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下我的家》在京举办探讨会

2012/9/13 12:04:39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电视剧《长白山下我的家》正在央视综合频道热播,这部描写朝鲜族人民生活的作品,不仅为2012年我国电视剧创作题材的丰富性增添了新的例证,也使我国少数民族电视剧的百花园更加灿烂芬芳。

  仲呈祥:歌舞交融 《长白山下》展现朝族民族精神

  仲呈祥:我们商量是在两会期间有幸先睹为快,几个月前就看了,具体分析就不重复了。我想说几点感受。

  第一点感受就是为什么说《长白山下我的家》具有事史品格,这不是随便套上去一句话,是因为《长白山下我的家》是第一部用电视剧的形式表现我国朝鲜族的精神史,心灵史的一部力作。每一个民族都有每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发展史,心灵轨迹史。而每一个民族的精神史和心灵史当中都必然积淀着这个民族对历史最珍贵的记忆,而且积累着这个民族在历史行进刚才中的情感体验,并且进而昭示出这个民族经过生活检验的价值取向。所以利用电视剧这种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深的艺术形式去艺术的展现每一个民族独特的历史记忆,情感积累和价值取向,这是它实史品格根源所在。正因为有这样的历史容量,有了这样的历史品格,有了这样的情感溶度,寻求到对应的独特的表现形式,就是这一部戏里面史话的形式。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如果都能以这种文化自觉的姿态和对本民族历史自信的姿态,利用电视剧,一部完整的中华民族精神史,心灵史就会呈现在云平上。这正是《长白山下我的家》独特的对中国电视剧创作的贡献。

  第二,这一部戏有一种很独特的私话风格,因为朝鲜族本身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这一部戏最大的特点是将历史的叙述同他的歌舞交融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基础,这两点结合在一起之后是这一部戏为中国长篇电视剧的创作在形式创新上增添了新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在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正因为如此一帮博士生我让他们看,看完以后证明了确实具有相当文化素养和文化准备的知识分子是喜欢的类型。在中国电视剧里面,这一类电视剧作为审美研究的对象是有利于中国电视人集合审美思维,展开审美想象的至宝,而且可以把中国电视剧人从那种追求视听感官,生理上的刺激感,而淡化乃至取消电视剧本应该人类的精神美感,错误文选的情感中挖掘出来。

  这样的电视剧在国家电视台播出的时候我认为是国家电视台义不容辞的责任,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在创造自己的同时,再创造自己的欣赏对象。一定量的播出这一类节目不可能造就一批懂得欣赏电视剧,具有较高鉴赏素养的欣赏群体。你越拿那种三俗的作品去将来欣赏的趣味越底下,就是审美创造个性循环。实际情况是这种戏一部也不能寄希望收视率多高,但是形成一种倾向的时候,我们回头看80年代的电视剧还会记得当时从一部电视剧读本剧很可能刘老师有印象,还有一部专门是探求电视剧语言,形式感很强烈,但是思想很健康的,都可以讲。

  还有引领,不能光是去迎合,电视剧艺术最终的目的是既要反应各个民族的精神生活,还要引领各个民族的精神世界。

  第三条,《长白山下我的家》我的家很好一条是注意表现了朝鲜族在自己本民族精神发展历史上不断迈向真善美,而且经过风雨迈向真善美的过程中,自觉的融进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成为共和国的有机组成人员,必不可少一分子。这一条在我们十八大以前播尤其重要,所以在这一条上遵循回来不能不看到编剧的功劳,编剧本身不是朝鲜族的,我们过去民族题材的作品有一个通常的毛病,常常由于编剧是汉族的,站在汉文化的中心地位上去俯视少数民族文化。这样以来老是以一种童话的态度去居高临下的反映,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面一说就是说民族团结,少数民族要跟汉族团结,最高形式就是通婚,你写就是阶级斗争为纲,那阶级斗争肯定是腰中揣着刀,杀人这种,这成了一种模式化以后就看不到生活本身丰富复杂内容。

