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屏出现上海现象 《儿女情更长》开研讨会

2012/4/6 18:41:48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由上影集团、上海海象文化等拍摄的沪产剧《儿女情更长》,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后,得到了京沪两地专家的高度评价。奚美娟说,她之所以要接这部戏,除了有《儿女情长》原班人马15年后再聚首的情感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它描写的上海人不市井、不俗气。

  由上影集团、上海海象文化等拍摄的沪产剧《儿女情更长》,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后,得到了京沪两地专家的高度评价。昨天下午举行的上海研讨会上,专家们认为,此剧不仅体现了新时代上海人的形象,而且,还展示了集体审美的“上海力量”,并与前不久先后亮相央视的《誓言今生》《悬崖》《我叫王土地》等形成了荧屏“上海现象”……

  百分之百上海造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说,与一些口味重的狗血剧相比,《儿女情更长》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许多细节都是细细打磨,耐人寻味,剧中人物具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人情的温馨。编剧剧本有生活,导演、演员有功力。

  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说,与有些上海参与投资、参与拍摄的戏不同,《儿女情更长》无论是从投资还是编剧李云良、导演沈星浩与主演奚美娟、吴冕、张芝华、佟瑞欣、王诗槐等,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上海制造,也是上海本土人才的一次集中亮相。

  评论家毛时安说,15年前看《儿女情长》时热泪盈眶,现在看《儿女情更长》依然保持着当年的感动。上海的作品要走出去,要通过优秀作品才能实现。另外,这部戏还告诉我们,人生的快乐和幸福不能仅仅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而要靠价值观和精神追求,上海作品要打动全国观众,就要有价值上的感召力。

  海派风格很细腻

  专家们指出,《儿女情更长》海派风格很浓,像一股清风沁人心脾,似一杯清茶能慢慢品味。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姚扣根说,此剧戏核抓得很好,显得大气,人们忧虑、困惑的不是有没有钱,而是下一代将如何成长?因此,此剧突出的是内心的温馨亲情,而不是表面冲突,戏的情节进展虽慢,但人物的内心感觉很细腻、很扎实、很到位。

  上海作协副主席王纪人说,《儿女情更长》是一部贴近生活的家庭伦理剧,它展现了两个转型,即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家庭的转型,如童家就从有六兄妹的大家庭向独生子女家庭转型。过去兄妹情深,如今亲情如何延续?老一代面临了新一代的冲撞,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晓玉指出,这是一部含金量较高的上海海派作品,海派味很浓,尤其是它能突破地域限制在北京也出现了收视热,这说明,上海越有海派特点的作品越能赢得全国观众。而过去,上海作品在上海很热,北方却不认同,这部戏给上海长了脸。

  市民形象有突破

  与以往有些上海戏往往把上海人的形象写得小家子气、斤斤计较、充满市井味相比,专家们一致认为,《儿女情更长》在对上海市民的人物形象刻画上有新突破。它以反映百姓喜忧人生为基调,颂扬了人间真情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奚美娟饰演的大姐建菊有句经典台词:“时代变了,家不能散”,打动了无数观众。

  奚美娟说,她之所以要接这部戏,除了有《儿女情长》原班人马15年后再聚首的情感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它描写的上海人不市井、不俗气。现在有许多所谓的上海戏都很概念化,引起了人们偏见,更对全国产生了误导。她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改变这一点。

  上影副总裁汪天云说,一些外地剧组拍摄上海题材,人物容易类型化,这次编、导、演都出在上海,他们对上海生活更熟悉,对上海人的形象塑造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作家傅星指出,有些戏把上海人写得过于俗气,也与有人喜欢用一些上海小市民的低俗用语有关,但《儿女情更长》很好地解决了这一语言问题。  首席记者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