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波折”后上映 褒贬不一

2012/9/19 12:39:37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记者陆欣 实习生张子薇 卢雪婷 9月15日,历经“波折”的《白鹿原》终于在内地公映,这部被导演王全安称为“最难拍的电影”终于直面观众。“缺少一个贯穿全片且吸引人的故事冲突”与“田小娥戏份过重,其他人物的形象过于单薄”这两点,是多数观众认为该片有失水准的地方。

  南都讯 记者陆欣 实习生张子薇 卢雪婷 9月15日,历经“波折”的《白鹿原》终于在内地公映,这部被导演王全安称为“最难拍的电影”终于直面观众。首周(两天)票房收获2300万(《中国电影报》数据),排片占比也接近好莱坞大片。大家对这部“最难拍的电影”究竟评价如何,南都在本地院线展开了观影调查,也邀请了专业影评人为这部电影打分,普通观众给出了3 .57的平均分(5分满分);而在影评人这一头,因为之前有不少人看过210分钟的“完整版”,而且评价颇高,所以对于这部从210分钟删减到155分钟的电影,都给出了颇为宽容的评价。

  评分:6分

  虽有悲喜,但总不离荒诞

  一、评价内地公映版《白鹿原》是件很危险的事。因为你完全无法判断,影片的优劣跟片长、审查有多大关系。所有的感受和评价,都有可能是表错情或无的放矢。

  二、冒着危险盲人摸象(尤其我又很没文化地没看过原著):

  1、麦子一茬茬倒下,大地上构成历史的个体不过是在欲望与时间的洪流里浮沉(影片开场和结尾抚过麦浪的镜头应是此意),虽有悲喜,但总不离荒诞———这样的历史观在影视以及文学作品里,其实并不新鲜;能谈得上新鲜的,一是近年的内地大片少见这种史观,二是如果用这观点来拍1949年之后的中国,会对当代意识形态语境下的观众造成某种刺激--但这个“如果”在公映版中是不可见的。看过长版的内部观众的好评是否主要基于此?无从判断。

  2、我觉得,在我看到的内地公映版中,所有人物都沦为了表述这种历史观的工具。没有一个角色能打动我,即使有人说公映版是“一个女人的史诗”,但连这一个女人--田小娥也是难见内心的。这当然与影片的细节构建有关,篇幅有限,不作列举--但是,这问题的原因是剧作、导演还是表演?同样,因为版本问题,很难判断。

  三、说说我最喜欢的一场戏:唱秦腔。从建筑的形式(开放式的舞台结构)、表演的形态(我本人对这种歌唱方式很陌生)到镜头的运用,都与全片略显舞台化的气质有所贴合,在民俗的奇观化之中,又真有一点带着泥土味的生命力的昂扬。仅此一场,看得我有点兴奋。当然,全片在华语电影范畴内算很出色的道(具)服(装)化(妆)、美术设计,也保证了这些戏没有露怯,这也是影片在制作上最为突出之处。how ie(编辑)

  评分:4分

  没有惊喜的民俗大片

  很庆幸,《白鹿原》没有步中国式大片的后尘,没事就插上几段动作戏,劈里啪啦一顿乱打。然而,电影依然被宣传为一部史诗大片,那么,它的比较对象显然是上世纪第五代导演的那几部大片了。这类大片表现为形式上的守旧,悲天悯人兼有国仇家恨,做得好就是雅俗共赏,做不好就是难以给人惊喜。而很不幸,《白鹿原》就属于后者。

  在我看来,即便原著党会往死里踩他,可王全安也就是照本宣科了一回。整部影片的不多成就可能是来自摄影和几位演员,铺张的场景还原以及刻意的民俗奇观,或者还有老生常谈的t.q。余下的,它当真没有任何惊喜。除此之外,王全安好的东西不学,偏偏学来了第五代导演的崇高责任感,他仿佛觉得自己背负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崇高命运,肩扛了中国导演的屈辱与抗争,在长达一年以上的宣传周期里,这些就变为极其糟糕的负面影响(即便眼下成功积累了悲情资本)。