  这个戏恰恰反过来了,我认为编剧是自觉把自己当成朝鲜族当中的一员,不是用汉族人的眼光写朝鲜族,是朝鲜族在写自己,表现自己精神的闪光,表现自己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融合,这就把创作思维上彻底的立足点变回来了,所以这三条经验我认为这个戏是有真实价值的。当然你看像李主席这样在哪生活过的,我也感受过张德江同志,谁都知道的,文联主席团的人都知道两次开会第一次在浙江当党委书记,第二次是在广东,他招待文联主席团的主席们吃饭,两次都说了这一段话。他说经济之富,文化之强,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在和平管理下竞争来竞争去,最终是文化力。他说请你们看二次世界大战,日本跟德国是战败国,德国被收拾的一贫如洗,最后没有多少年这两个国家都进了世界强国,什么原因呢?两个国家都有文化力,德国是靠反思能力,出过康德,黑格尔,德意志的民族他们反思他们的责任,很快东西合并一下子就丧失了。日本没有反思能力,但是有另外一种文化,他的民族就是动不动就要剖腹的,现在这王八蛋还要抢钓鱼岛。他说你看非洲一些国家很早到现在还不行,什么原因呢?缺乏文化力,但并不是说非洲没有文化。现在有文章专门写非洲的文化,非洲也有他的文化,但是有没有融化到民族人心中的文化力。

  情感积累和这样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在和自豪是非常有意味的事情。我们应该把电视剧这种家庭艺术搞成既可以寻找一些打打杀杀,你要看也可以,也不是说一点不要。连那么尊贵的李主席都喜欢看武侠片,但是这个民族也要欣赏这一类的电视剧,我们国家徐主任在这是担当重大责任的,带头要拿出这种作品来,靠这种作品的历史品位和艺术品位,美学品位征服受众。现在我们行政还写不过他,你看他倒过来写适应是为了征服,可能比喜欢不喜欢,高兴不喜欢要高明的多,他讲了辨证关系,不是只讲一种趋向,是一种辨证关系讲的,既强调要适应也强调征服。我是为这样的电视剧叫好,同时为国家台播出这样的电视剧高兴。

  我还是要说现在收视的采样要改变,不能老是相信现在的采样,部队里面也要有,知识分子也要有,高校里面也要有,现在文化不开会一定要让我说几句话我就说这个话,经济之富,文化之强,教育为本,一个民族的高等教育是这个民族思维最高体现。高等示范艺术教育是一个民族艺术思维的灵魂所在,如果放弃了这一条培养观众,我们现在是基本不培养观众,这是不行的。都是他喜欢看什么就给什么,其实一定要花大力气去造就一批懂得欣赏电视剧的。比如说文化部调优秀节目巡演就是培养高水平的观众,有人就说你这个东西搞政绩,还不是简单搞政绩,确实有这个作用可以培养一批懂得欣赏艺术的观众,这些观众要引领民众。有若干相应的理论问题需要澄清。谢谢。

  戴清:超越一般戏剧意义 《长白山下》传承家庭剧优良传统

  戴清:对这个戏我是由衷的喜欢,看第一集的时候就是热泪滚滚,我就谈一点自己的体会。我写了一篇东西,写了六千多字,是没有跟杂志社有约,就自己想写的,确实是仲主席说的我们学校博士生学习态度。我谈两点。

  我觉得这个戏有超越一部戏的意义和价值。第一点作为当下题材生态看,我们都知道以这种强情节,快节奏注重消费,商业化的题材类型配置中,这个戏有他的抒情品格,有他情感,心理取胜审美品格的作品。他的出现是让人惊艳的。我觉得这个戏带给你不是一种视觉的盛宴,或者是神经的振动,而是一种千回百转心灵的震撼,也是一种养心的东西。我看这个戏从一方面我们要高度评价它的意义。

  第二点我觉得这个戏和一般家庭伦理剧的优秀传统,比如说从《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这样一脉相承的作品看有继承同时也有非常强的审美超越的表现。大家知道在新世纪以后,家庭伦理剧的重要问题主要是什么呢?我觉得它的私密化,特别是近年来大家看到众多表现80后新婚闹剧或者是家斗剧平庸的东西越来越多。这种状况下使得心灵史和社会变迁史之间发生严重的断裂。这种私密化向内转是不良的态势,我们这个剧的出现有利的进行了纠偏,而且带来很有意义。他这种创新和审美品格的意义是绝对需要高度从理论上进行总结的。

