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华语电影回望:大跃进时代泥沙俱下

2012/1/11 17:33:51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以《钢的琴》《Hello树先生》这两部优秀的国产片在2011年的票房惨败来看,文艺片领域一如既往地前景黯淡。有关纪录片伦理所引发的矛盾,我认为并非是纯粹拍摄者与被拍摄者的角度与否的学理问题,而是制作与传播的定性问题。

《海洋》

《海洋》

《归途列车》

《归途列车》

  曾泓 编者按

  2011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达到130亿元,但年尾又打出为反“偷票房”立法的旗号;类型片不那么你追我赶,出了几部有看头的,但总也没什么大的突破;文艺片叫好又叫座的较少,依然举步维艰;至年末,《金陵十三钗》与《龙门飞甲》争锋的硝烟又起,据说,这一较劲却成全了票房。

  2011年,中国电影打破百亿票房的第二个年头,有关电影崛起的神话仍在江湖广为流传,但是光影声色的绚烂喧嚣过后,回望这一年真正给我们留下深刻记忆的又有几部影片?在影片的质量上仍然延续着前几年票房高涨背后的严重良莠不齐。

  票房神话愈演愈烈,得奖传奇江河日下

  中国社科院8月发布的2011年《文化蓝皮书》指出,2011年中国电影票房仍将保持30%左右的增长,按此速度,内地电影票房有望冲破130亿元。此一振奋人心的数字一出,中国电影顿时有了当年大跃进那种“超英赶美”的速度与激情。加之近年来对GDP等数字的执恋情结,在官方和媒体的一片叫好声中,有多少人清醒地看到超过九成的国产电影都在亏损的残酷现实。2011年,票房前三名全数交付的是来自美国的“金刚”“海盗”和身怀中国功夫的洋“熊猫”,剩下的份额再被“金陵”“龙门”等大牌瓜分,中小成本国产片仍然难免夹缝求生的困厄,虽然其中有另辟蹊径突围的特例,但绝大部分仍在“赔本赚吆喝”中自娱自乐。

  相比前几年第六代导演虽在国内遇冷,却能花香墙外地在国际上捧回一堆奖杯,2011年的戛纳、威尼斯、柏林奖坛上却鲜有内地电影的身影。仅有的华语片荣耀绽放在威尼斯,香港导演许鞍华对普通女佣《桃姐》灌注的绻绻深情,既是对一代港人情谊的真挚演绎,也是对本土情怀的执著固守。

  类型片初具规模,文艺片举步维艰

  2011年的国产类型片发展较为均衡,如武侠片有《关云长》《武侠》,警匪片有《B+侦探》《窃听风云2》,都市爱情片有《全球热恋》《单身男女》,惊悚片有《孤岛惊魂》,古装片有《鸿门宴》等等。但是,这些所谓的类型片的多元并不意味着类型片体系的成熟,具体看看这些影片,在吸引眼球的标签下面,是类型风格的杂糅和混乱,以至于《关云长》被不少观众戏称为“张麻子+叶问”,《战国》更成了以历史名义上演的一场闹剧。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影片中有不少是香港与内地的合拍片,是杜琪峰、陈可辛等一批香港导演为北上而量身订做,回应了内地与香港电影合流的趋势。

  以《钢的琴》《Hello树先生》这两部优秀的国产片在2011年的票房惨败来看,文艺片领域一如既往地前景黯淡。同时,有两部文艺片打破魔咒成功突围,分别是《观音山》和《失恋33天》。尽管前者以全明星阵容而将观众拉进影院,但是叙事的混乱如同里面的青春躁动一样令人遗憾;后者由网络小说而来,借着话题效应和“神棍节”的时机,赚取了一票失恋者的眼泪。虽然两部电影都不乏国产片的宿疾,其成功经验却也为文艺片发展提供了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金陵”“飞甲”岁末争锋,电影宣传真假难辨

