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物娱乐讯 电影《白鹿原》公映后,编剧芦苇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不满,称成片与自己希望表达的精神相去甚远,自己甚至不愿署名。而后,制片人出面指出其曾愿意署名,并且指出芦苇称送审剧本被掉包等说法毫无常识。而在9月23日,一位名为“不死的白鹿精神”的发布者在网上发布了芦苇和王全安的剧本,并且指出是当时西影厂厂长延艺云“扣下”了芦苇的二稿剧本,王全安是在这之后按照西影厂的建议完成的创作,而非“调包”了芦苇的剧本。
芦苇剧本被西影厂扣下
9月23日,《白鹿原》两版剧本——芦苇的二稿剧本和王全安的工作台本被曝光在网络上。后面附的背景介绍也对该片筹备期所遇到的种种状况做了说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名叫“不死的白鹿精神”的发布者还公布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细节——芦苇的一稿剧本没有过审,二稿剧本被当时西影厂厂长延艺云“扣下”,因为延艺云感觉二稿不如一稿,转而要求王全安用自己的思路完成剧本。因此,延艺云也是这个事件的关键人物。
芦苇曾想导演《白鹿原》
此外,“不死的白鹿精神”还提出,在《白鹿原》筹备的过程中,制片人王庆永曾约王全安谈导演事宜,被王全安回绝。后来芦苇本人计划担任导演,并进入筹备制作服装道具,后因芦苇和制片人王庆永关系破裂,筹备终止。
以下是网络曝光的背景介绍全文:
“背景介绍:
2004年初,芦苇出第一稿《白鹿原》剧本。 电影主因史诗格局不够,立项未能通过。
2004年9月, 芦苇完成第二稿剧本, 当时西影厂长长延艺云感觉二稿不如一稿,未敢申报电影局。要求王全安用自己的思路完成一稿剧本试一试。
2004年11月王全安版剧本完成,获西影认可,报电影局立项通过,并提出修改意见。2005年3月进入剧组筹备,王全安依照电影局修改意见,完成最终剧本,并发放剧组。
2005年,西影组织厂内编导及社会专家对芦苇二稿剧本和王全安版剧本进行讨论和比较之后,决定成立摄制组进入筹备,后因西影资金短缺,王全安退出剧组而停止。
2005年,由西安影视制片公司出资,制片人王乐邀请芦苇王全安联合编剧,王全安执导合作拍摄电影《图雅的婚事》,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大奖。
同年,经芦苇牵线,白鹿原电影拍摄权转卖给北京紫金长天,期间制片人王庆永曾约王全安谈导演事宜,被王全安回绝。芦苇先后完成三四五六七稿剧本,最终决定由芦苇本人担任导演,并进入筹备制作服装道具,后因芦苇和制片人王庆永关系破裂,筹备终止。
2010年,王全安编剧导演影片《团圆》,获柏林电影节最佳编剧银熊奖。同年,开始筹备拍摄了电影《白鹿原》。
抛开两版剧本的好坏不说,按电影局正常操作流程规定,完成的影片必须和剧本审查立项的剧本完全一致,不得擅自修改或使用其它版本。如果完成审查立项的剧本是王全安的版本,电影《白鹿原》的拍摄就只能使用这个版本。如果拍摄要使用芦苇版剧本,应该重新送审立项并获得通过,才合乎规定。”
从这个介绍中可以看出,《白鹿原》的筹备历经波折,甚至几易其主,编剧、导演、制片人、投资方都换过,或者试图换过。芦苇接受采访时称自己的二稿剧本只送达了西影厂,未被送到电影局。送审并通过的是王全安用16天写就的剧本也是事实。而《白鹿原》最终采用王全安的剧本拍摄,是按照国家的规定来完成,无可厚非。只是,王全安创作的剧本的确借鉴并使用了芦苇剧本中的不少情节,因此,出于版权的考虑,署名理应有芦苇。但两版剧本的大方向和精神又大相径庭,因此,才有了芦苇不满意成片甚至不愿署名的事情发生。(范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