  具体来说一部剧艺术特色我概括为三点。

  第一它是一个个体家庭民族国家生活交响曲,这一篇文章题目是悠悠成长史,浩浩民族志,是一个朝鲜族的心灵史和中国当代史的缩影。具体的内容有一些关于情节的分析,我不做展开了。刚才几位老专家都谈的非常好,我们在座其他同行,前辈都有审美的体会和艺术发现。我不去展开了。

  第二点我觉得在情感,心理的潜流中表现人物命运,这一点是体现尤为明显的。这个《长白山下我的家》不以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取胜,而是以心理情感的潜流取胜,不是巨浪狂风而常常是压抑的,克制的,纠结的,这样就有更强烈的心理能量和冲击力,我对刚才李准主席说的有很多地方都非常赞同,但是有一点不同的读解比如说第一场戏两个老人冲突已经很激烈了,但是这时候满含泪水的悲泣眼神,一下子这个冲突没有发展到极致,同时尽管争吵冲突戛然而止,但是并不意味着对观众和人物内心的情感激流就戛然而止,而是蓄积的,这是需要内心体会的,其实郁结还在哪,但是没有把冲突走向极致。

  从一开始这种编剧也好,还是整个创作团队对艺术节制的把握和审美的追求一开始就表现出来。像贞淑和安大夫走到一块,安大夫说我愿意和你们成为一家人,比贞淑我爱你更符合人物的身份,更体现羞怯厚重中年男人的责任感,因为把两位老人看成自己的父母去孝顺。这是非常好的神来之笔,类似这一类的对白,细腻的东西是需要体察的。我也很欣赏这种创作风格。

  还有像李家老人和儿媳之间的冲突,我特别喜欢丛珊老师的表演,里面人物都是几句话把人物个性的光彩和内心的力量展现出来了,你要是不让贞淑回来我让你不得了的面子在全村人面前丢光,还有后来一个人藏的东西一百个人也别想找到,我觉得这些对白都是非常精彩,都是有神来之笔的感觉。心理情感的潜流体现在全剧中为民族特色的歌舞,这个里面我觉得人物的表演,诗歌朗诵,歌舞,音乐,影像色彩共同成就了全剧的抒情风格。几年前我们拍一个剧静静的爱谧河那个我是很欣赏的。这个剧在抒情品格中做的艺术上更成熟而且更精到了。那个剧我觉得有一点生硬,在当代电影文章中写过。我在文章中分析比较细,比如说第5集,第13集,第18集,20集等等很多的抒情的表现,影像上,诗歌的,歌舞的等等这些方面都不错。

  这些抒情段落是点睛之笔,应该说当下风格特色的电视剧类型特色中,让电视剧艺术更加单一化,更加商业化轨道急速下滑大趋势下一个拉回来有力砝码,让我们电视剧艺术往多样化甚至是丰富性走的正能量的剧。我特别欣赏他。

  第三个特点就是在风速礼仪和人情之间,文化铭文。抒情赢得了美学高度,让这个作品有一种大文化的意义,成为完美呈现朝鲜族历史变迁的文化铭文。这一段也不做展开了,我觉得它当中尽管朝鲜族文化传统是被创作者做礼赞的,但是并没有传统的歌颂,也没有把这个少数民族的文化理想主义的悬隔起来,而是把历史的纹理,现实的意义非常质感的表现出来,我觉得这使得这一部作品精神内涵,历史反思和对当下现实关照意义更加有分量了。这个剧后面有一些展开的东西就不再说了,我的感觉有一点欠缺的是对现实,因为篇幅的问题对于现实的问题没有延伸出去,就是现实的东西少了,到了80年代还是比较浓墨重彩的,但是到90年代新世纪的东西有一点弱。我觉得这方面有一点欠缺,有一点遗憾。基本就讲这些,占用大家时间,谢谢。

上一页1234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