  回望2011年的中国电影,真正引发热议的除了各单位组织人员大批包场观看的主旋律大片《建党伟业》,就只有岁末强档的《金陵十三钗》了。这两部大片除了在大阵容大制作上大下工夫,更是把电影宣传手段发挥到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如朱大可所说,张艺谋此次再以其制胜公式——***+暴力+民族苦难题材+爱国主义来制造一次身体叙事的狂欢,而片方映前以女主角扮演者倪妮名义所写软文《我和贝尔演床戏》,既以此次加盟的好莱坞大腕克里斯蒂安·贝尔为炒作亮点,更提前吊足了观众窥探***的胃口。

  另外,《金陵十三钗》和《龙门飞甲》的较劲,让两部片子将票房竞争的战场从电影院延伸到了网络,真真假假的影评和高分让不明就里的观众置身论战硝烟,纷纷跑进影院一探究竟,从而无意中成就了各自的票房奇迹。

  盘点纪录片

  “入市”前景可期

  拍摄伦理未明

  向阳花

  对于2011年纪录片在中国的发展,我会以“入市”和“争议”这两个关键词去简要总结。

  市场规律还未见清晰

  “入市”是指纪录片进入院线公映以及它所面临的市场前景。众所周知,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看电影观念里,纪录片是不受消费认可的。为什么呢?原因一是它不刺激,二是它没明星。上百年前,电影发明之初,人们是愿意掏钱去看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一分钟左右的段落镜头所复现的纪录式电影的。现如今,特效堆积的虚幻大片才是人们眼球所追求的刺激。对于纪录片这种基于视觉常态的平常影像,只会嗤之以鼻。所以说,当代纪录片如果进入院线市场,想要追求票房利益,必须找刺激和拍明星。

  2011年,法国著名纪录片制作人雅克·贝汉的《海洋》引进中国,这是一部耗资5000万欧元的纪录片巨作。它的刺激之处在于特效处理使得画面接近于完美,海洋奇观更是在现实中难得一见,况且环保题材将道德直指人心,令人深省。所以《海洋》才有了在市场上后劲反弹的动力和基础。贾樟柯自去年以明星群像访谈式的纪录片《海上传奇》打入院线,由于宣传上的低调,票房所收无几。孰不知这部有韩寒等诸多名人出演的纪录片是有相当数量的粉丝观众群的。

  2011年,贾樟柯率众多青年导演依旧奉献了一部相同类型的纪录片《语路》,这是一部同样可借片中人物为主打宣传的电影,或许是市场动向不明,此片还未能与观众一见。另外3D纪录片也在初探电影市场,比如《五月天追梦》,就艺术而言,此片无创新可言,完全是借明星效应。而德国名导文德斯的《皮娜》才是此中佼佼者,此后赫尔佐格也要如法炮制,值得拭目以待。总之,纪录片的市场规律还未见清晰,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

  采用法律手段界定相关争议

  再来说何谓“争议”。其实由来已久,今年愈演愈烈,主要是针对拍摄者与被拍摄者的关系所形成的论争。2011年在南京举行的一个纪录片论坛上,由王小鲁、吕新雨、郭熙志等学者组成的一个评论人阵营,发起了一场有关纪录片伦理问题的讨论。会议上,发言基本是单向度的,会后却遭到了一些纪录片导演的强烈不满,并且引发了更多业内人士的思考。

  有关纪录片伦理所引发的矛盾,我认为并非是纯粹拍摄者与被拍摄者的角度与否的学理问题,而是制作与传播的定性问题。被拍摄者的肖像权与知情权在作品制作与传播这两个流程中的界定,目前还处在一个在法律上含混不清的状态。随着纪录片越来越多地流向观众,势必会有部分作品引起纠纷与非议。本着纪录片良性发展的愿望,我认为拍摄者有必要与被拍摄者签署法律文本,在纪录片传播流通时,并进行分类或分级处理,比如框定传播级限、成片时采取化名、搬演策略等。

  总之,2011年是纪录片又向前迈进一大步的一年,我相信以后会有越来越精彩的纪录片在影院里或其他途径与观众见面。

  2011

  中国电影大事记

  ●总票房超130亿仍有隐忧

  到2011年底,凭着《金陵十三钗》、《龙门飞甲》、《亲密敌人》三部电影的联手冲锋,内地总票房总算站上了年初预计的130亿元台阶,比2010年的“百亿大关”再度大幅提升。不过,国产影片成绩却不尽如人意,在数量明显占优的情况下,票房不到总票房的一半,且没有一部进入前3名之列。

