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侠客诗风 ——林宗正在复旦大学的讲演

2014/12/7 9:10:38 作者:open 来源:女物娱乐网
中国诗歌的侠客书写,从魏晋开始,到了唐朝达到发展的高峰。冯燕是一位潇洒、好色、又有正义感的侠客,这可能是中国诗歌中第一位好色的侠客,而且是一位可以因为正义而牺牲情爱的侠客。

  唐朝边塞诗中侠客文化的四个主题

  概括而言,唐朝边塞诗所描写的侠客文化,有四个重要的主题。

  第一个主题是侠客从军。唐朝边塞诗所描写的侠客,有些是胸怀大志的少年侠客,有些是住在西北边境、生活浪荡、喜欢逞凶斗狠的游侠儿,有些则是在长安、洛阳犯案之后逃到边塞的侠客。然而,不管是英俊的少侠、或是放荡的游侠儿、还是犯案的侠客,当他们眼见西北外族入侵而国家危难之时,他们体内的另一种侠客情怀——爱国——随之兴起,因而毅然从军报国。唐朝边塞诗,就有许多作品是在描写侠客的从军报国。

  第二个主题是侠客的报恩与报仇:报恩与报仇是侠客最显著的特质。报恩,尤其是报知遇之恩,从《史记》的《刺客列传》就已是侠客特质的标签。而这个特质,对诗人侠客也不例外。高适报答哥舒翰即是典型的例子。

  侠客复仇,不管是为知遇者、为友人、国家、正义、或是为自己复仇,一直是古典文学所称颂的侠客精神。侠客复仇,并不是文学所虚构出来的。从史料得知,从春秋战国、汉魏六朝、甚至到了唐朝,复仇风气在社会上一直都非常盛行。

  虽然复仇是侠客用来展现侠义精神的重要行为,但男性侠客与女性侠客在复仇上,有着相当大的差别。男侠可以为知遇者、为朋友、为弱小、为国家、为正义、为自己复仇,但从来没有为家人复仇。而诗歌中的女侠,只为家人复仇。

  在侠客复仇的主题上,陈子昂《感遇三八首之三四》是代表作品。这篇作品讲述渤海边境的一位侠客士兵,在少年之时的侠客行为,以及他如何在犯案之后逃到边境,之后又如何在国家危难之时,毅然从军。这首诗最引人注目的是5-12行,尤其是7-8两行诗句。透过这些诗句,多少可以想象当时城市少侠平常是如何生活、如何模仿心中所向往的侠客行为:

  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赤丸杀公吏,白日报私雠。

  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

  我们可以想见有一群少年在结发之后,效法侠客,结伴远游,来到了长安。为了感染城市少侠的精神,白天的时候,他们可能成群结队在城里四处游荡,寻找不公不义而他们可以行侠仗义的机会,譬如看到弱者被恶霸欺凌,马上上前,打抱不平,他们可能因此拯救了一位弱小的受害者,他们也可能在打抱不平之时,惨遭恶霸欺凌,落败而逃,但决定隔天复仇。他们也可能听到了一些有关官员欺压百姓的事,他们为了伸张正义,秘密收集了这些官员的住所以及相关资料。在采取行动的前一天晚上,他们抽签决定任务,包括决定暗杀目标、决定由谁负责暗杀、决定如果失败,由谁负责收尸埋葬。任务决定之后,漫漫长夜,但是他们情绪高昂,睡不着觉,拿出剑来,凝望着深夜,等待黎明的到来。我们可以想见,在曙光乍现之时,他们已然来到街上,潜伏于暗处,等待着时机与目标的出现。之后,不管任务是否完成,当然就是逃亡。

  第三个主题是诗人侠客:有许多作品是描写诗人如何仰慕侠客的行为、如何藉由从军以及打猎、放鹰等行为让自己感受侠客的豪放与英勇,从而想象自己就是侠客。杜甫是典型的文弱诗人而又胸怀侠客情怀的代表。735年,杜甫科举考试失败,于是跟友人结伴一起畅游山东、河北、河南一带。杜甫《壮游》的41-48行诗句,就是描述诗人如何透过种种行为,例如打猎、放鹰、大声放歌、骑快马等等,来让自己感染侠客气慨。

  但是令人好奇的是:为什么古代诗人总是向往侠客情怀?可能的一个解释,是侠客精神长期以来对诗人有激励作用,尤其是诗人受到挫折之时。科举失败,对大部分诗人而言,是无法避免的,被贬抑到偏远的地区任职,更是诗人人生的一部分。在这些困顿挫折的生活中,侠客精神就经常被诗人拿来作为疗伤止痛的抚慰。

  有关诗人侠客的另外一个重要议题是,除了少数诗人如李白善于剑术武艺之外,多数诗人都是文弱的书生,他们应该非常清楚他们的文弱体质是不可能与真实的侠客相比的,但令人好奇的是:什么样的文化基础让他们认为他们也可以是侠客?刘若愚先生对侠客的定义,或许可以说明。所谓的侠客,并不是与职业有关,而是指那些具有侠客特质的人。所谓的侠客特质,可以是行侠仗义、重友情、讲义气、爱国等等情操。武艺高强、能飞檐走壁的侠客,例如李安电影《卧虎藏龙》的侠客,诗人非常清楚他们是做不到的,也不敢做,只能想象而已,但是从军报国、与军中袍泽同甘共苦,他们是可以做得到的。而这些也正是侠客的特质。诗人自然而然就会将自己与古代的侠客连结起来,而将自己视为是侠客。

  第四个主题是厌战与反战的思想:在唐朝边塞诗中,确实有不少作品描写少年侠客期待战争来为国家报仇雪恨,为自己建功扬名。然而对许多诗人侠客而言,从军只是纯粹的爱国表现。许多诗人与侠客甚至是反战的。从汉末到唐初,长期以来一直是战争频仍的乱世。到了盛唐,又因中亚与拓展疆域的政策,而长年征战。到了中晚唐,更因为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内战不断。侠客与诗人,甚至是平民百姓早已厌倦而害怕战争。在唐朝边塞诗中,许多作品深刻反映了诗人与侠客的厌战与反战的心态。特别是晚唐,除了内战之外,还有外族入侵。藩镇割据与内战的长期消耗,士兵与人民,不管是在实质的体力、或是精神上,都已经无法抵抗外族的入侵,因此有许多作品不仅主张反战,甚至大胆直言以投降的方式来争取和平。

上一页1234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