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代》剧照
4.有关感动
柏拉图说每个人都是被劈开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个体,终其一生在寻找另一半。
每一个身体发育后的人都会有一种情欲的本能,寻找爱情,渴望拥有和被拥有,是生命最基础的需求。然而这个最基本的话题,却是在我们的教育或者成长中被刻意回避的。
郭敬明小说拥有一定的受众,正是这样一群初对情欲产生认识的学生。言情小说抑或电影,即使再被人黑,却总能赚去一大把眼泪。正是因为它们包含了我们的文化中被弱化的内容,即使夸张,却能给予我们哪怕一瞬的惊滞——喏,我不也曾这样?这种感动并不深沉或者内敛,却能刹那间包围我们,成为我们情欲的宣泄方式。
看小时代时我也有这样的体会,忘记了是哪一章,只记得抬起头看到窗外晚霞布满天空,突然有一种既想哭又想呐喊的冲动,想打电话给我爱过的人告诉他我还没有准备好忘记,想在那一刻说完所有的话,害怕下一秒就来不及。
5.有关孤独
最近有许多打着青春旗号的电影,观众们一次次进入电影院,为荧幕上青稚的爱情而唏嘘,为属于自己的时代的过去而惋惜。但过于轻浮感动也会变得廉价,当我们度过了盲目宣泄情欲的年纪,需要沉静,学会习惯这种不断追寻的孤独。
孤独并非寂寞。寂寞是在时代的高速运转下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每个人都急于说话,没有时间去倾听对方的内心,没有时间了解自己。而孤独是基于理解的,最基础的,就是理解每个人心中都有柔软而具有重要意义的部分,理解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追寻,理解每个人都有被接受的渴望。
寂寞是向外排空的,而孤独是向内完满的。
记得和一个认识很多年的朋友聊天,我说我们来聊一些比较深的事情,比如爱情。一瞬间两个人都无语了,但我抬眼看他时,他并非一脸茫然或者呆滞。他的眼睛里是有故事的,我想他像我一样,正想着许许多多,那些给予我们生命光彩的片刻,这沉默是沉甸甸的。于是我突然明白蒋勋先生的孤独最基础的含义。我们生命中有一部分情感是说不清的,有一部分孤独是需要独自承受的,但它们亦是成为我们的必不可少的部分,虽然它们也许不能给予我们普世的意义。
我们需要时间向内看,与自己对话,而这些是《小时代》们不能提供的。
6. 有关诗
莎洛美回忆里尔克时说:诗人一方面受到命运的加冕和垂顾,另一方面却被命运的轮子碾得粉身碎骨。他天生要承受这种命运。
把命运的垂顾看作我们性格中自尊的部分,而将命运的轮子看作难以抗拒的自卑,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每人都是诗人。
小时代在一场火灾中结束,骄傲的顾里、单纯的唐宛如、清澈的崇光,最终被他们性格的阴暗面毁灭。然而更加现实中的我们无论如何需要继续下去。不再自卑于真实的自己,不再轻易宣泄轻易感动,为我们的孤独写诗。
大学在校生
姓名: 章小培
就读学校: 北京大学影视系
出生年月:1990
喜欢的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
去看《小时代》的理由:因为演员卡司,以及之前的宣传物料
这不是最好的时代,也不是最坏的时代
