海外电影节买片。同样,中国电影的海外销售也相对更依赖这些全球主要的电影市场,于是国内的电影节难免处境尴尬。无论是上海还是北京,短期内都难以成为中外电影交易真正的发生地。

  相比之下,上海电影节的产业论坛这几年上升势头明显。今年的论坛不少都处于爆满状态,现场一座难求。

  本届论坛设置较为成功,一方面,延续了活动一直跟进的对外合作、资本运作等宏观话题,并在具体议题上有所深入。其次,今年的活动也成功制造出了一些受瞩目的看点,其中又尤以两位国际导演:奥利弗·斯通与杜琪峰的对谈最吸人眼球。

  相比北京电影节的论坛,上海电影节论坛的气氛更开放,产业味道也更浓。嘉宾的发言也少了些拘束,一些当下的热门话题往往能在各层面得到有效回应。比如围绕正在上映的《天机:富春山居图》高票房低口碑的现象,好几场论坛都主动涉及,电影公司老总、一线制片和导演从各自角度对此进行探讨,这样的交流和碰撞正是业界所需要的。

  在论坛的选题和与产业的及时关联方面,近几年上海一直做得不错,不少场次都能紧跟行业最新脉动。例如去年的“明星制片”,今年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则是“华语电影青年制造论坛”。徐峥、郭敬明、杨采妮、薛晓路、杜家毅、方文山、张猛……这些曾经的明星、演员、制片和作家,此次作为导演一字排开站在了上海的讲坛上,且不论话题深入程度,单是这样的场面就很好地显示出了中国电影业的一时热点所在。

  在电影节面向业内的活动中,论坛似乎是最容易操作的,但也正因如此,其水平更考验主办方的软实力。上海电影节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资源,尤其是团队。实际上,电影节整个市场、论坛板块的具体运营者只有3人,其中主管这两块的业务副总监沈旸是业内资深人士,在电影节工作已超过10年。分管交易市场和项目市场的事务部主管李庆阳和朱丹虽然都只有30岁上下,但二人在所负责部门也都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这种团队的连续性与专业集中度最终也会反映在活动之中。这一点在上海创投的发展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上海创投第7年

  作为国内资格最老,影响最大的电影创投活动,上海电影节的“电影项目市场”今年有224个项目报名,最终8个项目进入了“中国电影项目创投”,另外21个入围“合拍片项目洽谈”。经过与735位买家的495场预约洽谈,29个项目均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上海项目市场能有今天的局面令人感慨。2007年,记者第一次参加上海电影节,那一年上海创投会初次举办,当时名为“中国电影项目创投”的该活动仍有蹒跚学步之感,第一届只有7个项目参与。相比亚洲其他同类活动,上海首创了很多富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比如项目的公开陈述,后来证明这的确能为新人项目赢得更多关注。

  此外,主办方还请来中外业内资深人士为上台陈述的新人进行辅导。这个当时业内笑称为“高考冲刺班”的环节最初仅限入围项目参与,如今作为“电影大师班”的一部分对外开放,为更多有意电影的年轻人敞开了大门。 沈旸希望该活动未来能得到进一步拓展和升级,“比如做成类似柏林的天才训练营。”

  从本届项目市场的情况看,其之前的努力收到了成效。第一届创投时的7个项目有6个都是导演自己上台陈述,当时的辅导针对的是一些非常基本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应避免花5分钟解释片名等等。而如今,制片人与导演在陈述中的分工协作已成常态,对时间的把控,创作、制作部分的均衡介绍,以及文字、视频等多种演示材料的互动也相当成熟。今年有不少项目的现场演示都相当成功。

  举办7届以来,上海项目市场利用其平台、资源支持了一系列本地电影。例如首届创投会上杨树鹏得到大奖的《苦竹林》,即后来的《我的唐朝兄弟》。还有2009年的《钢的琴》,张猛正是在这里结识了当时担任评委的秦海璐,后者投资并主演了这部影片。这一年上海创投选中的项目还有韩杰的《Hello!树先生》。这两部电影后来在2011年的金爵奖中会师。实际上,上海电影节能够在前几年成功推出一些本地优秀电影,跟创投单元在幕后的积极运作分不开。上海本可以利用项目市场和两个评奖单元打造出一个新人扶持、推广的完整链条。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种联动机制尚未能出现。

  上海创投远不止是项目的融资平台。贾樟柯的西河星汇近年来同样致力于新人导演扶植,其与项目市场多有合作,“我认为这个活动的机制能够帮助年轻导演更好地融入电影工业。”对于很多有意电影但尚未入行的年轻导演来说,上海电影节是一个主要的入口,也是其获得市场经验的起始地。北京的广告导演江均去年决定进入电影发展,他首站选择来到上海,“我当时对这个行业完全不了解,只是听说上海创投是对新人最开放的一个平台”。正是在“合拍项目洽谈”环节,他的剧本得到了业内及其他电影节创投单元的注意,目前其已有两个项目在紧密筹备之中。

  相比亚洲其他同类活动,上海创投的风格和特点比较鲜明。活动相对更重视项目品质,多年来一直注重文艺和商业气质的平衡,这在当前显得尤为可贵。“我们既欢迎有特质的商业类型片,也坚持对小型文艺片和艺术片开放。”在沈旸看来,保持这种平衡绝对必要,即便是项目最终的成片率会受到一定影响。

  例如在本届“中国电影项目创投”的8个项目中,《少女哪吒》是惟一一个明确定位于电影节的文艺小片。目前在国内,这类影片的运作很困难。该项目虽有一定投资,但团队整体缺乏电影制作经验。然而在评委会的审议后,本届项目市场最终把“最具创意项目奖”颁给了《少女哪吒》。另一位新人高博的剧本《跑火车》则获得了“最具市场投资潜力项目”。

  上海创投的这种平衡取向对整个电影行业也有某种制衡作用。然而,在目前商业化的大潮下,该活动这一坚持了多年的定位面临很大挑战。沈旸承认,当前市场化、唯票房论的冲击使得上海电影节保持一些既有方针变得越来越难。对于未来的方向,她说自己也没有把握。不过,从2007年至今,上海创投取得的成绩和影响不可抹杀,毕竟多年来通过这个平台,很多新片得以面世,大量新人也由此进入电影业,对整个中国电影来说,“至少我们曾经努力提供过一种不那么功利的价值观”。

上一页12345 ... 下一页 下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