  《白鹿原》的麦田转场可谓极其偷懒,群众演员一如既往的糟糕无神。关键段落更是缺乏调度,无视冲突。导演放任女一号肆意张扬,以至于最后无法收场,惟有一死了之。在有些人看来,这些东西可能不算重要,但在衡量一部大片时,这些东西又变得尤其重要,重要得就像那些“不得善终”的电影人物。而如果观众只是被民俗奇观给震撼了,那么,某国师的大红大绿不是已经做到了尽头?更何况,如果了解这部电影的预算投入,制造一片麦浪、点燃一把大火根本就不算什么。古追(影评人)

  评分:6分

  被“腰斩”的电影

  呈现在观众眼前的这个版本的电影《白鹿原》可能无法令任何一方满意,片方的抱怨和惋惜溢于言表,观众无论是否曾读过原著,都各有各的意见。对于读过小说的人来说,影片在情节上删减了太多东西;若没有读过,更可能导致对影片理解困难。

  一部长达50万字的小说改编成电影,的确有相当高的难度,但影史上也不乏成功的先例。一般来说,改编的难易程度和小说写法有关,围绕单一事件或单一人物的较为容易,时间跨度长的群像式作品改编起来就更困难,《白鹿原》恰恰就是这样一个高难度挑战。

  影片删除或淡化白灵、鹿兆海、冷先生、朱先生这些重要人物及相关枝蔓情节是正常取舍,这样就可以把更多的笔墨留给白、鹿两家家长和第二代长子、黑娃和田小娥这几个核心人物身上。但目前的成片仍有畸轻畸重的毛病,畸轻者如雪中扛粮、孝文卖房等处,被轻描淡写处理之后,和主干关系散漫,让人不得要领,但根据原著,这些情节并非无足轻重。相反,田小娥的情欲史则显得畸重,甚至抢过了男一号白嘉轩的风头。本来,田小娥和白嘉轩是伦理上激烈对峙的两端,现在只见田的风流不羁,而白的严肃刚直就意思未到。

  最最严重的问题,是影片在抗日战争打响后戛然而止,无论这种腰斩是出于什么原因,也许是后面更多的政治戏份难以通过审查,也许是控制片长以便于影院排片,它都是对影片的最大伤害,没有完整的故事,也没有完整的人物,想象一下一部电影正看到三分之二处突然停电的感受吧。m agasa(电影学者,影评人)

  评分:6分

  被固定机位绑架的历史流觞

  就形式美学而言,整部影片出现了大量舞台化的景框构图。这种不动的、固定机位的舞台式构图与影片主旨形成了一种互补又排斥的磁铁效应。互补的地方在于,这种舞台式构图强化了“开眼看新世界”之人物(黑娃、兆鹏等人)与历史礼教传承(嘉轩、鹿三等人)之间的辩证关系。譬如,黑娃吃面那场戏,个体化的吃面动作(影片反复有放大人类最原始的两大欲望:食物与性)与集体化的秦腔演唱———《将令一声震山川》,形成了一种微妙的视觉刺点效益。加之,整个场景所弥漫出的东方趣味的艺术装置。这一叙事段落,虽然无关情节,但是它通过这个舞台式构图拎出了影片的一大主题———新历史成为了随波逐流之老历史里的异者。它(个体化的新历史),成为了老历史的看客。在这里,老历史与新历史形成了一个隔断效果。

  但这种舞台式的构图使用过于频繁,在给观众制造“历史剧演绎”的同时,沦为了一种单调乏味的奇观展示。影片多次有在景深处出现河流(几个重要的离别场景都是发生在河边),主创有意以河流隐喻历史,昭然若揭。只是,这些程式化的场景设置,失败的地方一样在于其刻板的舞台式构图。历史只有流动起来了才能更加凸显它的断裂感。可惜,这一切都被舞台式的固定机位给绑架了。仁直(媒体人,影评人)

  南都观影调查,得分中等,期待“完整版”

  只见小娥,不见白鹿

  王全安虽然拿过多次国际电影节大奖,作品也被业内人士认可,但是《白鹿原》是他第一部大范围上映面对普通观众的商业大片,所以南都记者在广州青宫电影城、天河电影城随机进行的观影调查中,有65%的观众表示对王全安并不熟悉。但是记者也在调查中发现,相比之前商业大片的观影调查,《白鹿原》的观众群体年龄层偏高———集中在35到55岁,原著小说在上个世纪90年代积攒下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可见一斑。在其中,近一半的观众表示,之所以想进影院看《白鹿原》是因为“看过小说,想看看电影”,其余有20%的观众是因“被‘情欲戏’这个讯息吸引,有点好奇,想来看看”。

