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余飞:王全安更商业,芦苇更经典

2012/9/24 6:04:22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差别1:芦苇的290处田小娥VS王全安的514处田小娥  作为一个“聪明”人,余飞用非常“狡猾”的方法给芦苇和王全安的剧本做了一个对比:在WORD文档里搜索“田小娥”,芦苇的剧本里出现了290处,王全安的剧本里出现了514处。

《白鹿原》宣传海报

《白鹿原》宣传海报

  编剧余飞:王全安更商业,芦苇更经典

  (余飞,编剧。主要创作电视剧,作品有《永不消逝的电波》、《重案六组3、4》,看的是芦苇剧本2007年版和王全安拍摄台本。未看过《白鹿原》公映版及220分钟版。)

  9月19号下午2点多,编剧余飞在自己的微博上贴上了芦苇专访的长微博,3、4天时间里,该微博被转发2000多次。余飞在那条长微博后面说,虽然自己一天也能写几万字,但还是“不相信16天能写出好剧本”。这个16天完成的剧本,指的是芦苇专访中提到的王全安自己创作的过审剧本。

  当天晚上7点多,余飞又发了一条微博,说自己有幸从朋友处拿到了芦苇版剧本和王全安的拍摄台本,最后只有两个字感叹:我操!

  女物娱乐将芦苇2004年的第二稿剧本提供给他,他看了部分后就说,这版剧本和芦苇2007年的版本完全没法比。言下之意,2007年版要精彩得多,2004年版无法代表芦苇的真正水准。所以,他谈及的芦苇版指的是芦苇2007年写的版本。

  差别1:芦苇的290处田小娥VS王全安的514处田小娥

  作为一个“聪明”人,余飞用非常“狡猾”的方法给芦苇和王全安的剧本做了一个对比:在WORD文档里搜索“田小娥”,芦苇的剧本里出现了290处,王全安的剧本里出现了514处。“这说明,在导演台本里,这个人物的戏份增加了大约70%。”这是两版剧本最明显的区别。

  “王全安的版本明显为田小娥加了很多戏。比如郭举人在田地里骑马的戏有好几场,这不是田小娥本人的戏份,但是与她相关的。芦苇的剧本里根本没提田小娥抽大烟,但导演的版本里有。有吸烟就得有戒烟,这就增加了不少戏。这都是为了渲染这个人物,给了她一种非常态的状态。花了很重的笔墨。芦苇的剧本里,田小娥只是阶段性出现的人物,是点缀。导演台本里,田则是贯穿始终的线索性人物。”

  “《白鹿原》的小说在前,两版剧本都没法跟小说比。芦苇的虽然有减分,但基本是完整的。不只人物、故事,还有重大历史变革对家族的影响。如果说‘史诗性’的作品,芦苇的版本会让人有这种感觉。”

  差别2:芦苇的主题VS王全安的片段

  “即便不和原著比,不和芦苇的版本比,王全安导演的版本也谈不上‘优秀’。其实两人的剧本里,主要的故事线和事件基本一样,但又有着微妙的区别。芦苇的剧本里有很多对社会历史、传统精神、家族的客观推进,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等等,这些在王的剧本里都被拿掉了。王的剧本里事件都成了片段式的,一截一截的堆砌。少了很多物质和精神的东西,的确是像片花的集合。剧本对很多东西交代不详,情节也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事态发展的连贯性较弱。”

  “芦苇的采访里说,王全安自己写的剧本要拍的时候发现不行,又从他的本子里拿了很多东西放进去。我比较相信这种说法。因为两个版本主要事件其实是差不多的,但王的剧本精气神有问题,没有大的主题。很多很柔软的看似连接性的东西,其实是代表着一部作品的精神的。”

  差别3:王全安的画面性VS芦苇的细节

  “芦苇说王全安是短跑好手,但跑不了长跑。我倒是觉得,他可能也跑得了长跑,但跑不了‘长途障碍跑’,铁人三项他玩不了。《白鹿原》是非常庞杂宏大的作品,作为电影剧本来说,是非常难改编的,不吃透根本不行。如果说改编,刘恒、邹静之可能也可以做到,但他们不是陕西人,这点芦苇和王全安都更有优势。从台词上来说,芦苇和王全安的剧本都不错,只是,王全安的剧本里粗话比较多,芦苇的没那么多。对一些细节的处理,比如黑娃和田小娥怎么好上的,芦苇的版本是两人对骂着从高处跳到麦垛上,然后好了。这就很有戏剧张力。王全安的好像就是两人眉目传情,趁郭举人不在家时上床了。黑娃他们为了不给军阀交粮,把麦子烧了。芦苇的剧本是烧的粮仓,王全安的剧本是烧的麦田。虽然后者可操作性不大,但在电影画面呈现时,会更有美感和冲击力。”