  ●院线“围剿”《金陵十三钗》

  《金陵十三钗》上映前,制片人张伟平和院线为了票房分账差点闹掰。缘起张伟平觉得《金陵十三钗》这种电影院线铁定赚得盆满钵满,于是他提出原先和院线的分账不公平,应该由43%提高到45%。结果最终张伟平完胜。

  ●《失恋33天》以小搏大

  《失恋33天》这部成本1000万的电影以哀兵之态入市,却干掉了同期数部好莱坞大片,狂取3.5亿票房,创造了小成本电影的奇迹。

  ●《建党伟业》未再续辉煌

  《建国大业》票房大收之后,韩三平用同样模式打造了《建党伟业》。不过这类献礼片从投资到制作到内容都走市场路线倒也出了不少好电影。如成龙李冰冰领衔的《辛亥革命》,《竞雄女侠秋瑾》等。

  ●中国式“大片”失守

  “大片”不灵了!《武侠》虚张声势《战国》完全不是一部电影《关云长》成搞笑片国庆档的《白蛇传说》、《画壁》非妖即怪群魔乱舞,《杨门女将》粗糙雷人,《东成西就2011》让人笑不出来。明星阵容加所谓的大制作和大场面,看完后观众直呼上当。

  ●“粉丝电影”诞生

  2011年红得最快的女星非杨幂莫属。2011年的暑期《孤岛惊魂》的上映,中国电影多了一个类型:粉丝电影。原本这部投资500万的小成本惊悚片,票房狂收9000万,粉丝们功不可没。

  ●为反“偷票房”立法

  电影和电影之间互偷票房的现象,2011年愈演愈烈,《大武生》、《鸿门宴》、《巨额交易》等片均宣布自己遭遇“偷票房”。偷票房频被曝光,严重到广电总局立法了,最近的电影产业促进法征求意见稿发布,其中明确提出,“电影院不得偷漏瞒报票房收入。”(王俊)

  私家眼光

  我的年度推荐

  2011年哪些电影最好看呢?答案当然是众说纷纭。不过我个人认为以下几部片子值得一看,并将在2011年的电影年历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电影

  《钢的琴》

  东北钢厂下岗工人陈桂林为了女儿而聚集一帮昔日的工人兄弟轰轰烈烈地造起了钢琴。尽管造完钢琴之后仍得面对困窘的现实,尽管陈桂林最后还是没有获得女儿的抚养权,但是制造钢琴的过程让他们重新回味集体劳动的热情并找回失落的主体身份,他们拥有了一段浪漫的幻想时空。

  《Hello树先生》

  似乎任何一个村里都有这样一个无所事事到处闲晃却满怀热心的男青年树,渴望获得尊严却几乎总是得过且过。导演别出心裁地让树突然通天眼并因此成为受人尊敬的树先生,让卑微小人物上演了一出荒诞悲凉的“变形记”,在现实与魔幻的交界处抚慰这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受伤的心灵。

  《桃姐》

  刘德华与叶德娴这对影坛经典母子档在《桃姐》中演绎了一段浓浓相依的主仆情,叶德娴因此而荣获威尼斯影后。《桃姐》与《天水围的日与夜》一脉相承,在日常生活的各种琐碎细节中尽显人物之间微妙的情谊,情感的把握不温不火而臻于化境。

  纪录片

  《海洋》

  画面美轮美奂,场面叹为观止。剪辑与音乐的配合天衣无缝,虽为纪录片,却可感受到战争片的气势与雄壮。环保题材更加彰显人文价值。

  《在一起》

  这部国产纪录片不仅扫除了人们对艾滋病的盲目认识,更以一种平等与尊重的审视角度探讨艾滋病问题,因此它体现出来的不是同情,而是关爱。

  《归途列车》

  作者以敏锐的视角记录了春运火车站疯狂混乱的场面,并以娴熟的剪接手法切入一个农民工家庭的故事,呈现出当下多数中国人的生存现状及无奈命运。(陈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