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作品
导演
《我11》(2012年)
王小帅出席活动照
《日照重庆》(2009年)
《左右》 (2007年)
《青红》 (2005年)
《二弟》 (2003年)
《十七岁的单车》 (2001)
《梦幻田园》 (1999年)
《扁担·姑娘》 (1998年)
《极度寒冷》 (1996年)
《大游戏》 (1994年)
《冬春的日子》 (1993年)
编剧
《青红》 (2005年)
《二弟》 (2003年)
《十七岁的单车》 (2001年)
《扁担·姑娘》 (1998年)
《极度寒冷》 (1996年)
《大游戏》 (1994年)
《冬春的日子》 (1993年)
演员
《血战到底》 (2006年)
《世界》 (2004年)
王小帅作品:《不想回家》剧照
《红色小提琴》 (1998年)
《周末情人》 (1995年)
制作人
《七月》 (2006年)
《不想回家》 (2005年)
综艺节目
天天向上20120511
4获得荣誉
2001年第五十一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十七岁的单车》
2005年第五十八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青红》
2005年第四十二届土耳其金橙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青红》
2008年第五十八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左右》
2010年获颁“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2011年第二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导演奖《日照重庆》
影人特写
电影艺术
王小帅——艺术往左,票房往右
如同从沉闷的秩序中透出一丝混沌的天光,王小帅的电影不是一把刀,而是一剂清凉的薄荷脑。他竭力使人看到生活的另一面,带着真实、漂流、不安、不确定感。揭开表象,露出内核,无论是艺术家还是小人物,他们的感受都是相似的。仿佛生活便需如此,腐动的水流一般,沉闷、焦灼而不甘。渴望走出去的冬和春,从农村走入城市的人们,再到《二弟》中走出去又回来的主人公,如有丝线相联。
影人特写
唯一不变的是“王小帅”三个字为标签命名的作品,以及它们屡屡遭禁的命运,但王小帅认为,中国的独立电影,是在补充着市场中的空档。独立电影只有两三部,人们认为它们没有出息。十几年过去,这类的片子积累上百部,这就是中国电影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带着这样的心情,王小帅带着《青红》又一次走上戛纳的红毯。这次,他将目光投向对八十年代下乡知青子女命运的关注上。以贵阳为生活背景,再现了那段在他的记忆中尤为特殊的岁月,因此,影片更显得质朴而真情流露。《青红》因获得第58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而在国内受到较多的关注。接下来的另一部伦理电影《左右》也令王小帅斩获了编剧银熊奖。
性格特点
不合时宜的人
王小帅是中国60年代出生的青年导演中一直还在坚持按自己的追求拍摄电影的人。他也是很不喜欢透过媒体谈论关于电影创作之外的东西的人。而让他来谈找钱一类的问题本来是最有发言权的。在中国的文化批评里最缺乏的可能就是独立品格。比如谈谈中国电影,谈“代”的多,谈时髦的文化转型的多,可是谈作品本身或者说谈创作的很少。
中国的电影批评最喜欢刮风,沿袭的思维模式则是“非此即彼”。本来,电影表现什么人,他是什么职业,处于什么阶层都不是问题。可是当纪实,底层,民间等语词再次被功利的理论家利用时,坚持知识分子立场就成了某种不合时宜的东西。
导演王小帅
王小帅的电影非常知识分子化,绝对不是平民的视点。但是并不代表他将自己和平民分开,也不代表他要将自己和生活切断。他仍然透过电影来关注人物的精神状况,只是关注人物的方式到了《扁担·姑娘》发生了位移和变化。我把他的这一创作阶段王小帅的物质时期。
前两部影片无法同观众见面,不能和自己之外的更多的人去沟通,王小帅感到异常的孤独。变通的方式很多,一些导演可以完全放弃自己的创作立场和原则,去做所谓的三性统一(所谓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影片,很快就能获得在中国电影界讨生活的通行证。可是王小帅无法去做这样的选择。《扁担·姑娘》给王小帅找到了一个可以让他继续从事精神探讨的支点。王小帅回到了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