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白与倪妮
倪妮饰演女主角方茴
两人无代际
倪妮
从描绘60后青春的《中国合伙人》、70后青春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到90后青春的《小时代》,每一代人或许都在寻找的是:青春匆匆,爱情匆匆,何以永恒?
张一白和85后气质女星倪妮,讲述这一次改编自被誉为“80后青春最好的文学作品”《匆匆那年》的大银幕合作——他们执导与演绎的“新一部爱情经典”电影,在这个日益加速、缅怀青春愈演愈烈的矛盾年代,能否以及如何成就?
或许正如导演所说:我为什么还在拍爱情?因为我们是为了未来而怀旧。
《匆匆那年》女主演
倪妮
“我永远不可能成为方茴,但她有我所理解的爱情。”
《匆匆那年》就像一扇记忆的闸门,只要推开它,就能呼吸到当时新鲜的空气。在电影里,我仿佛回到2004年南京九中的操场上:男蓝队员们身姿矫健、挥汗如雨,一旁总有眼里写满崇拜,默默等待的女生……每个校园都有这样的故事,他们单纯却浓烈地喜欢对方,他们以为,那时的喜欢就是永远。方茴和陈寻的故事,对80后的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只是打动我的,除了那份从懵懂到热切的情感,还有一幕幕满满的都是我们不会回去的青春时光,以及躺在时光中可能永远不会再见的那些人:一起温书的闺蜜、一起打球的伙伴、一起逃课的损友……这份关于青春记忆的缅怀,是不分年龄与地域的。
除了同样的倔强,我永远不可能成为方茴那样的女孩子。像张一白导演形容的,方茴在这段爱情里“暗爽到内伤”。换做现实生活里狮子座的我,绝对不会是暗爽,我会更畅快释然地享受爱情带给我的喜怒哀乐,我不太喜欢掩饰自己的情绪,将情感压抑在心底……
我很佩服方茴这个外表柔弱、内心坚韧的女生,这个角色似乎也弥补了我学生时期的一种缺憾。电影开拍之前,我认真读完《匆匆那年》的小说,有点莫名的失落,毕竟方茴坚守10年的感情没有HappyEnding。因为我无法成为“方茴”,所以也没有遇到我的“陈寻”——不是每个女孩子都被陈寻那样的光芒照耀过,却渴望过那样的不属于自己的炽烈。
或许,当你在青春里经历过坎坷受过伤,才会明白乔燃的好。或许,女人最理想的情感之路就是:拥有一段陈寻式的恋爱,再嫁给一个乔燃似的暖男。只不过理想不等于现实,即便这道理,我们也需要经历千回百转才会明白。
有另一种感情,是关于青春的爱情。80后似乎永远在冲突里慢慢***,但我们终会明白,青春期里晦涩但炙热的爱情无法永远,却证明着我们曾经一起度过的美好青春。
对倪妮的“匆匆”十问
1、《匆匆那年》的爱情故事就是“霸道班长爱上小白兔”,你自己会喜欢比较霸道一点的男生吗?
我不仅喜欢霸道的男生,我更喜欢霸王!我觉得男生骨子里的霸道应该是基于对女生的保护和爱,这样的霸道才能吸引我。
2、张一白导演所说的女主角的“暗爽到内伤”,到底是什么感觉?
憋着心里的感受,倔强守护自己的情感。方茴曾经的经历,让她有心理阴影,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会让她压抑自己的情感。其实,方茴和陈寻在甜蜜期的时候,方茴也有前所未有的阳光和灿烂。
3、第一次跟张一白导演合作,对导演的印象是什么?
他是一个特别浪漫、幽默,有魅力的男人。张导演很可爱,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觉得他特别严肃,后来接触多了才发现他就像一个大男孩。其实最让我难忘的是,张导对年轻人的情感捕捉是很到位的,不愧为“青春片教父”。
4、彭于晏符合你对男主角的想象吗?
他的一些特质都符合我对陈寻的想象:健康、阳光、帅气,并且十分幽默。
5、跟彭于晏搭戏,有什么趣事?
他简直就是我们整个剧组的健身教练,他还擅长模仿韩剧里那些人讲话。
6、你的“匆匆那年”是什么样的?
我们学校(南京九中)男蓝是比较有名的,我在学校也是练体育的,练游泳,校园里永远是干净透明的。哪怕不被准许的青春期的恋爱,在也像春天的草坪一样青翠。
7、你在学生时代有过同样的感情经历吗?
坦白说这样的事情肯定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我那会身高已经超过165了,体重差不多60公斤,可能练体育的女孩都不会太细腻。我不是方茴那一型的,应该吸引不到陈寻。
8、你理解的80后是什么样的?
我觉得80后是个性初显的一个族群,开始有各种个性想要去张扬,有自己特别不一样的想法,但他们又不像90后那么的特立独行。
9、你觉得80后与60、70后的爱情观有那些共性与区别?
爱情观随着年龄不一样会发生变化,我觉得80后处在一个过渡的阶段,是介于70跟90后之间的一种心理状态。60后就是我父母那一代,他们希望绝对稳定的感情与安稳的生活。我认为他们那时要求的喜欢和在一起,就真的是永远。
10、你会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和推荐《匆匆那年》这部电影?
真诚、用心。每个人看完电影的感受都会不一样,但希望能感受到我们是很用心在拍这部电影,它是一部很真诚的作品。
《匆匆那年》导演
张一白
“我为什么还在拍爱情?因为我们是为了未来而怀旧。”
其实拍这个片子的时候,我是处在一个比较纠结的状态。拍出不错的戏的时候,自己就经常在想,我是不是,就我这个年龄来说,我怎么还在拍这样的戏?是还不错,还能拍出一些感觉来,但是不是也是一种自High?
经常现场拍着拍着,在身后听到工作人员在唏嘘——比如说打完胎之后的告别,他们雪地里的分手,几个朋友在一起最终分道扬镳,中国足球队和输给伊朗队比赛的那天晚上,他们在大排档的一次分别……拍这些戏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很感慨。包括司机,我们的一个老哥们,有一场戏看得竟然还跑到外边去哭了一场。
所以我还在反省——我老觉得爱情应该是年轻人的事情嘛,还有感觉、拍出感觉来,这种感觉真不真实?以前拍爱情戏的时候,我没有这种感觉。比如说第一部《开往春天的地铁》,拍的都是跟自己那时候的年龄、生活状态比较一样的东西,现在这个它其实跟你之间这个差距已经太大了。
但《匆匆那年》刚发的预告片的反响很好,很多人反映真的拍出了校园恋爱那种羞涩、暗恋、有秘密的感觉,看不出是一个我这样年龄的导演能拍出来的东西。那个长镜头,其实在小说和剧本里边都是没写到过的。只是有一天我们在聊剧本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觉得应该有。因为其实我们设定这个故事,他们的感情和爱情应该是处于一种行进中,而不是坐在那儿慢慢谈,都应该在行进中。我始终觉得这个故事表面看起来是个校园,其实只是开始,唯美的情感,中学的清纯,直到大学时遭遇残酷。所以说我在想,我们有太多的表现手法,但其实校园的那种感情,我觉得有一个终极特点——就是有一种在人群中间,在人群中间的一种心照不宣的甜蜜。这个东西怎么表现呢?这样一个长镜头,一种行进,这就是人生。
有个女孩儿告诉过我,有句话说“一个人对待爱情的态度,就是他对待人生的态度”。其实我之前在很长时间内对所谓男性、女性视点是不在乎的,是在近一年,包括导演《匆匆那年》,以及监制《一生一世》的时候,开始认同这个观点。青春一定有悔,但之后的人生,也许可以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