  得分方面,在40份收回的有效问卷中,该片获得3.57评分,70%的观众表示会向朋友推荐这部电影,有一半观众表示影片未超乎预期亦非低于预期许多,“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一般般”。

  “缺少一个贯穿全片且吸引人的故事冲突”与“田小娥戏份过重,其他人物的形象过于单薄”这两点,是多数观众认为该片有失水准的地方。还有观众提出,“还是用心拍的作品,整体还是挺好的,就是主题不太明显,我自己看后觉得是记录白鹿原一代族长的事迹,但是没有主要说明什么,族长寓意不大”,“主题混乱使电影无法实现原著的荡气回肠”,“没看过原著小说的人根本厘不清剧中人物的关系。”不过也有65%的观众在知道导演有一个更长的210分钟版本后,表示很想看到“完整版”。

  微博热评

  @方方(知名作家):与原作相比,虽然觉得故事单薄了点,尤其砍掉了一些人物和内容以及压缩了时间的跨度,多少有些遗憾。但如果没有看原著,会察觉不到这个。整个电影故事还是圆得挺好的。其中每个人命运走向的复杂性,也表达出来了。

  @老晃微博(影评人):这不是《白鹿原》!从电影院出来,失望透了,154分钟公映版,完全是个语焉不详的东西,我要是王全安,先大哭一场,再大笑三天,从此,绝不在中国拍任何电影。(即便将来能流出那个我很喜欢的220分钟试映版,这一城,也无论如何扳不回来了。)———在中国干电影,得有吃屎之勇,和把屎当蜜的胸襟。

  @铃木美妃(演员):看了《白鹿原》,我很喜欢,回头我得看完整版。看完之后的后遗症就是想吃臊子面……

  @纽约时报中文网:中国观众无法看到王全安对中国社会和历史的深刻认识,他们看到的是与《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相似故事———一个封建礼教下扭曲的情欲故事。

  《白鹿原》观影调查

  发出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40份。

  地点:青宫电影城、天河电影城

  1、你看过王全安之前的电影吗?

  A 看过      14票 35%

  B 没看过     26票 65%

  2、看过公映版后,你会想看更长的版本么?

  A 想       26票 65%

  B 不想      14票 35%

  3、吸引你来看这部电影的原因是什么?

  A 看过小说,想看看电影 19票 47.5%

  B 随便买票进来看的  9票 22.5%

  C 被“情欲戏”这个讯息吸引,有点好奇,想来看看8票 20%

  D 喜欢王全安的电影  4票 10%

  4、你觉得入场前,片中的哪位演员对你最有吸引力?

  A 张丰毅     9票 22.5%

  B 段奕宏     13票 32.5%

  C 吴刚      3票 7.5%

  D 张雨绮     13票 32.5%

  E 其他      2票 5%

  5、电影达到了你的预期吗?

  A 超乎预期    8票 20%

  B 一般般     20票 50%(来源: 南都网 宝岛易攻一蟹难求)

  C 低于预期    12票 30%

  6、假如你觉得该片未达到预期,你认为遗憾之处是什么?

  A 缺少一个贯穿全片且吸引人的故事冲突12票 30%

  B 情欲部分太过突出,影响到影片主题 2票 5%

  C 田小娥戏份过重,其他人物的形象过于单薄15票37.5%

  D 影片时长过长,有些镜头多余,还可以再短一些 5票12.5%

  E 其他,15%

  7、请给这部电影打分:平均分3 .57(满分为5分)

  8、你会向朋友推荐这部电影吗?

  A 会      28票 70%

  B 不会     12票 30%

  9、请用一句话评价这部电影:

  只见小娥,未见白鹿

  被剪得支离破碎

  画面唯美,真实朴实

  主题混乱使电影无法实现原著的荡气回肠

  请尊重原著,至少不要把人物都“消失”,失望!

  创作失准,审查失败

  没看过原著小说的人根本厘不清剧中人物的关系

  画面很美,剧情很弱

  在国产片中算是不错的,题材一流,表演一流,但是故事本身不够戏剧化

  很难拍好,应该拍成电视剧

  大气过瘾

  观人心,观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