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电影,这是中国电影圈刚刚兴起的一个名词,专指那些以粉丝为票房基础的电影。
当年陈可辛找李宇春参演《十月围城》,就早早地尝到了粉丝电影的甜头。虽然没有科学的数据统计,但圈内有消息称,在《十月围城》近3亿元的票房中,李宇春的粉丝至少贡献了1亿元。而在今年,杨幂(微博)主演的《孤岛惊魂》虽然口碑极差,但还是拿到了近8000万元的票房,创下内地恐怖片最高票房纪录,这几乎全是粉丝在出钱出力。
正因为如此,粉丝电影让许多投资方看到了一条通往票房神话的捷径。以中国电影向来喜欢扎堆追风的做派,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如果你是某位偶像明星的忠实粉丝,就要做好掏空钱包的心理准备。
事实上,现在已经开始了。
最近正在院线上映的《大武生》,主打的是韩庚(微博)和吴尊这两位男艺人。为了让自己喜欢的偶像成为票房明星,粉丝们从大规模包场看片到自发宣传造势,同时还组成票房监督组防止出现偷票房状况……他们不但把发行公司该做的工作给做了,甚至把广电总局该干的活都给干掉了。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粉丝的作用基本如此——他们心甘情愿地躺在金字塔最底层,然后无穷无尽地付出,只是为了把偶像头顶的光环擦得更亮。
粉丝力量之强大堪称“恐怖”
《大武生》上映不到一周,粉丝已经创造了众多令电影从业人员都叹为观止的景象。
电影首映当天,全国一些城市的院线门口,居然摆着粉丝自发送上的花篮,看起来像一场庆祝活动。与此同时,粉丝聚集在微博上疯狂刷屏,仅1个小时,《大武生》首映就进入了微博“1小时话题榜”,相关话题搜索达到两千万条以上,粉丝力量之强大堪称“恐怖”。以至于一位圈内的资深宣传人员感慨:“有这样的粉丝在,这电影压根不用花钱雇宣传团队了。”
这些举动并非只是盲目,有粉丝说:“影片上映的前三天内,关注率的多少决定了影院排片场次的多少,首映当天尤其重要。”到位的分析和精准的行动,可以说,这些粉丝比大多数发行公司更靠谱。就目前的影院排片来看,《大武生》在排片数量上仅次于好莱坞大片《美国队长》。
而在实际票房的贡献上,粉丝也是不遗余力。虽然在杭州没有出现太过疯狂的局面,但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大城市,好几家院线都有粉丝前去包场。另外他们还在影院义务承担起“监票员”的工作,尽可能杜绝这几年普遍存在的“偷票房”现象。
粉丝电影会对明星造成伤害
粉丝可以支撑起票房,但能改变电影口碑吗?
《大武生》上映后,评价普遍糟糕。很多观众认为剧情太过生硬,里面的人物看起来也很傻,韩庚和吴尊这两位明星纯粹只是摆设。当然对粉丝来说,这些完全不是问题,他们进影院纯粹是为了能看到偶像,至于故事如何,并不在他们的关心范畴。
曾一手捧红过张曼玉、钟楚红、吴彦祖(微博)等明星的金牌制片人苏志鸿(微博)认为,虽然接下来可能会有不少粉丝电影出现,但这类电影并不一定能取得成功,“一部好电影,是要在多方力量的配合下才能完成,单靠粉丝并不现实,也不能长久。有些制片人希望用很简单的方式把电影拍出来,然后计算某个明星有多少粉丝,由此会带来多少票房。但他们忘了,拍电影的初衷是拍给每一个观众看的,不要把拍电影当成一项复制粘贴的工作。我们还是需要拍有质量和有吸引力的电影,才能在这个行业继续发展下去。如果只是拿明星做噱头去引诱粉丝买单,这不仅仅伤害了电影本身,对明星也是一种伤害。”
这不会成为一种长久的模式
苏志鸿的观点得到了知名编剧顾小白的支持,由他编剧的电影《人山人海》刚刚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拿到银狮大奖。
顾小白说,粉丝电影其实一直都存在,像刘德华年轻时就拍过不少这样的影片,“但那时候跟现在不一样,那时候还是挺注重电影质量的,偶像的卖点最多只占三分之一。在美国也有很多粉丝电影,但人家整体的水准比较高,所以影片出来的效果就不会差到哪儿去。在中国行不通,因为很多投资方和创作者会因此产生一个误区,认为只要找一个偶像来演戏就能赚钱。光是这个意识就会给电影带来品质上的伤害。”
顾小白表示,粉丝电影不会成为一种长久的模式,因为粉丝电影的买单者现在大部分是90后受众,等他们成熟之后,审美水准也会随之提高,对电影的要求就越来越高。
圈内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投资人也不看好粉丝电影,她投资过很多电影,但从不愿投资粉丝电影,因为她认为在中国粉丝电影无法成为主流。“粉丝电影在国外很普遍,尤其是日本,观众看电影就是为了看自己喜欢的明星。但中国有没有真正有号召力的明星?这个很值得怀疑。何况不同明星之间的粉丝还会互相排斥,除非中国有了真正的超级明星。而且我觉得粉丝并不是主力的票房消费人群,《大武生》首周票房也仅过三千万元,这个成绩很一般。如果一定要投资粉丝电影,只能是低成本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