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片为何“绝缘”欧洲三大电影节

2012/5/28 17:05:26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戛纳电影节上,中国电影别说获奖,连竞赛主单元都连续两年未入围。有人说,中国电影界充满浮躁,随之带来的就是青年导演们生存困境之艰难,资金、人才都是短板。欧阳冲认为,艺术电影想补上商业这一课,潜台词就是在向大众转变,这是文艺片导演必然的妥协。

  戛纳电影节上,中国电影别说获奖,连竞赛主单元都连续两年未入围。更令人关注的是,近10年来,没有哪一年像今年一样,中国电影接二连三被戛纳、柏林、威尼斯三大电影节同时拒之门外。中国电影在欧洲的颓势,对中国电影人无疑是一声警钟。

  商业向左文艺向右

  戛纳选片主席蒂埃里·弗雷莫评价说:“我们要的是在电影节期间已制作完成的一年中的优秀影片,电影艺术质量、美学、执导等因素都包括在内。今年中国送来的影片没达到戛纳的预期。”

  “中国电影市场一片繁荣,可中国电影的文艺水准却难言同步。就欧洲电影节而言,一方面,欧洲人早已不像先前那样关注中国电影;另一方面,中国电影过度市场化也在不断消耗观众的耐心和导演仅有的才华。”影评人王沐说。

  比如王小帅的《日照重庆》,2010年入围戛纳竞赛单元后,回国的境遇却让人寒心:投资1800万元,全国票房仅三四百万,上映不到一周,就在国内大部分影院下线。叫好不叫座,甚至公映遥遥无期的不只是《日照重庆》,还有柏林、威尼斯、东京等几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好评的《白鹿原》、《人山人海》、《倭寇的踪迹》、《钢的琴》等。

  有人说,中国电影界充满浮躁,随之带来的就是青年导演们生存困境之艰难,资金、人才都是短板。

  夹缝中的回归本位

  “商业是个中性词,不应是贬义词。但把在国际市场上卖出片看成是影片成功的终极标准,这样本末倒置,最终损害的是中国电影本身。”电影人欧阳冲说。

  欧阳冲认为,艺术电影想补上商业这一课,潜台词就是在向大众转变,这是文艺片导演必然的妥协。因为,电影的基础就是有一定量的观众群。“很高兴的是,2012年《桃姐》的成功让人又看到了文艺片在走向商业后的前景。”

  曾担任《卧虎藏龙》监制的香港电影人李少伟回忆,当年《卧虎藏龙》在制作前就一直讨论走向,抱着美国主流观众能认同的价值观,剧本几易其稿,才能有后来很好的海外票房。他认为,不管是大制作还是小成本,好故事在全世界都会受欢迎,关键还在内容。“与其研究如何卖得好,不如研究怎么拍出好故事。”新华社记者 段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