  差别4:王全安的商业VS芦苇的经典

  “但作为普通观众,非专业人士来说,两个剧本让同一个导演来拍,没准观众更喜欢王全安的版本,因为他的版本更商业。即使不谈他对女演员有没有想法,他的剧本里讲的是一个女人与多个男人的关系,商业性更强。但田小娥不应该在《白鹿原》中被拔到那么高的地步。你如果写一个女人的命运故事,完全可以不打着《白鹿原》的旗号。没这必要。说不定直接写个另外的关于一个女人的故事,反而会效果很好。现在这个样子,变得很不纯粹。总之,王的版本似乎是想往商业的方向靠,观赏性更强。但很散。王全安不想放弃《白鹿原》这个项目,又不想放弃市场。他之前拍的电影大多是艺术片,可能也怕投资方赔钱。”

  “芦苇的剧本是奔着经典去的。很多看似不重要的、王全安版本里没有用的戏,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就像看一个女人,你不能只看重点部位,把脑子扔掉。芦苇版本里有两股势力的斗争,社会变革对家族的影响,这些都很重要。黑娃参加农会,冲到白家向白嘉轩要祠堂的钥匙,白嘉轩不给,然后他去砸祠堂……王的版本里就把黑娃去要钥匙的部分去掉了。这等于去掉了魂魄。因为《白鹿原》展现的就是几代人的命运在历史的变革里的变化。黑娃是白嘉轩家长工的儿子,他造反了。他们之间的冲突其实代表的是革命的冲突。这些东西融合在剧本当中是需要极高的技巧的。但王全安导演可能过度相信自己的能力了。”

  “不存在捧谁,但芦苇和王全安在艺术上的认知应该是有很大差别的,这可能也是他们后来合作不愉快甚至弄僵到彼此几年不联系的原因。但艺术本身是没有衡量的标准的,从职业编剧的角度来看,芦苇的版本更接近原著的精神,王全安的更商业化,只是很多连缀性的工作没做好。”

  编剧的感慨:可惜两人中没有一个是“屌丝”

  “在中国的电影圈,导演几乎是绝对的核心。像芦苇这样重量级的编剧可能还有些话语权。但大部分电影项目里,说得难听点,其实编剧的作用比一个打字员好不了多少。他的存在是为了完成导演的想法,轮不到他说话。”

  “国产电影目前不太景气,据说今年近9成都亏钱。为什么?怪谁?当然怪管事的人,就是导演。常听导演抱怨没有好剧本,但编剧写了剧本,导演按这个剧本去拍的,行业里连5%可能都不到。大家常骂编剧没有创造力,都是扯淡。国内的电影编剧大都是为了实现导演的想法服务的,怪不着他们。很多导演都是不需要编剧真的用他们的才智,只要为自己服务就好了。不按照导演的想法来就得滚蛋。《赤壁》据说就换了无数个编剧,最后还是吴宇森自己来。”

  “但芦苇和王全安的事还是特例。虽然圈子里有不少编剧和导演合作出矛盾的,但到这种项目进行中就彼此几年不联系的,还没怎么见过。他们凭什么不沟通啊?如果我是陈忠实,我就会说‘你们就这么糟蹋我的小说啊’。出现他俩这样的情况,还是因为人。如果两人有一个是‘屌丝’,估计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了。两人的艺术追求就不一样,《白鹿原》成片可能完全不是芦苇想实现的东西,所以他最后不愿署名吧。”

  “导演之所以能当导演其实都是聪明人,有艺术判断,能搞关系,又不触雷。但他们毕竟不是超人。在电影工业发达的地方,导演只负责把剧本变成画面,剪辑都不让导演参与。而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写剧本,钻研原著,不如就把这件事交给一个信得过的编剧。他定期向你汇报,写完一字不改地拍就完了。写剧本毕竟不是导演的长项,但有些导演总幻想自己是全能。”(范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