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冬冬:问道天地间 悟得“心造境”

2015/4/11 16:36:18 作者:open 来源:女物娱乐网
2002年至2005年,创作《围与不围》组画;2003年,完成《诗》组画;2005年至2006年,创作《距离二十三》组画;2007年,创作《神灵十则》组画;2008年至2010年,创作《太极》系列组画;

  《自画像》 设色纸本 1975

  徐冬冬渐悟“心摹”二字。他说,“观古画似交友,画如其人,十米之外便知张三、李四,他们各有不同,在那里有好友也有过客,如同生活中交友一般,各有所爱。所以每次去故宫绘画馆临摹古画,便觉似与仙人的一次‘雅集’,神仙相会,有说有笑,笔墨神往,温文尔雅。”

  《墨鸟图》 水墨纸本 1980 (南京博物院收藏)

  元四家中的倪云林是徐冬冬之最爱,也是他的“指路高士”。每每见到倪的画作,徐冬冬的内心总是涌起波澜,久久不肯离去。几十年后,徐冬冬把自己的归隐之地取名为“云归处”,向他敬慕的这位雅士致意。

  明代的徐文长(青藤)和朱耷(八大山人)都是徐冬冬尊敬的画家。他们的人生都十分坎坷凄苦,但徐冬冬懂得他们皆为人品极高又不随声附和的文人。徐冬冬自述道,“1991年文化部在南京博物院举办我在十省市的巡回画展,有幸看到青藤的水墨长卷《杂花图》。观后,藏者问作何感想,我哑然无语,心里只是流泪。我字号‘苦藤’中的‘藤’字,便取自其意。”八大山人笔下的枯木、小鸟、荷塘、怪石、山峦,无不让他深思。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徐冬冬所绘的作品都来自于他们的意境。比如他画的《秋天里的荷塘》,叙述的是一只翠鸟在深秋里久栖在败荷之上仰天长叹,著名作家萧军见此画,深为打动,题诗一首:“一茎撑天地,风云凭来去。息罢一展飞,去住双无迹。”想来,那无奈寂寥的心情,不仅是萧老的,也是八大的,更是徐冬冬的。

  《秋天里的荷塘》 水墨纸本 1984

  研读古画、与古人相遇相知的过程中,徐冬冬感悟到,中国绘画讲究人心,讲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遵循“天人合一”的理论。所以,他在临摹的过程中,主要是体会先贤如何去了解和观察自然界的,并如何探求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关系。他体会到,画画不是目的,问道才是根本;绘事是一个从“技”入“道”、追求无知之知的过程。

  深受宋明两代心学、理学大家的影响,二十出头的徐冬冬在上世纪80年代便提出了“心造境”的艺术思想。“心”指人心,“造”为创造,“境”指意境,强调作画要“用心灵去创造意境”。

上一页12345 ... 下一页 下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