说《小时代》之前,首先抛出两个问题,第一你抱着什么心态去看,第二你希望看到什么。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觉得很多人心态并不正确。这部片子在立项之初就遭到各路黑粉追杀,有黑郭敬明的,也有黑杨幂的,而且很难说这些人到底是黑水还是黑粉,因为他们很多时候比粉丝还铁杆,四娘和杨幂到哪他们骂到哪里,所以只能暂且用黑粉来形容。澄清一点,我非四娘粉,但是四娘的书大概除了《岛》那个系列基本应该都算瞄过,说白了那些文字也都是些快销单品一样的东西,三本《小时代》绝对花不上半天就能看完。对电影所有的质疑,尤其是剧情支离破碎的质疑,最终都只能归结到剧本也就是书的问题,那么讨论电影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如果你是抱着看四娘和杨幂笑话的心态去看电影的话,恐怕他们真的很难取悦你,因为你本来就不是影片划定的受众之一,何必去自讨苦吃为人贡献票房呢。
看郭敬明拍的电影,你以为看什么呢?你想从他的电影里面看到李安的睿智和王家卫的才情?我只能翻着白眼来上一句:真逗。看这种片子当然就是抱着看爆米花电影的心态,进去哈哈一乐,看看这些美好鲜嫩的肉体,剧情只要不太鄙视观众的智商就算是部合格的作品,不然你把申奥的重担交付给四娘么,人家都够矮的了。又或者你指望着郭敬明对电影语言做出什么贡献来?我觉得能把故事讲清楚,声画搭配得还算合时宜就可以,那些重担还是交给许鞍华、李安、王家卫这些彪炳中国电影史的人吧,或者交给那些有想法的青年导演们,郭四娘承受不来。
当然就电影本身来说,这部片子也并非完全能够达到要求(以一部爆米花电影的水准),包括之前有人说的声音部分的技术问题,这些稍后说。但是有所谓的电影人指出这片子的技术如何之烂,如果你全程都是冷冷地抱着旁观审视的眼神看完这部片子,那你说这些还算有资格,可我相信大部分说这片子技术烂的依然享受了电影的某个瞬间或者某几个桥段,因为客观地讲以我笑点和泪点这么高的人都抿嘴一笑,所以这算不算类似于嫖客在爽完了之后还骂人家***多肮脏呢。电影语言本身尽管存在着诸多瑕疵,但是对于剧情并没有过分的障碍,无论雷人也好奇葩也罢,你可以说剧情里的人物情感转折太快,但是你不能说你没看懂。当然,人物情感转折太快这种剧情设置下的大烂片应该比《小时代》烂出好几个档次,怎么没见你们如此群情激昂。
这只是一部电影而已,做不好死不了人的,中国电影也不会因为这部片子就被拉低水准多少,如果被拉低了,那也只能说明郭敬明强大的个人影响力,该拍大片的导演还是会拍大片,该强调艺术性的导演还是会执迷于对电影语言的探索,中国电影不会怎样的,如果你抱着别的心态,那何不试试别的选择。
关于第二个问题,很多人也在黑《小时代》的价值观,说拜金物质,但看看郭敬明对周黎明的回应,他说:抱歉周先生,电影里的女孩,林萧是勤奋努力的小助理;顾里是富二代但依然努力修双学位;南湘家贫穷但她画素描赚钱只为选修服装;宛如不在乎名牌,她自信而可爱。她们没有一个像您说的一样。宫洺最后给南湘鼓掌,不为金钱,,不为美貌,是为她的才华喝彩。你看见什么你就是什么。
说一部电影毁掉价值观,真的有些过了,难道现在我们在奋斗的不就是为了过上好生活么?连安妮宝贝都说:难道人不应该再清洁而又持有审美的环境中生存,不应该享受到休闲和憩息的乐趣,不应该再有生之年获得尊严、愉悦、物质和精神同等丰足平衡的满足吗。赤贫,揪斗,咒骂,挣扎,污脏,丑陋,这不是常态。
浮夸,这是被人诟病的一点,但是需要回头看的是这是一部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原始的小说中就充满了这些气息,而且正如郭敬明所说,写到上海就很难避开“浮华”二字,《长恨歌》里当年王琦瑶的生活难道不算是浮华么,况且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虚拟设定,他们本来就是被蒙上一层童话色彩的,所以对于电影的争论恐怕最后还是会部分地回到对书的争论。
实话是,我看到的除了那些美好的肉体之外,是她们在高架桥上奔跑的镜头,是镜头里林萧在那间办公室里小心翼翼的神情,是这几个姑娘在各自受伤之后愿意互相扶持的友谊,至于那些浮华,有谁没见过呢,不必大惊小怪。