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下的日子》
“男看武侠、女看言情”“男影迷偏爱动作片,女影迷喜欢励志片”……到了2011年,如果再这样将男女影迷的观影习惯套上“老黄历”,那可真有些out了。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三八”国际妇女节,然而记者在沈阳影市发现,无论影片宣传方,还是沈阳各影城,都已经不再强调主打妇女节的“女性电影”概念,在映影片的类型多样性,给了女性影迷更多的选择。记者调查了解到,女性影迷的观影口味正在向多元化发展,而哪怕是女性导演,也大多不再拍摄以主打温情和泪水的“女性电影”——即使拍摄,也大多不放在“妇女节”档期上映。
妇女节“女性电影”票房都不高
妇女节历来是广大女同胞享受快乐的日子,主打这一档期的影片,2002年有巩俐、孙红雷主演的《周渔的火车》;2006年有展现新一代都市女性风貌的文艺片《女人,女人》,杨千桦主演、关爱乳腺癌患者的公益影片《天生一对》;2008年有女性惩罚男性的搞笑故事《双食记》等。
纵观此类影片,剧情和讨论话题均打着鲜明的“女性特征”,但是几部影片的票房都不高,在当年的影市也未掀起多少波澜。今年被寄予厚望的《观音山》也属于此类,影片口碑不俗,但影片周末票房仅为2500万,过亿基本无望。记者了解到,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女性电影”成本大多不高,缺乏商业片的大场面,因而“吸金”能力相当有限。
“催泪弹”不待见“妇女节”
通过调查记者发现,更多以女性为主人公,讲述女性的成长经历与遭遇,感动大量女影迷的“催泪弹”式影片,其实并不待见“妇女节”:讲述一个孤独老人和一个小女孩的故事、被誉为“2006最大一颗催泪弹”的马俪文作品《我们俩》,选择在当年4月上映;去年煽哭不少影迷的蒋雯丽自传影片《我们天上见》,以歌剧院女教师的残酷经历为视角、顾长卫的催泪之作《立春》,也同样选择了4月的淡季上映。而王小帅的《青红》则在6月上映。
记者获悉,女性影片远离“妇女节”,很大程度上在于妇女节并非法定假日,尤其职业女性休息时间有限,未必都能进影城观影;另一方面,由于规模偏小,女性题材影片在排档上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开商业大作,因此很多时候顾不得抢占妇女节的“地盘”,只能“随行就市”——避开大片扎堆的档期,抽“空”就上。
女影迷、女导演口味愈发大众化
多年以来,所谓的“女性电影”大多被定位为亲情片、爱情片、家庭伦理片及女性励志片,据多项调查显示,这些与女性成长经历和观影习惯息息相关的影片,主要受众均是女性。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近年来女性观影的口味呈现愈发多元化的趋势,不仅喜剧、功夫片等合家欢类型影片获得女性青睐,灾难片、科幻片等也愈发吸引女性影迷的关注。27岁的女教师刘耀菲表示,如今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和眼界比以前大大提高,看电影早就不只纠结于“情与爱”,“只要不是渲染血腥、暴力、色情,或者过于‘高科技’的电影,我想大多数女性都乐于接受。”
随着女影迷的欣赏口味变化,之前擅长拍摄女性题材作品的导演,也在纷纷“转型”。女导演胡玫拍摄了商业味道更浓的《孔子》,顾长卫拍摄主题更为复杂的《魔术外传》(已改名《最爱》);而张艺谋,更早早放弃了专门拍摄女性题材。
今日“妇女节”同一导演两片同映
尽管作为“女性电影”的档期已不存在,但选择在妇女节上映的影片,自然有吸引女影迷关注的意义。今天(8日),新晋导演闫然的两部力作《幸存日》《云下的日子》将会同天上映。两部电影的风格截然相反,《幸存日》是主打大场面的灾难片,而《云下的日子》则是温情的怀旧喜剧。《幸存日》中,倪大红、陈晓东、李彧等饰演了几位性格各异的矿工,意外被埋到地下1000米深处,经过25天终于生还;在《云下的日子》中,张涵予和于娜则同时进行了大胆颠覆,饰演过众多正义人士的张涵予变身为小混混,名模于娜也一改时尚造型,走起了“村姑”路线。两部影片分别撷取了矿工和知青这两种不同年代的生活层面,将生死和孤独两大命题展现在大银幕上。导演闫然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坚信两部影片会得到新时代女性影迷的青睐。本报记者 关力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